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唐樟,荷花與鄉愁往事

由 九派觀天下 發表于 遊戲2022-03-06
簡介今天的人們大概已很難感同身受了——百年前的陳三立在身處中國千古未有之變局時,對中國傳統文化因西化而失落的那份痛苦,陳三立詩文著述言及“傳薪願緩須臾死”的那份情感,陳寅恪繼承父輩精神遺產而自覺擔起文化“託命人”的那份重負

意難平繁體字怎麼寫

唐樟,荷花與鄉愁往事

陳師曾 荷花翠鳥 立軸

往事散盡,卻也不盡然。現在《申報》影印本里還保留著那個年代的許多趣聞軼事。1924年泰戈爾的中國之行,流傳最廣的照片大概是那張徐志摩、林徽因和泰戈爾同框的“歲寒三友圖”了。其實還有一張珍貴照片,一年多後在《申報》刊出,題注為:“今代亞洲二詩人合影”。同攝一影的詩人,一個是著一身印式長袍的泰戈爾,銀髯飄拂;一個是陳三立,頭戴小圓帽,孤峭般的臉上帶著絲笑意。這年春天,泰戈爾在西子湖畔特意登門拜訪了陳三立,會晤中由徐志摩任翻譯。泰戈爾將一本自己的詩集贈給陳三立,並請陳三立以中國詩壇代表身份回贈詩集。陳三立謙遜地表示,自己不敢以此自居,未將詩集相送。

“三立”之名源自《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人如其名的背後,浸潤著中國傳統意義上儒士的價值追求。陳三立是晚清立志革新朝政的“維新公子”,和其父湖南巡撫陳寶箴在湖南推行新政,實施變法維新而名垂青史。父子倆攜手在保守派與激進派的夾擊中,“以一隅致富強,為東南倡,先後設電信,置小輪,建制造槍彈廠,又立保衛局、南學會、時務學堂”(《清史稿》),試圖以湖南為天下先,開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變革。其中影響最深遠的當屬以開民智為己任的時務學堂。當時年僅14歲蔡鍔報考時務學堂,因未達要求,沒被錄取,陳三立卻認為其“不可復得”,破格錄取了蔡鍔。後來蔡鍔發起了“護國運動”,足見陳三立不尋常的識人眼光。

傾注陳氏父子全部心血的湖南新政因戊戌變法失敗而悉數付之東流,陳氏父子同遭罷黜,陳寶箴不久而亡。國憂家難,變革未竟,宦海沉浮,陳三立獨自吞飲了愴痛。陳寅恪晚年寫有《戊戌變法與先祖先君之關係》,憶及家事國事,仍心意難平:“蓋先祖以為中國之大,非一時能悉改變,故欲先以湘省為全國之模楷,至若全國改革,則必以中央政府為領導。”經此戊戌之難,陳三立的命運鮮明地被撕裂成截然不同的前後半生。前半生的陳三立在努力實現他濟世救國的政治抱負,後半生的陳三立則在努力實踐他的文化理想。他以學問為詩的姿態,將餘生才情全都付之於“同光體”詩作。時代車輪滾滾向前,他似生在前朝的抄經老僧,如一道奇異波光,是人們眼裡“中國最後一位古典詩人”。1936年,倫敦舉行國際筆會,邀請中國代表參加。中國派出了兩位代表,一為胡適,代表新文學,一為陳三立,代表舊文學。陳三立因年邁無法遠涉重洋,未成行。

在全盤西化思潮狂飆奔流的年代,陳三立何以如此?起初我不得其解,直至見到吳宓的一段話,方知千鈞重量:“故義寧陳氏一門,實握世運之樞軸,含時代之訊息,而為中國文化與學術德教所託命者也。”義寧陳氏,如今已是一個文化符號。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家族可謂多矣,但像義寧陳氏這樣的名門世家無出其右。今天的人們大概已很難感同身受了——百年前的陳三立在身處中國千古未有之變局時,對中國傳統文化因西化而失落的那份痛苦,陳三立詩文著述言及“傳薪願緩須臾死”的那份情感,陳寅恪繼承父輩精神遺產而自覺擔起文化“託命人”的那份重負。時人評陳三立“寓於詩而亦不可以詩人概也”,可謂蕩氣迴腸。

