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由 河南作家菸灰 發表于 遊戲2022-06-14
簡介成氏族人入仕為官者多以善詩文、秉正清廉聞名於明清兩朝,湧現出成宰、成蓮、成伯龍、成仲龍、成遜等眾多歷史名人,在明清版《長垣縣誌》中記載篇幅詳盡,屬長垣歷史上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世稱“垣邑王謝”

長垣歷史出過幾個名人

美麗常村厚重歷史

舜帝隱居鳴條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孟子·離婁下》記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另另據明代《長垣縣誌》記載:“鳴條亭,舜崩處,陳留郡平邱縣有鳴條亭。”平邱縣治所原來大致在封丘縣黃陵崗鎮平街村一帶,曾管轄今長垣西南部(今常村鎮)和封丘東部一帶。鳴條古地大約70平方公里,其地域範圍東至老縣城西南兩華里處,西到今常村鎮,南抵封丘趙崗,北達新長北線。傳說,舜帝禪位大禹之後,到鳴條古地隱居度過餘生。

鳴條之戰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鳴條之戰,是夏朝末年(約公元前1600年)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湯率領商部落士兵與夏軍在鳴條(長垣縣常村鎮)進行的一場決戰。商湯率戰車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夏王都。夏桀只好倉促率王師與商軍戰於鳴條,結果夏朝軍隊大敗。這場戰爭成為夏王朝滅亡的轉折點,開啟了中國朝代更迭的魔咒。

衛懿公好鶴誤國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公元前669年,公子赤(一說朔)繼位,即衛懿公。他平時除了養狗馴鷹外,養鶴成了嗜癖。是年冬,北狄揮戈南下,直取邢國,威逼衛國。衛國都城遂被狄人攻破,衛懿公被殺,他的肉還被人烹食,只留下了一副肝臟。

明清《長垣縣誌》關於衛懿公養鶴地記載:在縣西一十八里,俗傳衛懿公養鶴城也。又:夏亦養鶴於此。《左》閔二年,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狄伐衛,公欲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史記·衛世家》:懿公好鶴。注:正義曰《括地誌》雲故鶴城在滑州匡城縣西南十五里。

甯武子與衛人盟於宛濮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春秋之際,禮崩樂壞,諸侯紛爭,原有的社會秩序瓦解,各諸侯為了解決矛盾、尋求利益、和平發展等時有會盟,僅《左傳》對“盟”的記載就高達200多次。

公元前632年,衛國在晉國幫助下復國,衛成公曆經艱險回國,守臣害怕衛成公對他們不利,君臣不能一心,於是甯武子代表寧成公與國人在宛濮(今常村鎮境內)結盟。

《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 (前632),“甯武子與衛人盟於宛濮”。杜注: “陳留長垣縣西南有宛亭,近濮水。”

《一統志》:宛亭,在長垣縣西南。

《畿輔通志》:漆城,在長垣縣西;宛亭在縣西南。

子畏於匡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公元前496年,孔子帶著弟子從衛國鎩羽而歸,決定到陳國碰碰運氣。路過匡城時,為孔子趕車的顏刻顯擺了一下,指著匡城說:“當年我來過這地方,從城牆那個缺口進來的。”匡城百姓聽見了這句話,看了看孔子的身材容貌,大喊一聲:“陽虎來了,別讓他跑了。”頓時跑來一群人,把孔子一行人圍困起來。

陽虎是魯國人,曾經殘暴地對待過匡人,匡人對其恨之入骨,把孔子誤認為是陽虎。

由於無法脫身,弟子們非常著急,孔子滿不在乎地當場撫了一段琴,並說了一段氣吞山河的名言:“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路問他怎麼有如此雅興,孔子說,“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這就是成語“臨危不懼”的由來。

《一統志》:

匡城在長垣縣西南,“子畏於匡”,即此。

袁曹匡亭之戰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陳壽《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袁術欲稱帝於淮南,使人告呂布。布收其使,上其書。術怒,攻布,為布所破。秋九月,術侵陳,公東征之。術聞公自來,棄軍走,留其將橋蕤、李豐、梁綱、樂就;公到,擊破蕤等,皆斬之。術走渡淮。公還許。

