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明代姜寶古墓考證

由 石市鄉韻 發表于 遊戲2022-04-18
簡介原古墓佔地面積十餘畝,高約十丈,呈饅頭形狀,土墩墓,墓前有贔屓(bìxì)石像生一座,神道兩側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一對,神道由條石鋪就,神道朝向為南偏西,墓西邊有池塘1個,墓頂有15米高的航標鐵塔一座

霍去病陵墓石雕石馬去哪裡了

作者:吳惠東 2020年11月29日

摘 要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谷陽鎮莊泉村北面約1千米處,有座古墓,村民俗稱“石人、石馬”。古墓是土墩墓,呈“饅頭”形狀,現高度不超過10米,佔地面積不足1畝。周圍是農田,西面、南面各有池塘一個,池塘中間有條爛泥小路通向古墓。由於年代久遠,能證明古墓年代的古文物都沒有了,墓主的後人也沒了音訊,所以對墓主姓名、身份、籍貫(家庭住址)都不清楚。村民對古墓年代有2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宋代的古墓,其依據是《辛豐鎮志》上有石羊圖片,據說是宋代的;另外一種說法是明代的古墓,是墓主後人及村民的傳說。經考證,墓主是姜寶,明代嘉靖年間禮部尚書,正二品,江蘇省丹陽縣姜家園人。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谷陽鎮莊泉村北面約1千米處,有座古墓,村民俗稱“石人、石馬”。古墓是土墩墓,呈“饅頭”形狀,上面雜草、雜樹叢生,高度不超過10米,佔地面積不足1畝,周圍是農田,西面、南面各有池塘一個,池塘中間有條爛泥小路通向古墓,古墓邊緣也被少數村民佔為墓地,荒涼不堪。

由於年代久遠,能證明古墓年代的古文物都沒有了,墓主的後人也沒了音訊,所以對古墓的年代產生分歧,主要有2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宋代的古墓,其依據是《辛豐鎮志》上有石羊圖片,據說是宋代的;另外一種說法是明代的古墓,是原墓主後人及村民的傳說。

為了探源求真,搞清楚古墓的真實年代及墓主身份,考慮了一下著手思路:

一、去墓地實地考察;二、拜訪相關人員;三、網上查詢、蒐集相關資料;四、查閱相關歷史文獻資料;五、瞭解墓主身份後,拜訪墓主後人,進一步確認墓主身份及年代。六、建議修葺與保護古墓,可開發為旅遊景點。

一、去墓地實地考察

少年時代(40年前),曾經與兒時的小夥伴一起去古墓玩過,古墓很大很高,呈饅頭形狀,周邊乾乾淨淨的,沒有雜草,也沒有雜樹,與同伴一起爬上鐵塔瞭望臺,從瞭望塔上往下看,古墓西邊的池塘小了許多,下面的人變成小矮人了,甚至嚇得都不敢往下看,雙手緊緊抓著護欄,怕掉下來,感覺就是兩個字“很高”。

今年兩次赴墓地考察;第一次是5月2日去的,依稀記得古墓大致方位,還是一路上問著村民才找到古墓位置,只能在外邊看看,沒有路可以走進去,古墓西邊的池塘仍在,好像小了許多,古墓變成矮土墩了,雜草雜樹叢生,滿目瘡痍,鐵塔也不見了,跟小時後的記憶完全不一樣了,心生悲涼,感慨萬分。在池塘邊碰到一位外地承包戶,跟他聊天,詢問古墓的事,他也是聽附近村民說的事,具體情況不知道。只能在古墓西面拍了幾張照片,帶著遺憾離去。

第二次是10月5日去的,這次去,有路可以走近古墓了,原來這裡有條爛泥路,被雜草擋住了。在古墓旁,碰到了倪茂塘(莊泉村北面的一個明代古村落)的倪姓老人,在那種地,問他古墓之事,他提供了更多更詳細的資訊。順便在古墓東面拍了幾張照片,這次有點收穫,高興離去。