作為一個身居杭州的人,最令我感念的,是延綿在陳氏父子間的那脈西湖情結。陳氏父子與杭州,就像兩個朋友,因心意相投而結下了陪伴一生的深厚友情。陳寶箴去湖南赴職前在浙江任過按察使,陳三立自戊戌政變後輾轉長沙、南昌、九江、南京、北京、上海、杭州等多處,據《陳三立年譜》載,陳三立或長或短近十次到過杭州,居杭共計約有三年時間,他獨對杭州有放不下的情結,寫下了諸多詩文。

杭州南高峰山腳下,有一棵千年香樟,一旁青石上刻著醒目的紅色二字:“唐樟”。我專程去看唐樟時,師傅們正登高,給樹安裝鋼架做支撐。它實在是太老了,長虯般枯老的樹幹上不見繁葉,不過有幾枝生機盎然小樹苗神奇地從樹幹上冒出,活像老祖宗膝下頑皮的兒孫。碰巧遇上一群三年級小學生,由老師帶著做假日活動,一個扎著馬尾辮的小女孩來到我面前,請我回答問卷上的小問題: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好古樟?這一刻,頗令我有恍然隔世之感。

一百多年前,陳三立和他的好友們也來過這裡,經歷了人生的波瀾起伏,陳三立這年已是六旬老人,唐樟亦老矣,歲月的更迭照見在他們彼此身上。顯然這棵古樹震撼了這群來者,他們商議集資,第二年在古樹旁建起了一座樟亭。白雲深處,有古樟,有長亭,有風掠過,一群穿長衫者在這裡酬唱以詩,絃歌不絕,猶似王羲之於蘭亭流觴曲水,千年文脈一直神采灼灼。陳三立作有《樟亭記》:“偃蹇荒谷墟莽間,雄奇偉異,為龍為虎,狎古今,傲宇宙,方有以震盪人心。”這意態從容間,何嘗不是他心境、志趣和風骨的映照。雖生於官宦人家,陳三立身上卻有很多殊異,朝廷後來想重新起用他,袁世凱託人邀他北上,均被他拒絕。張學良以二萬金乞為其父作墓表,他不肯下筆,拒絕了。他八十大壽時,蔣介石獻鉅額壽金,他依舊拒絕。他前往恩師陳寶琛住所拜年,雖已年逾八旬,卻對恩師仍行跪拜大禮。陳三立一直盛譽在身,其維新變法的壯舉和作為“同光體”的詩壇巨擘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其人格和氣節恐怕才是更深層次的原由。很多畫家都為他作過像,尤以齊白石所畫最為傳神,那神態氣度真如《世說新語》裡的“巖巖若孤松之獨立”者。

在《樟亭記》,陳三立還寫下這樣的文字:“度其年歲,或於白樂天、林君復、蘇子瞻之時相先後,蓋表靈山,偶古德而西湖諸勝蹟所僅留之典型瑰物也。”往往是看西湖熱鬧的人多,得西湖真傳者少,這般從心裡洗練出來的字句,儼然和四百多年前著述《西湖夢尋》的張岱,是同道人,他們是西湖的人間知己啊。

陳三立甚至把百年後的事也安排妥了。1923年,夫人俞明詩和長子陳衡恪(字師曾)相繼離逝,陳三立為夫人和兒子在杭州九溪的牌坊山選定了墓址,也為自己留下生壙。接連遭受喪親之痛的陳三立寫下輓聯:“一生一死,天使殘年枯涕淚;何聚何散,誓將同穴保湖山”,竟一語成讖。1937年,日寇侵佔北平,陳三立正寓居在姚家衚衕3號。日本人慾借其聲望,派人上門遊說逼他出任偽職,但他們沒有想到以“神州袖手人”自居的陳三立,是剛烈之士,國難當頭哪肯袖手旁觀,數日後竟抱必死之念,憂憤不食而亡。

