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大河奔流高歌行|內蒙古長調:看母親河臂彎裡的“金山銀山”

由 愛濟南客戶端 發表于 遊戲2022-02-25
簡介時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兩週年之際,濟南日報報業集團推出“大河奔流高歌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週年大型全媒體報道”活動,派出11路22名記者趕赴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

耐鹽鹼植物資料庫花多少錢

時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兩週年之際,濟南日報報業集團推出“大河奔流高歌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週年大型全媒體報道”活動,派出11路22名記者趕赴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沿黃九省(自治區),深度採訪報道沿黃各省(自治區)在深入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做好“黃河文章”程序中的生動實踐和經驗做法。即日起,濟南報業全媒體聯動央媒及全網平臺推出系列報道,全方位、多維度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邀您一起閱卷“新黃河”!

02:54

黃河流入內蒙古,與東西延綿千里的陰山碰撞,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彎,像一個溫暖的懷抱,將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擁入懷中。在這裡,有豐饒富足的“塞外糧倉”河套平原,有“萬里黃河第一閘”之稱的三盛公水利樞紐,有黃河流域最大功能性溼地烏梁素海,有產能佔全國1/5的煤炭資源……

大河奔流高歌行|內蒙古長調:看母親河臂彎裡的“金山銀山”

這裡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黃金畜牧帶,也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蒼涼荒漠,在這裡,城市、草原、耕地,還有千千萬萬不肯屈服的人,在壯美黃河的潤澤下不斷與沙漠“博弈”,共同描繪出祖國北部邊疆最靚麗的風景線。新黃河記者深入內蒙古,探訪母親河臂彎裡的“金山銀山”。

故事一:荒漠中的“播綠人”

在烏海湖上泛舟東望,高聳連綿的甘德爾山映入眼簾,在烏海市這座內蒙古新城的最高峰上,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那自山腳綿延至山腰的“綠色飄帶”。每當看到這片鬱鬱蔥蔥的綠色植被,劉粉梅都覺得自己那雙佈滿皸裂傷口、疼得火辣辣的手,多了一絲愜意與清涼。

大河奔流高歌行|內蒙古長調:看母親河臂彎裡的“金山銀山”

1989年,年輕的劉粉梅女承父業成為一名林業人,頂著烈日,迎著風沙,她翻越沙丘,在烏海白獨貴灣滾燙的黃沙裡挖坑種下第一棵樹,從這一刻起,她成為當地人口中的“播綠人”。32年過去,劉粉梅和烏海市治沙站的同事們在3萬畝的總經營面積上,營造起2。9萬畝人工林,每年樹木成活率90%以上。

春種樹,夏維護,秋冬巡林防火,超過40攝氏度的烈日高溫,“播綠人”能忍;滴水成冰的嚴寒,“播綠人”能挨,就這樣,日復日,年復年,當初栽下的小樹苗,如今已綠樹成蔭,常年的風吹日曬,也讓劉粉梅從風華正茂的女郎變成堅毅的治沙人。2018年,劉粉梅被授予全國林業系統勞動模範稱號,山林中,那一雙雙沾滿沙、佈滿疤的手,是以她為代表的“播綠人”們最美的勳章。

大河奔流高歌行|內蒙古長調:看母親河臂彎裡的“金山銀山”

烏海市被烏蘭布和、庫布齊和毛烏素三大沙漠包圍,生態環境很脆弱,但幸運的是,有黃河穿流而過。2014年,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為其蓄水的118平方公里的烏海湖更是成為這片沙漠中的“明珠”。

近年來,烏海市不斷轉型升級,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形成了烏海湖西岸3000畝防護林帶、東岸3萬畝環湖生態系統。由於生態持續向好,從2018年開始,每年三四月間,成千上萬的紅嘴鷗等候鳥都會來到烏海湖棲息繁衍,尤其每年3月中旬和11月上旬,約有60種10萬多隻候鳥來到烏海湖。“人鳥互動”“沙漠看海”等吸引了大量遊客,黃河兩岸已經成為烏海市最美的旅遊風景線。

故事二:用智慧馴服“紅色公牛”

這是一頭桀驁不馴的“紅色公牛”。因為它的存在,當地百姓飽受風沙侵害;因為它的存在,黃河每年新增7000多萬噸黃沙;因為它的存在,黃河河床每年逐年抬高,嚴重威脅下游地區百姓安全。它就是蒙古語意為“紅色公牛”的烏蘭布和沙漠。不過近幾年,這頭肆虐瘋狂的紅色公牛,正逐漸被人們用科技與智慧馴服。