二、拜訪相關人員

拜訪附近及丹陽的多位老人,請教諮詢相關古墓事宜,老人們提供的資訊歸納為7類:

年代久遠,不清楚是哪個朝代的,墓主是丹陽人,做官的大戶人家,夫妻合葬墓;

宋代的,墓主是丹陽人,做官的大戶人家,夫妻合葬墓;

明代的,墓主是丹陽人,做官的大戶人家,夫妻合葬墓,其後人是丹陽姜家的;

航標鐵塔始建於1960年,於上世紀90年代倒塌,材料被盜賣;

僅存於倪茂塘村前的石羊,於上世紀90年代也被盜,下落不明;

文革前,所有的石像生、鐵塔均儲存完好,村民經常去遊玩,墓主的後代每年也來掃墓。文革時期,因“破四舊”及興修水利、建造電灌站,古墓前的石像生、條石部分被毀、部分被挪用建造電灌站和池塘碼頭。從此以後,墓主的後代再也不來掃墓;

7、傳說古墓形成前,建有瓦屋3建間,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有金童玉女一對(活 人)在裡面生活,墓主去世後,放進棺材,以土掩蓋房屋,形成土墩墓。原古墓佔地面積十餘畝,高約十丈,呈饅頭形狀,土墩墓,墓前有贔屓(bìxì)石像生一座,神道兩側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一對,神道由條石鋪就,神道朝向為南偏西,墓西邊有池塘1個,墓頂有15米高的航標鐵塔一座。在附近的陸家村,還有一座古墓,稱“小奶奶墓”,是墓主的偏房夫人。

三、網上查詢、蒐集相關資料

根據所瞭解的資訊,在網上查詢宋代、明代丹陽籍官員死後葬莊泉的資料,情況是有宋代、明代丹陽籍官員死後均有葬鎮江市區或丹徒縣的,地址不符。

查詢“石人、石馬”由來得知,村民俗稱的“石人、石馬”學名稱“石翁仲”,也有人叫“石像生”。

“石翁仲”,指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人像。“石翁仲”,也有人叫“石像生”。“石翁仲”與“石像生”有一定區別,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雕人物、禽獸等,統稱石像生,但只有石雕人物才能稱為“石翁仲”。

石像生起源於陵墓石刻,中國古代陵墓石刻起源於何時,迄今無定論。最早立石像生的墓是霍去病的墓,《史記·霍去病列傳》載:“冢上有豎石,前有石馬相對,又有石人。”唐宋時期的石象生中又增加了文臣武將、外國使臣、侍女等造象。後來的歷代帝王修建自己的陵墓時,也都沿用石人石獸的陵前裝飾,所以唐陵、宋陵、遼陵、金陵、明陵、清陵幾乎都在陵墓前陳列儀仗隊式的石人石獸。

唐朝對石象生的使用就已經有了規定,例如,三品以上官員準用石獸六隻,五品以上官員準用四隻。至於皇帝陵當然不受限制,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共有石人、石獸九十六對之多。

北宋末年形成了以軸線為對稱分佈的石像生,元明清之際,承襲了北宋這種風格,均是以軸線為中心的墓葬形式。

明代

不同於前代的風格還表現為:除設石虎、石羊外增設了石馬,《明會典》規定:“公侯和一品、二品官為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馬、石人各一對,三品官減去石人一對,四品官為石望柱、石馬、石虎各一對,五品官為石望柱、石馬、石羊各一對,六品以下不準設定石像生。

根據墓葬的規模及石像生等級分析,該官員至少是二品(含二品)以上官員。按宋朝職務品級來看,至少是御史臺大夫、六部尚書、翰林學士、中書侍郎等以上官職。按明朝職務品級來看,至少是各司(都司)、院正職負責人或六部正職負責人以上官員。

