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讀《蒙田隨筆》的隨筆(二)

由 擁抱2022的曙光 發表于 人文2022-07-12
簡介(《談教育》)蒙田的“判斷力”其實就是智慧,由學習知識而轉化的用於應付各種問題的能力

朝令暮改是什麼意思

那麼蒙田是位什麼樣的人呢?《自我評價》裡他認為自己屬於平庸無奇之輩,但有自知之明。他說:我欣賞自己僅僅是因為我瞭解自己的價值。性格平和執中,有自己的判斷力。喜歡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性閱讀。在隨筆中隨處可見他對古人的引經據典。不贊同評價一個人只看他的附屬品而不是他本身的價值――人品的高尚、性格的平和、心靈的美好。討厭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誇誇其談者。在《多少回我成非我》中他引用西塞羅的詩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少年殞命,蘭摧玉折。老者去世,果樹離枝。只要是正常的自然死亡,就是最大的安慰。蒙田對於死亡的豁達可以窺見他對活著的知足常樂。 蒙田的可愛在於他對同一事物或現象的不同看法,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看法。他在《飄忽不定》一文中說“我不斷前進,復又折回,反反覆覆。我的思想總不能筆直前行,它飄忽不定,東遊西串”。

閱讀蒙田的心態和放鬆都是輕鬆的,因為他自始至終只是個凡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先知。正如“隱居”的矛盾,一方面退隱在家,儘可能不理旁事,悠閒獨處,以度餘生。另一方面卻感到閒散令心靈不專,飄忽不定。(《談閒散》)在《談年齡》中:他又說考慮到生命的脆弱,也考慮到人生面臨多少常遇的天然暗礁,依我看來,童年、悠閒和學習不應占去那麼多的光陰。

一方面享受著閒居的安逸、隨性;一方面又覺得違背生命的規律。太安逸的生命又存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悖論。作者從不避諱自己作為一個平常人的矛盾與無知。一邊強調著判斷力對於一個人的成熟是多麼的重要,一邊又承認自己可能一直猶豫不定,缺乏把握,陷入常處的愚昧無知的狀態中。(《嘗試判斷》生命就是這麼無法琢磨,不斷變化、朝令暮改。無論對於他自身、還是周邊的世界他始終是懷著坦率而真實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平等意識、謙和的為人處世的態度讓讀者確確實實體會到他的承諾:我不教訓任何人,我只是陳述事實而已。 我亦關注到蒙田的教育觀。顯然他是贊同諸葛亮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觀點,認為孩子的主要惡習自小養成,他們的性格傾向主要由乳孃一手造成。(《談習慣》)不贊同體罰式教育,認為皮鞭的教育只能使幼兒心靈更加怯懦,他提倡的是自由和獨立的精神。認為家長不應該只關心孩子學問的獲得而漠視其判斷力和德性的形成。(《談教育》)蒙田的“判斷力”其實就是智慧,由學習知識而轉化的用於應付各種問題的能力。他認為判斷力比學識更重要。如果一個孩子的判斷力不健全,寧可讓他們去花功夫打網球,以便獲得身體的健康靈活。他給家庭教師的忠告是,把孩子培養成會獨立思考的能人,而不是造就成博學之士。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豐富自己、美好內心。教師判斷學生的成績不應該只看他的記性如何,還要看他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能否舉一反三,從多方面來加以應用。與孔子的觀點比較一致。 蒙田的寫作是深入自己的內心,他說世人總是朝前看,而我卻把視線轉向自己的內心,我只跟自己打交道,不斷考察自己,自我控制,自我體驗。他的這種解剖自己的先例影響到歐洲後來的知識分子,十八世紀盧梭的《懺悔錄》《孤獨散步者的遐想》就是受其影響。但奇怪的是盧梭並不看好蒙田,認為他開創了假老實的先河,只暴露一些可愛的缺點。儘管如此,《蒙田隨筆》與帕斯卡爾的《思想錄》、培根的《人生論》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自從出版後就再也沒有絕版過。 “契闊生死君莫問,行雲流水一孤僧。”用民國才子蘇曼殊的這句詩形容我讀《蒙田隨筆》後的感想是最恰當不過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