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由 河蚌旅行 發表于 遊戲2022-03-25
簡介德國教授史圖博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海南黎族村落進行了一次田野考察,他在《海南島民族誌》中說:“除了很美的木樁建築(幹欄式船屋)之外,各個村子也有貧困農民居住的簡單小房屋,小屋地板是搗實的泥地,用竹子橫排起來做牆,屋架簡單,茅草蓋頂

森林船屋怎麼移動

黎族船屋起源,承載一段上古的記憶

黎族是我國海南島地區最早的原住民,他們的祖先是嶺南百越的一支,至少在先秦時期就從廣東跨海登島,漢代史籍中稱為“駱越”,唐代開始有了“黎”這個專有族稱。船屋是海南黎族人民的獨特的傳統民居,黎語稱“布隆亭竿”,意為竹架棚房子,這是為紀念渡海而來的祖先,以船倒扣的形狀來建造的房屋。即使後來遷入海南島腹地過起了農耕生活,黎族民居仍保留了船的造型,記錄著民族悠遠的歷史。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椰林中的傳統黎族村落。

關於黎族民居的演變,考古學家推斷是從穴居到樹居,然後發展為幹欄式住宅,遵循著民居普遍的發展軌跡。不過我在東方市白查村與村民聊天兒時,他們說黎族先民划著船從大陸來到海南島,最早就棲身在海邊的船中,類似於今日的疍家漁排。後來上了岸用幾根木棍把船倒扣過來支上,在下面生火做飯,下雨時四周苫上椰子葉,最早的船屋就形成了。這個說法似乎更具畫面感。黎族過去沒有文字,上古的重要事件大都靠口耳相傳,後來也留下了大量豐富的傳說故事,史詩《五指山傳》就是黎族人民的創世神話。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河蚌繪·黎族船屋的型別及演變。

最初渡海的黎族人生活在臨海的地方,主要以打漁為生,三國兩晉時期,隨著漢族移民人數的增加,本土黎族逐步南遷,海南島上形成了漢人在北、黎人在南的格局。隋唐以後,漢人移民進一步擴充套件,海南島逐步設定了五州二十二縣,島上又形成了漢人在外、黎人在內的格局,一直持續至今。內遷之後的黎人主要分佈在五指山和昌化江沿岸地區,生產方式由打漁改為農耕,原始的倒扣船無法適應山居生活,於是幹欄式的高架船型屋應運而生,具有了民居的基本特徵。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海南島黎族及支系分佈。

船屋的演變,最古老的高架船屋

船屋的演變是這樣的:高架船屋、矮架船屋、落地船屋、半船型屋、金子屋。金字屋已經脫離了船型,是借鑑漢族茅草屋演化出來的,具有了三角形榫卯樑架,這是最後一種黎族民居型別。金字屋之後,人們就集體搬進了磚混結構安置房,實現跨越式發展了。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清代繪製的《瓊黎風俗圖》,現藏於海南省博物館,裡面的傳統住宅是高架船屋。

高架船屋出現在宋代以前,黎語稱“隆咩”,意為住在高處,這是一種幹欄式建築,下面用木架支撐,上面蓋船型屋。船屋離地面通常有一米五到兩米左右,人要爬梯子進屋,也有的依山而建,類似於吊腳樓,下面空間用來飼養牲畜,如耕地的水牛、豬、狗。高架船屋適應山地和森林環境,既可以遠離潮溼的地面,又能不受野獸蛇蟲侵擾。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記載了這種建築:

“居處架木兩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

。清代張慶長《黎歧紀聞》的描述更準確,

“屋宇形似覆舟,編茅為之,或被以葵葉、或藤葉,隨所便也。”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高架船屋如今已基本消失,這是一處復建的,也破損了。

建造高架船屋,首先用木樁、木板造好基礎,抬升的高矮要視具體情況。越高越安全,但回家也更麻煩。因為下面要住家畜,最矮也得保證牛能走進去,很多村莊都會選擇向陽山坡,這就省去了很多麻煩,坡地便於清理。基礎打好後,在上面撐起房屋木架,所有結構都由藤條紮起來,外牆用竹欄圍繞,蓋上椰子葉或木板,不設窗戶,兩側自頂至牆根用茅草圍住,形成完整的船艙。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河蚌繪·幹欄式船屋結構圖。

高架船屋前面留一個平臺,大家平時都在臺子上坐著、聊天或者做手工,相當於庭院和曬臺,前面有簡易木梯可供上下。二層的房門開在房屋前端,房中像船一樣分為三個艙,第一個艙最大,作為客廳和起居室,放置簡單傢俱;第二個艙是臥室,裡面設火塘;第三個倉最小,用於儲藏東西。高架船屋曾分佈於黎族中心地區南渡江上游南溪峒等地,後來隨著人們生產水平的提高,野生動物已不再構成威脅,相反一層牲畜的氣味開始影響生活質量,於是大家都把房子降低,給家畜單設了圈欄,矮架船屋就出現了。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矮架船屋離地面很近,住起來十分舒適。