結論是:宋代、明代丹陽籍官員死後均有葬鎮江市區或丹徒縣的,但是地址不符;偶有像相似的,如

姜寶

墓,因地址不精確、不能確認。

四、查閱相關歷史文獻資料

在查閱《丹徒縣誌》、《辛豐鎮志》、《丹徒縣土地誌》、《鎮江市志》等歷史文獻資料過程中,一直沒有查到本村古墓的資料。最近在閱讀《乾隆鎮江府志》(清)時,看到了姜寶墓葬資料,文中記載:(丹陽縣)尚書姜寶墓在縣西三十里,丹徒張堰湖上中背墩,贈夫人劉氏合葬。看到這裡,頓時激動,按距離算,本村在丹陽縣西,古墓距離丹陽確實是30裡左右,符合條件之一。那麼這個張堰湖又是哪裡的呢?具體位置又在哪呢?心中又犯嘀咕了,隨即又詢問村莊老人,老人們回答說,沒有聽說過張堰湖,更不清楚在哪裡。又重新查閱《辛豐鎮志》,在水利篇章中查到:古人為蓄水、洩洪、排澇,從明清時起,順洪水流向,開挖了張堰塘(從蔣家墩至莊泉村),這個張堰塘就是張堰湖,鄰近上下湖(華村湖),明朝前,那裡就是湖泊(倪茂堂倪氏族譜中有關於上下湖的記載)。至於村上老人不清楚張堰塘就很正常了,明朝到現在500多年過去了,水位下降,湖塘乾涸,變成耕地了。條件之二也符合。

通過歷史文獻資料的查證,完全可以推斷,本村之古墓為明朝姜寶之墓。

五、瞭解墓主身份後,拜訪墓主後人,進一步確認墓主身份及年代。

在瞭解和推斷墓主身份後,透過多方聯絡,終於找到姜寶嫡傳後裔,丹陽市蔣墅滕村姜亞慶先生(姜寶第14代傳人)。經過交流溝通,確認了古墓就是明代姜寶和誥命夫人劉氏之合葬墓。自萬曆癸巳年(1593)至2020年,已有427年曆史。姜亞寶先生出示了姜氏族譜,姜氏族譜上明確記載了姜寶墓葬地點,就是莊泉村後面的張堰塘。原文為:張堰墳,在丹徒黃泥壩南山廟前,鳳阿(姜寶,字鳳阿)公賜葬於此,劉夫人合葬,賀夫人分葬陸家山,相去裡許。原文提及的南山廟在莊泉村,陸家山在離倪茂塘村不遠的陸家村。姜亞寶先生表示將在適當的時候,帶領姜氏族人前來祭奠先祖。

六、建議修葺與保護古墓,可開發為旅遊景點。

古墓已有400餘年歷史,建議村委會及有關部門保護好古墓。村委會可以做個關於古墓保護開發的規劃專案,向上級文物部門申請立項,一是爭取上級部門領導的支援與幫助;二是與古墓後裔族人聯絡,共同出資修葺保護古墓;三是恢復古墓原來的規制,開發成為旅遊景點。造福村民及姜氏族人,發展旅遊經濟,宣傳推介莊泉村文化品牌,提升莊泉村的知名度,為莊泉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

備註:

一、參考文獻

1、《乾隆鎮江府志》 ,作者:(清) 張九徵等,

出版日期:1991年0 6月 ,出版社:江蘇古籍出版社。

《丹徒縣誌》,作者:丹徒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出版日期:1993年,出版社: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辛豐鎮志》,作者:杭展等,出版日期:2000年1月 ,出版社:河海大學出版社。

4、《丹陽縣續志》,作者:(民國)胡為和等,出版日期:民國16年(1927年) ,出版社:成文出版社。

5、《丹徒縣土地誌》,作者:錢波哎、何培元等,

出版日期:1998年9月,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古墓圖片

明代姜寶古墓考證

古墓西面圖片

明代姜寶古墓考證

古墓東面圖片

明代姜寶古墓考證

原古墓旁石羊圖片

明代姜寶古墓考證

原古墓旁部分石塊

明代姜寶古墓考證

原古墓旁部分石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