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福報多的人,常有這2個特徵

由 情感諮詢師琢磨君 發表于 人文2022-07-13
簡介張英在《聰訓齋語》-立品篇-慎威儀部分說道:“人生必厚重沉靜,而後為載福之器”,意思是說:一個人必須具備厚重、沉著、冷靜的氣質,而後才能多承載福報

多福何如少遭禍

文章作者:琢磨君

老話說“吉人自有天相”,意思就是說:好人終究會得到上天的幫助,也可以理解為“天佑善人”。這種思想和《左傳》中所說的“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以及佛家所說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都是一脈相承的。

清朝名臣張英的張氏家族,真可謂是福氣滿滿:張英張廷玉父子雙雙為宰相,一門六代出了12位翰林,家族中相繼為官者多達數十人。張英晚年寫了一本家訓叫《聰訓齋語》,書中談到了2條積福之道,非常值得我們借鑑。也可以說是: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福報多的人,常常都用這2個“靠譜”的特徵。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福報多的人,常有這2個特徵

1、行善積德;

張英在《聰訓齋語》-立品篇-謹言語部分說道:“

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需有益於人,便是善人。

”即:與人相處的時候,多注重行善積德,一言一行都對他人都有益,這便是做善人。

張英還用一個小事來打了一個比方:自己穿著朝服出門,走到一個巷子口,遠處一人對他呼喊說,“今天是你先人的忌辰”。張英突然想起今天是先人忌日,意識到自己不該穿朝服出門,於是馬上回家更換了衣服。張英打內心裡感激此人,雖然他並不認識這個人。

生活中,像這樣助人為樂的小事情還有很多,它們看似不起眼,對我們自己沒有什麼損失,但對他人很有幫助。比如說,你扶老人過馬路,給老弱婦孺讓座位,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等等。

這些事情雖然很小,但都是行善積德,都會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福運。正如蜀漢劉備臨終前告誡兒子劉禪說:“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日行一善,勝似日進斗金;日行一善,積善成德,厚德方可載物。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福報多的人,常有這2個特徵

東吳大帝孫權的祖父孫鍾,只是一個普通的瓜農,但他平日裡注重做善事,路人口渴了,他都慷慨贈瓜,因此孝友之名肆聞鄉里,孫家在當地的名聲也很好。孫鐘行善積德,使得好福氣惠及到了子孫,孫堅孫策在江東打下根據地,孫權建國稱帝。

為了勸誡子孫多行善,張英在家訓中說:“同樣都是飛鳥,聽見鳳凰就讓人喜悅,聽見烏鴉就讓人討厭;因為鳳凰能給人帶來福運,而烏鴉則是不好事情的徵兆。同樣是草木,大家都對毒草避而遠之,而都把人參當成寶貝;因為毒草對人有害,而人參對人有益。”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福報多的人,常有這2個特徵

同理,都是說話,一句話可以成事,一句話也可以壞事,正可謂是“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做事情也是如此,你寬厚待人,他人會感覺舒服;你尖酸刻薄待人,他人會感覺厭惡。

所以,我們在平日裡,一言一行上都要有益於人,而不能有害於人。如此這般,他人就會把我們當成“鳳凰”或“人參”來對待,人見人愛,我們自身也會被天地所保佑,鬼神也為之折服,最後我們也成為了一個享受多福的人。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福報多的人,常有這2個特徵

2、厚重沉靜;

張英在《聰訓齋語》-立品篇-慎威儀部分說道:“

人生必厚重沉靜,而後為載福之器

”,意思是說:一個人必須具備厚重、沉著、冷靜的氣質,而後才能多承載福報。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看看《易經》裡面是如何解釋的!《易·繫辭下》雲:“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即善良多福的人話少,急躁膚淺的人話多。而話多就是一種不夠“厚重沉靜”的表現。

曾國藩也在家書中告誡九弟說:“

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

”,因為驕傲是不夠厚重,多言是不夠沉靜,兩者都是容易招致失敗的不好品質。除了告誡弟弟,曾國藩還告誡兒子說:“

舉止端莊厚重,言不妄發,則入德之基也

”、“

無論行坐,均須重厚

”等等。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福報多的人,常有這2個特徵

在日記中,曾國藩更是總結道“厚重和富貴相關”,他說:“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曾國藩之如此看重“厚重沉靜”的品質,因為這是他多年識人相人的心得體會,屢試不爽。

一個人越是厚重沉靜,越能謙卑低調做人,則不會因為驕傲自滿而討人嫌,不會因為得意忘形而招致失敗,不會因為言多必失而禍從口出等等。總而言之,厚重沉靜,可以使人少招惹禍患,少招惹怨恨,而這就是實打實的積德積福。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福報多的人,常有這2個特徵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你今日的所作所為都是明日的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老天不會放過每一個壞人,也不會虧待每一個善人。而多福之人,因為身上常用這2個“靠譜”的特徵——積善行德、厚重沉靜,則可以多積善多積德,最後變成多積福!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朋友們,您認為老祖宗的話對不對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互動!

您的每一次轉發、收藏、點贊就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援!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絡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