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松錦之戰答疑:洪承疇為何敢出兵救錦州?只因試圖效法袁崇煥

由 顧道驚城 發表于 遊戲2022-06-13
簡介現在,洪承疇同樣駐軍寧遠,同樣沒有救援錦州,等大清撤軍之後,豈不是第二個“寧錦大捷”

薊州總兵有些誰

松錦之戰是怎麼回事?從概念來看,這是大明與大清在遼西的最後一戰。

如果大明贏了,就可以重創大清,繼而使得大明在短期內不用面臨雙線作戰的壓力,為清剿流寇贏得寶貴時間。

如果大清贏了,就可以完全消滅大明在遼西的防守力量,從而為佔領北京進一步清除障礙。

松錦之戰答疑:洪承疇為何敢出兵救錦州?只因試圖效法袁崇煥

對於大明而言,這一仗可謂事關國運,如果輸了,那大明基本就涼了。

對於大清而言,這一仗也異常重要,如果輸了,短期內很難有精力再組織一場大型會戰,只能坐視關內風雲變幻。

對於大清而言,這一仗不好打,因為錦州一線的防守異常穩固,“城牆大炮”戰術也令人頭疼;但對於大明而言,問題更嚴重。

在這種背景下,雙方精銳盡出,指揮官也都是一等一的軍事家,大明一方是名將洪承疇,大清一方是領袖皇太極。

大明是防守一方,如果大清圍困錦州,大明救還是不救呢?雖然“城牆大炮”戰術是守城利器,可久守必失,這是毫無疑問的。

在袁崇煥時期有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雖然大明都取得了勝利,但這兩場戰爭持續時間都不長,可見當時的大清也不太重視這兩場戰爭。

松錦之戰則完全不同,皇太極糾集重兵親自掛帥,就是要拔掉大明嵌在遼西的釘子。再想幾天幾十天結束戰爭,基本是妄想。

如果要長期作戰,那麼大明就必須救援錦州。可如果大明救援錦州,很容易被大清用“圍點打援”戰術擊垮。

最重要的是,這個開戰時機對於大明過於不利: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陽;二月,張獻忠攻克襄陽;三月,洪承疇率軍從北京出發;八月,明清開始決戰。

松錦之戰答疑:洪承疇為何敢出兵救錦州?只因試圖效法袁崇煥

在洪承疇出發之前,朝堂上還曾為是否出兵而爭論不休。

反對出兵的主要觀點就是:錦州一線完全沒必要防守,只要著重守住山海關就行。如果把大量兵力投入錦州一線,關內的李自成和張獻忠誰來對付?

再者,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就發生過皇太極繞過山海關直撲北京城的事,如果膠著於錦州一線,焉知皇太極不會出奇兵突襲北京城,玩一次故伎重演呢?

其實還有一個不太上得了檯面的理由:守衛錦州的是祖大壽,祖家在遼西的勢力可謂樹大根深,在當地有一大票祖姓將領,史書的說法是“族黨甚強,且據錦州”。

祖大壽又與當地豪族吳家聯姻,關寧軍首領吳三桂是他的外甥。如果不救祖大壽,導致祖大壽降清,焉知他不會策反吳三桂?到了那時,寧遠也有丟失的可能。

上述三個理由,再加上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的神話,已經被吹得神乎其神,大明肯定不能做出放棄錦州一線的戰略決策,所以洪承疇最終還是率軍出發了。

人在做出任何決定的時候,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可在做出讓洪承疇出兵的決定之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大明想要救援錦州,就要正面對抗大清,大明的軍隊有這種實力嗎?

答案很明顯:沒有。

有一個現實必須正視:除非大清主動撤軍,否則錦州之圍根本無法解除。只有正視了這一現實,才能想明白,派洪承疇率軍救援錦州,不過是添油戰術而已。換言之,從洪承疇率軍離開北京之日起,他的失敗就已經開始倒計時了。

洪承疇知道這一點嗎?當然知道,可他就是不說,只是埋頭幹活。

這並不能證明洪承疇愚忠,畢竟他後來投降了大清。洪承疇之所以這樣做,只是官僚的條件反射而已。

對於官僚而言,只要能保證北京城不出事,其他地方出事,關他們什麼事呢?

松錦之戰答疑:洪承疇為何敢出兵救錦州?只因試圖效法袁崇煥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洪承疇雖然率軍奔赴前線,卻根本不想救援錦州。在他率軍到達寧遠之後,立刻按兵不動了。洪承疇當時有多少兵力呢?按照史料記載,洪承疇集結了八鎮共十三萬軍隊。

PS:八鎮總兵分別為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和寧遠總兵吳三桂。

在洪承疇看來,建奴無論做任何事,所謂的不就是利益嗎?只要讓他們放開手腳搶劫,搶夠了就會撤軍,圍困北京城的時候不就是這樣的嗎?