矮架船屋和落地半船屋

矮架船屋黎語稱“隆旁”,意為住在低處,這種房屋見於昌化江上游地區,如今東方市白查村還保留了一些矮架船屋。這種屋子結構與高架船屋類似,不過下面木樁降低了,一般只離地30到50釐米,底層不再住牲畜。高架和矮架船屋只有相對的發展順序,古籍記載中一直是並行的,一個村落在一個地方定居久了,附近的野獸漸漸少了,所以人們就不用再費力爬高,房子就由高變矮。海南作為高溫高溼地區,架空的地板便於下面空氣流動,使房子相對乾燥一些,所以下面懸空這點一直不變。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白查村的一處矮架船屋,從前被用作穀倉。

如今在白查村還保留著八十多間船型屋,其中矮架船屋只有很少幾處,大部分都是落地的船屋和半船形屋。落地船屋就是直接建在地面上的船屋,這是清代以後當地黎族人從漢人那裡學來的,初衷是為了節省材料,最早都是一些窮人住在裡面。德國教授史圖博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海南黎族村落進行了一次田野考察,他在《海南島民族誌》中說:

“除了很美的木樁建築(幹欄式船屋)之外,各個村子也有貧困農民居住的簡單小房屋,小屋地板是搗實的泥地,用竹子橫排起來做牆,屋架簡單,茅草蓋頂。”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白查村的落地船屋。

過去漢族人都是平地起房,但通常會修幾級臺階,而且一般睡在床上,這都是為了避免潮氣。小時候家裡住四合院,每到夏天地上的青磚縫裡都會返潮,這還是在北京。過去海南黎族人都是直接睡地,所以早期的落地船屋並不是建築的升級,而是窮人無奈的將就。史圖博1930年在黎族打空村統計,村中居民約150人中,50歲以上者,不超過10人,男性多於女性。不過後來的黎族人也開始睡竹床,經濟改善後,落地船屋裡面也支起了懸空地板,房屋越修越高,開間逐漸變大。空氣通暢了,落地船屋的優勢體現出來了,它可以拓展空間,裡面打上隔斷,形成不同區域,不像以前那樣一家人擠在一個艙裡。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河蚌繪·落地船屋和半船形屋結構圖。

從半船屋到金字屋,船屋建築的消亡

半船屋是船屋的最後形態,隨著落地船屋的改良,越來越多的人家平地起屋。房屋建的高了,兩側的簷牆上就要開窗,於是屋頂的茅草不再垂地,而是在距地面一米處挑出,這就是半船屋。有些半船屋建的很大,裡面有客廳、多間獨立臥室、廚房、儲藏室、雞舍等不同空間,不過大抵遵循著廳堂、臥室、儲物間的縱向格局。半船屋的圍牆一般是黃土築成的,穩定堅固,上面開窗,兼顧採光和通風。白查村中,半船屋最常見,大多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蓋的。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白查村的半船形屋,開間很大,一側設有廚房。

上面我們說的都是船屋形態的黎族民居,不論幹欄式還是落地式亦或半船形屋,都有幾個顯著特徵。首先它是穹頂結構,即圓形屋頂。造成這種外觀的原因是房屋構架沒有榫卯結構,用藤條捆紮的內襯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看起來極富風韻。其次,船屋的佈局是縱深的船艙型,門面窄,進深長,房間由外向裡伸展。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毛陽鎮初保村的很多半船型屋已經有了三角形樑架,處於向金字屋的過渡時期。

金字屋的出現改變了這個流線的外形,也有幹欄和落地兩種基本形態。金字屋的核心技術來自於漢族的榫卯結構,一般由一排中柱和若干簷柱組成,木料間用榫頭連線。這種結構開間增大,可以橫向發展,擺脫了船型。1931年,史圖博在新開田村測繪了一家財主房,房子是幹欄建築,屋中有高達三米的中柱支撐,上面有房柁、房梁,樑上還有細緻的雕花。椽子用細木條製成,屋頂蓋著白茅草,屋裡鋪著硬木地板,門前有雨棚,相當於漢族建築前面的抱廈。這間屋子當年住著村長,村長出外見過世面,回村就蓋了這間金字屋豪宅。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1931年史圖博教授在海南田野調查的路線,之後他寫成了《海南島民族誌》,留下了大量原始資料。

漢族的木構建築,不論從樣式到功能,從材料到技藝,還是美觀與堅固性都已非常成熟。在用料相同的情況下,具有榫卯結構的金字屋,其穩定和耐久度都遠超船屋,這是黎族船屋消亡的一大因素。以船屋為主的白查村和俄查村民前幾年已經集體搬進了不遠處的新村,無人打理的船屋損壞嚴重;在不遠處的洪水村,保留有大量金字屋,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還住在裡面;位於五指山西麓的毛陽鎮初保村,還保留有三十多間山地幹欄式船屋。這就是傳統黎族村落的最後遺存了。

海南黎族船型屋(1)·南國椰林中的古民居,記錄祖先的歷史密碼

王下鄉洪水村,保留有大量原始的金字屋,是黎族民居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

2008年,海南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