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白登之圍”,匈奴單于釋放劉邦,是因為婦人之言?

由 人文之光 發表于 人文2022-07-12
簡介因此可想而知:匈奴王后如果收到收買以及恐嚇(有說法認為,陳平代表西漢朝廷表示,西漢會進貢大量美女給匈奴,匈奴王后擔心後位不保,於是建議匈奴單于釋放劉邦)而向匈奴單于提出退兵建議,匈奴單于可能採納

婦人之言不可信是誰說的

西漢初年,匈奴進犯漢朝。劉邦對於匈奴產生誤判,認為匈奴實力其實不堪一擊。於是劉邦御駕親征匈奴,最終在白登被匈奴軍隊包圍。這便是歷史上的

“白登之圍”。而按照相關史書記載,匈奴單于願意放過劉邦,是因為陳平買通了匈奴的王后,最終在王后的建議下,匈奴才釋放了劉邦。

“白登之圍”,匈奴單于釋放劉邦,是因為婦人之言?

不過,仔細想想,這個說法,我只能說,很扯。

匈奴的變遷

劉邦對匈奴的誤判,其實是吃了

“經驗主義”的虧。

匈奴和中原各國大範圍發生交集,大約是在戰國時代。事實上,在戰國時代的諸個遊牧部族中,起初匈奴並不是什麼太強大的部族:比如秦國面對的義渠,就比匈奴有存在感。

事實上,在戰國時代,匈奴的實力並不強。秦國和趙國,都能以一國之力碾壓匈奴。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起初對長城以北的土地沒啥興趣。不料,匈奴人還是遭遇

“躺槍事件”:有個方士從海外弄到一本天書,獻給秦始皇,天書上宣傳:亡秦者,胡也。胡,在當時是匈奴的專有名詞。這讓秦始皇產生一個判斷:大秦最大的危害,看來就是這群匈奴人。

於是秦始皇派遣大軍北伐匈奴,做出一副要把匈奴斬盡殺絕的架勢。匈奴單于無奈之下,只好逃亡到漠北,躲避秦軍追殺。

在秦軍的打擊下,原本就不大強大的匈奴,變得更加衰敗,甚至東胡人都經常欺負匈奴。

“白登之圍”,匈奴單于釋放劉邦,是因為婦人之言?

秦朝末年,匈奴的冒頓單于成為新的匈奴王。在冒頓單于的統治下,匈奴實現了強大,併兼並了東胡等部族,並在楚漢相爭時期,抵達了新的高度。

對於這一切變化,忙著和項羽打仗的劉邦自然不知道。當匈奴實現強大準備進犯中原的時候,劉邦也剛清洗完韓信等諸侯王。

此事劉邦印象中的匈奴,依舊是那種面對秦軍一觸即潰,和趙軍交戰遭遇碾壓的狀態。因此劉邦決定一戰定乾坤。而現實是:此時的西漢王朝,在秦末戰爭衝擊下,其國力當然不能和秦始皇時代相提並論。而匈奴的能量卻要比秦始皇時代強大。

因此結果可想而知。

匈奴王的顧慮

匈奴大軍包圍劉邦在白登數日,最後,匈奴和劉邦達成協議:西漢需要定時向匈奴和親,同時繳納大量的財富給匈奴。

當時的匈奴單于冒頓,將衰敗的匈奴從頹廢中振興起來,並且冒頓本身也是十分歹毒陰狠之人。因此可想而知:匈奴王后如果收到收買以及恐嚇(有說法認為,陳平代表西漢朝廷表示,西漢會進貢大量美女給匈奴,匈奴王后擔心後位不保,於是建議匈奴單于釋放劉邦)而向匈奴單于提出退兵建議,匈奴單于可能採納?

“白登之圍”,匈奴單于釋放劉邦,是因為婦人之言?

畢竟,冒頓可是匈奴版的秦始皇。他可未必聽得進婦人之言。

所以,真相絕對不是這麼簡單。

其實個人覺得,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冒頓做出的決定,其實是符合匈奴利益的最優解。

對於當時的匈奴來說,即便是活捉劉邦,也無法統治中原。畢竟,當時的匈奴並不具備統治中原的能力和水平。對於匈奴來說,進入中原以後,唯一能做的就是劫掠中原的財富。但是到了中原,匈奴人人生地不熟,還可能遭到中原豪傑組織的力量進行反擊。最終的結局也必然是得不償失。

倒是如果能逼迫劉邦做出妥協,年年把西漢的財富運輸到匈奴,才算是最穩妥也是最有利於匈奴的選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