想當初,袁崇煥駐軍寧遠,沒有救援錦州,後金(當時還不叫大清)於二十四天後撤軍,這就是所謂的“寧錦大捷”。

現在,洪承疇同樣駐軍寧遠,同樣沒有救援錦州,等大清撤軍之後,豈不是第二個“寧錦大捷”?這小算盤打得夠響的。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洪承疇這樣等上一兩個月,大清隨之撤軍,那麼洪承疇完全可以寫一封漂亮的捷報送回北京城。

袁崇煥在時,我們只堅守了二十四天,造就了輝煌的“寧錦大捷”;現在我洪承疇堅守了一兩個月,還把大清趕走了,豈不是可與上古名將相提並論?

可不幸的是:這一次大清玩真的了。圍困錦州將近半年時間,還是沒有一絲一毫要撤軍的跡象。

皇太極甚至在錦州附近開始大規模屯田,目的很明顯:耗死你丫的!

三月,各碩親王濟爾哈郎率軍修義州城池、駐紮屯田。四月,修城築室,俱已完備,義州東西四十來裡田地,皆已開墾。——《清太宗實錄》·卷五十一。

為了把錦州的圍困堅持下去,太宗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實行輪班更戍,以三個月為一期,避免將士疲勞,防止滋生懈怠之心。——孫文良、李治亭·《崇德帝》

松錦之戰答疑:洪承疇為何敢出兵救錦州?只因試圖效法袁崇煥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袁崇煥時代,長城以北地區還有蒙古、朝鮮和毛文龍牽制後金,所以後金不可能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堅城之下。

可在洪承疇時代,長城以北已經被大清征服,在這種背景下,皇太極有的是時間、有的是精力。

聽說你們喜歡守城?那太巧了,正好我喜歡圍城,咱們來一場耐力的較量,看誰先撐不住。

此時的大清依然很弱,但在長城以北地區,他們是當之無愧的霸主;此時的大明依然很強,但官僚集團整天打官腔不幹正事,李自成和張獻忠節節進逼,該死的天災也沒有緩解的跡象。

在這樣的力量對比下,大明有資格跟大清打消耗戰嗎?肯定是沒有的。

祖大壽頻繁求救:洪承疇你這個王八旦,我守不住了,你再不出兵我就投降!大明中央政府頻繁催促:洪承疇你這個膽小鬼,國家沒錢了,你再不出兵我就斷後勤!

樂呵呵地率軍救援錦州,本以為是複製“寧錦大捷”的輝煌。可現在看來,似乎不是複製“寧錦大捷”,而是要與大清硬碰硬啊!

此刻的洪承疇有什麼想法?洪承疇也很鬱悶啊!

如果洪承疇是一個有擔當的人,他就應該及時撤軍。錦州丟失、祖大壽投降、甚至吳三桂投降,這些可能到來的連鎖反應確實很致命,但洪承疇至少能為大明保留一絲元氣。

可洪承疇沒有這個擔當,他很明白一個事實:如果自己一仗不打就撤軍,回去肯定是難逃一死。

雖然崇禎皇帝和官僚集團都明白:打是肯定打不過大清的,但如此窩囊的行為,必然要有替罪羊。誰是替罪羊?誰下令撤軍誰就是替罪羊!

在萬般無奈之下,洪承疇只得硬著頭皮與大清過招。結果呢?戰爭還沒有真正打響,洪承疇集結的八鎮總兵就逃了六鎮,剩餘兩鎮總兵隨洪承疇撤到附近的孤城裡困守。

逃跑的六鎮軍隊沒有好下場,他們被大清趁亂重創。洪承疇和剩餘兩鎮總兵也沒有好下場,在一片孤寂與絕望之中,洪承疇突圍失敗被俘。

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大明軍隊戰死五萬多人,大明在遼西的防禦體系幾乎全面崩潰,僅剩吳三桂在苦苦掙扎。

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冑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冑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盪,多如雁鶩。——《清太宗實錄》·卷五十七

松錦之戰答疑:洪承疇為何敢出兵救錦州?只因試圖效法袁崇煥

在這場戰爭中,大明損失慘重。大清的損失呢?也不小,但對於皇太極而言,肯定是可以接受的,畢竟他是勝利者。

最重要的是:皇太極藉著戰爭的機會,進一步排除異己,繼續穩固自己的權勢。

皇太極最初命令多爾袞圍困錦州,同時要求多爾袞斷絕錦州與外界的聯絡,這怎麼可能做到呢?祖大壽是當地的地頭蛇,如果他想與外界聯絡,是誰也沒辦法阻止的。

可皇太極不管這麼多,直接以“不能防塞之罪”為由,撤了多爾袞的職,同時降爵為郡王,罰款奪戶口,可謂一狠到底。

與多爾袞一起受罰的還有豪格、阿巴泰和杜度,不過這幾位更多的是“賠罰”,受處分最嚴重的還是多爾袞。

由於在這場戰爭中,朝鮮也派兵相助大清,所以皇太極同時還打著朝鮮軍隊的主意。按照朝鮮人自己的說法是:皇太極強迫他們參與圍困錦州,還要求他們去開大炮。

炮兵這個位置非常重要,是唯一能威脅到城牆的力量,也是最苦最累的崗位。很多朝鮮士兵吃不好、睡不好,因此病死不少。

松錦之戰答疑:洪承疇為何敢出兵救錦州?只因試圖效法袁崇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