戰火離亂中,陳三立生命最後的歸途頗為不易,靈柩暫厝在北平長椿寺達十一年之久,直到1948年才得以由親友們一路護送南下抵達杭州。本是途經的地方,最後成了歸地。

陳氏父子的西湖情結在陳三立百年之後,又延續到了三子陳寅恪。在陳三立入土為安這年,中國大地上正發生著新舊兩個時代的鉅變,陳寅恪面臨去或留的重大抉擇。早些年趙元任曾請他去哈佛,陳寅恪說:“我不想到哈佛,我對美國留戀的只是波士頓中國飯館醉香樓的龍蝦。”這次他以“何必去父母之邦”相告於好友王力。以陳寅恪深邃的史識學養,他自然深知“父母之邦”對自己人生和學術的意義。一身名士氣,只肯為學術折腰的陳寅恪在廣州中山大學度過了生命最後二十年。

年輕時在瑞士留學,陳寅恪寫過一首詩《宣統辛亥冬大雪後乘火車登瑞士恩嘉丁山頂作》,末句為:“車窗凝望驚歎久,鄉愁萬里飛空來。”此時這位臏足目盲的老人,又一次成了鄉愁症患者,萬里飛空而來的鄉愁再次溢滿心頭。他寫了好多這樣的詩:“粵溼燕寒俱所畏,錢塘真合是吾鄉”“他年上冢之江畔,更和新詩結後緣”;也有對杭州風物和故人的掛念:“暗香一樹能偕隱,古柏三株共耐寒”“東坡聊可充中隱,吏部終難信大顛”。陳寅恪的女兒們在追憶父母雙親《也同歡樂也同愁》一書裡談及家事,說父親一直希望能移居杭州,百年後與父母兄長相伴。但因種種掣肘,這一願望未能如願。

陳寅恪身後,所有著作依他意願以繁體豎排出版,一字不改,“留贈來者”。陳寅恪曾自嘲以“廢殘之身”撰就學術專著《論〈再生緣〉》,而《再生緣》的作者陳瑞生便是杭州人氏。倘若你來杭州遊玩“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出正門便可見隔著南山路對面的一處灰牆上,鐫刻著“勾山樵舍”四字,陳瑞生舊居早已不復存在,只留下這一丁點遺蹟。陽光越過樹椏打在石牆上,斑駁闌珊,好似在講述滄桑往事。現今杭州與陳寅恪關聯的,除了父母兄長的安息地,便是勾山樵舍了。如果當年杭州接納了陳寅恪遺願,該有多好。歷史無法假設,青山埋骨,也埋下了遺憾。遺憾之餘,又覺得冥冥之中似有天意,江南文化豐饒底蘊終究縈繞在一代史學大師筆端。

自然也縈繞在他兄長陳衡恪的水墨裡。當年陳衡恪英年早逝,好友弘一法師聞訊後親往靈前,伏地,叩首,一身灰色僧袍背影旋即哀傷無言而去。耄耋之年的吳昌碩悲痛不已,為愛徒寫下“朽者不朽”。舊聞裡說,陳衡恪自幼天賦異稟,5歲時跟隨祖父陳寶箴遊西湖,看見湖上盛開的荷花,歡喜至極,回家後即將荷花畫得有模有樣。陳氏父子於西湖的情愫,在一花一葉入畫時就好像暗暗定了格。現今陳衡恪遺墨分藏於北京、上海、杭州等各處博物館。有時碰上好運氣,便能在美術館舉辦的某個特展上一睹大師的水墨丹青。荷花是少不了的,孤芳至潔的荷花歷來是中國文人畫中揮之不去的意象,也是江南天地四時之氣中不可缺的花語。江南的根深葉茂總是令人迷戀,猶似那千年古樹。它構建起的地域空間,滿載了世代守護傳承下來的情感、精神、價值和理想。

有幸今日我可尋此一去。到九溪,上牌坊山,滿山茶園豁然出現在眼前。沿著山中小徑,穿過一叢叢茶樹,即到陳三立墓前,陪伴在側的是陳衡恪墓。聽當地人說,從前山上樹木還沒這麼多,站在山頂,能望得見錢塘江。四周靜得能聽見從眼前拂過的風,這隱沒在山間的靜默像是在另一個塵世。我今來此,人間已無他。好在西湖山水間,千年樟樹依然巍巍然,每年夏天湖上總會盛放荷花,而那暗香古柏和錢塘之江扣結成的鄉愁,最是人間珍貴。

【來源:北京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