秦漢時期,縣以下設“亭”(相當於現在的鄉級辦事機構)。春秋時,長垣境內曾同時置兩邑,即南匡、北 蒲。匡邑治所在老城南之司坡一帶。漢時,匡城撤邑,並在原屬地西南設 “亭”,名曰“匡亭”,即現在的長垣縣常村鎮。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公元193年(漢獻帝初平四年), 曹操與袁術在匡亭(今長垣常村境內)大戰,袁術大敗。此次戰役是袁術走上 衰敗,曹操問鼎中原的分水嶺。

書香門第 垣邑王謝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長垣成氏一族自第三世祖成岱娶才女文氏為妻,文氏重視對官宦宰三兄弟家庭教育培養,開啟“紗幔授業”。第四世成宰將母親良好的家風教育傳承發揚,辭官後教育侄孫。自明嘉靖至清康熙年間,成氏家族成宰三兄弟後人湧現出88位進士、貢生、舉人、秀才。其中,僅成宰一人子孫後代就湧現出3進士、15貢生、5舉人、6秀才,一門科第興旺,貫穿了明清兩朝更迭。其中官居五品以上者多達二十餘人,成宰孫成伯龍,更一度貴為萬曆皇帝欽差大臣、官居三品。成氏族人入仕為官者多以善詩文、秉正清廉聞名於明清兩朝,湧現出成宰、成蓮、成伯龍、成仲龍、成遜等眾多歷史名人,在明清版《長垣縣誌》中記載篇幅詳盡,屬長垣歷史上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世稱“垣邑王謝”。

文氏紗幔授業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成氏一族家譜記載:長垣成氏一族第三世祖成岱妻文氏,太安夫人,嫻禮度、習故典、紗幔授業,方出三子官宦宰,實為成氏發跡之始,誥贈宜人,累贈夫人。明威武將軍文虎太故祖母。

由於封建社會,女子不宜拋頭露面,教書的時候只能隔著一層紗帳,為學生講課。

文氏詩文水平是那個時代類似於李清照一樣的絕世才女,正是文氏的曠世才華帶來的家庭教育,才造就了成家第三世成官、成宦、成宰三子滿腹經綸,開啟了成家一門科舉的第一步,從而使成岱因為兒子因為孫子的才華得以入仕,受贈奉直大夫、睢州太守、都院院右僉御史(正四品),而作為妻子的文氏、陳氏也得以受贈宜人、夫人這樣的稱呼。第三子成宰繼承了母親文氏的良好家庭教育,並把優良家風傳承後世,至此開啟長垣明朝中後期至清朝中期成家發跡史,被稱之“垣邑王謝”。

孫祖德挪太行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孫祖德,常村鎮大堤西村人,明朝殿前指揮使。

明弘治五年四月,黃河決朱家口,常村地處災區。次年春,朝廷擢右僉都御史劉大夏堵治。他自黃陵崗疏浚賈魯河道,並築長堤,西起胙城,經長垣(現常村鎮南),歷東明抵徐州,綿延360裡,此堤即今天的太行堤,時過長垣境內115華里。堤西籍貫官員孫祖德為保家鄉,將太行堤規劃調整到堤西、常村、羅莊、營裡等村一帶南,後因此被免職。

耿大善人澤潤許古

長垣縣常村鎮最厚重的歷史都在這裡

耿隨卿,明朝嘉靖時大臣,字子丞,號忠菴,直隸滑人(馬村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歷任休寧知縣、戶部主事、兵部員外郎、遼東開原兵備僉事、陝西參議、河南參議、蘇松兵備副使、山西左參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順天巡撫等職。曾先後平息遼東叛軍作亂和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河南伊王朱典模謀逆,先後取得崇明島抗擊倭寇入侵的大捷和隆慶元年(1567年)北京地區抗擊蒙古俺答部入侵的大捷。後遭排擠,削職為民,萬曆十五年卒(1587年),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石星曾為其作傳。

耿隨卿把馬村集所有的街道都改為“丁字街。”有東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席后街,耿后街,後楊街(后辛莊),脂肪街(在楊拐),並把馬村集改建為許古鎮。

耿隨卿在許古鎮大興水利,疏通溝渠,並挖水井72眼,造福於民。修建了玄武大帝廟,天爺聖殿廟,泰山老奶廟,城隍廟,關羽廟等72座廟宇。在南大街東側修建了13層寶塔,與滑縣塔遙遙相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