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你計劃“改掉孩子一身壞毛病”,卻可能正給自己的教育“埋雷”

由 楓糖媽媽 發表于 遊戲2022-06-21
簡介但事實上,孩子的嬌氣、任性、玻璃心、窩裡橫並不一定是寵出來,反而是因為離開父母造成的安全感缺失導致的

一身壞毛病沒什麼優點

“孩子現在被爺爺奶奶慣得不行,養成好多壞習慣,回來我得好好給他做做規矩!“

朋友的孩子一直在老家,準備在上小學前接回身邊。在她眼裡,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有太多毛病要改:嬌氣、脾氣大、窩裡橫、一點事兒就哭,貪玩、不愛學習……孩子還沒回來,她已經摩拳擦掌,要給孩子來個“大變樣”。

打住!你的計劃很可能會“廢了”孩子!

我趕緊阻止她,因為這彷彿看到了幾年前的自己,我就是這樣“廢了”孩子,“廢了”親子關係。

你計劃“改掉孩子一身壞毛病”,卻可能正給自己的教育“埋雷”

在我的嚴格管理下,孩子變得易怒、沉默,也沒有以前活潑,學校什麼事兒都不告訴我,還學會撒謊。至於學習,更是得了“拖延症”,作業能拖多晚就拖多晚,不盯著就不寫,幾乎每天晚上都要聽到我的河東獅吼。

後來我不得不用了幾倍的時間和耐心,才把孩子拉回正常的軌道。直到他回到身邊已經10年的今天,我依舊常常要處理當年孩子剛回身邊時,為了所謂“養習慣”給孩子、給自己埋下的“地雷”。

你計劃“改掉孩子一身壞毛病”,卻可能正給自己的教育“埋雷”

我要改掉孩子被“寵出”來的一身壞毛病!

這可能是接孩子回到身邊時,父母容易進入的最大誤區,也是您能定下的最糟糕的目標。如果向著這個目標努力,您有很大的機率會“廢了”孩子。

首先,我們要明白,老人對孩子的“寵”並沒有錯。

我跟很多父母一樣,總覺得老人太寵孩子,“捧在手心怕凍著,含在嘴裡怕化了”。弄得孩子特別嬌氣、任性、玻璃心、窩裡橫。

但事實上,孩子的嬌氣、任性、玻璃心、窩裡橫並不一定是寵出來,反而是因為離開父母造成的安全感缺失導致的。

有些孩子在父母回來時表現得特別“作”,因為他們既愛父母,有害怕父母再次離開,焦慮的情緒讓他們特別容易情緒失控,這樣對失去愛的恐懼,卻特別容易被父母解讀為“寵壞了”。

實際的情況是,孩子覺得父母離開自己,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他更玻璃心、更嬌氣、更怕被別人說“不好”;孩子覺得父母離開自己,是因為自己“不被愛”、被拋棄了,所以他們更任性、窩裡橫,總要試探一下,你是不是愛我。

老人給孩子的寵愛,恰好在幫助孩子補足安全感,但是您一早把“寵愛”全盤否定,並更嚴肅、嚴厲的對待孩子,其實是強化了孩子對自己“不夠好”、“不被愛”、“被拋棄”的心理傷害,那隻會讓他們變得更加玻璃心、易怒、窩裡橫。——這一切往往又要讓“小時候寵壞了”來背鍋。

你計劃“改掉孩子一身壞毛病”,卻可能正給自己的教育“埋雷”

其次,我們要看到,孩子並非“一身壞毛病”,而是你無法接納。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有缺點,絕不會只有“一身壞毛病”。而我們看孩子‘不順眼“,並不是因為他有缺點(誰沒有缺點呢),而是因為他們離開我們太久了,我們跟孩子之間的”依戀聯結“已經斷掉太久了,無法接納孩子有缺點的事實。

因為長時間的不在一起,我們的大腦不再因為孩子產生“催產素”,這讓導致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結變得若有若無。

“催產素“讓我們更加寬容、有耐心,讓我們能夠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但是”依戀聯結“的消失,讓我們更多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產品“,而不是自己的”孩子“、“骨肉”。

對待產品,當然是要不斷找到毛病,並且一一改進,改進不了,我們就煩躁;但對於“自己的骨肉”,我們往往可以寬容很多。

我們這樣對待孩子的態度,又反過來影響孩子。讓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變得自卑、敏感、易怒、玻璃心,或者索性破罐破摔,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無所謂、什麼都沒興趣。

你計劃“改掉孩子一身壞毛病”,卻可能正給自己的教育“埋雷”

小結一下,孩子的所謂“一身壞毛病”,並不是“寵出來”的,而是離開父母的孩子普遍存在的安全感不足造成的。

而作為父母,我們教育孩子最大的阻礙,不是孩子的“一身毛病”,也不是老人的“寵”,而是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結”已經斷了太久,導致我們無法接納孩子的缺點,孩子也接收不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教導。

如果您希望孩子回到身邊後越來越好,希望您的教育更有效,能夠傳遞到孩子心裡,那麼第一件事兒,是重新建立跟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結”,可以三步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