大河奔流高歌行|內蒙古長調:看母親河臂彎裡的“金山銀山”

讓我們先回到甘德爾山,如果仔細觀察那片“綠色飄帶”般的防護林,你會發現每一棵樹下都有一根黑色的滴灌軟管。沿黃河一路向北來到巴彥淖爾磴口縣,順著穿沙公路進入烏蘭布和沙漠深處,一模一樣的滴灌軟管隨著一簇簇梭梭樹綿延至天際。

荒漠化治理,不僅要靠人們辛勤的勞動,還需要科技的力量。節水功能奇佳的滴灌技術省時、省工,管子滲出的水滴直接滋潤著植被根部,對於雨水稀少的烏蘭布和沙漠來說,大大提升了植被的存活率。

04:43

灌溉問題得到解決,那麼什麼樣的植被才能在沙漠中存活呢?高旭是巴彥淖爾市種質基因庫種質研究院院長,在她眼中,所有用於防風固沙的植被,從來沒有最好的品種,只有根據當地實際土壤情況,選出合適的幾種乃至幾十種草種,製作複合方案,才能達到最優效果。

大河奔流高歌行|內蒙古長調:看母親河臂彎裡的“金山銀山”

走進基因庫的土壤資料庫,一排排架子上整齊地放著一列列標本瓶,裡面是從黃河流域各個地區收集回來的土壤樣品,上面標註了它的採集地點、採集經緯度、土壤型別,同時,每一份土壤樣品都經過化驗,有一份“體檢報告”。目前,這裡共採集、儲存了各類土壤樣本2萬餘份;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抗旱、耐鹽鹼等鄉土植物種子2萬餘份,並且這些資訊全部錄入了大資料平臺。高旭說,根據種業大資料,判別適生區,可以用最適合當地的植被修復生態環境,進一步推動黃河流域西北地區農業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

大河奔流高歌行|內蒙古長調:看母親河臂彎裡的“金山銀山”

如今的磴口縣,有230萬畝烏蘭布和沙漠披上綠裝,形成了160個湖泊綠洲,由不同植被組成的大型鎖邊林,像一排排衛士,阻止“紅色公牛”入侵黃河的通道,在荒漠上繪出一片綠水青山。

故事三:甜味飄香的“金山銀山”

離開磴口縣,一路向北92公里來到杭錦後旗蠻會鎮,在這裡,人們賦予滴灌技術不同的意義。

“我們這裡常年雨水稀少,全靠黃河灌溉,以前我們用大水漫灌,不僅浪費水,需要的化肥也多,用了滴灌,又節約又環保,農作物長得也更好。”蠻會鎮紀委書記何軍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一畝打籽葫蘆不用滴灌,可以產200—300斤,用了滴灌,畝產可以達到350—390斤。”何軍說,今年農作物價格好,一斤葫蘆籽可以賣9塊錢,這樣算起來,用了滴灌技術,一畝葫蘆籽可以多賣近1000元。

大河奔流高歌行|內蒙古長調:看母親河臂彎裡的“金山銀山”

59歲的任海寬是蠻會鎮紅星村的村民,種著包括向日葵等農作物在內的約70畝莊稼,如今正是向日葵收穫的季節,田裡的葵花已經垂下沉重碩大、藏著一粒粒飽滿果仁的花盤,靜靜等待收割。

歲歲年年面朝黃土背朝天,讓任海寬的臉頰黝黑泛紅,不過走進他的家,卻絲毫不見“土氣”。寬闊的院子收拾得很利落,圈裡養著12只個頭高大的巴美綿羊和幾隻小豬。走進房間,牆壁上貼著帶有白色浮雕花紋的桌布,沙發、床鋪一塵不染,當記者詢問家裡是不是新裝修過時,任海寬說,“裝了兩年了,我自己從網上買的材料。”

“羊留著生羔羔,長到一個月能賣七八百塊錢,豬養著是為了自己吃。”任海寬說,每年賣葵花籽等作物加上養殖賺的錢,再加上農歇時出門打工,每年收入能有近十萬元。

距離蠻會鎮400多公里外的托克托縣郝家窯村,同樣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面朝黃河背靠山樑,獨特的小氣候和土壤讓這裡特別適宜種葡萄,皮薄、水分大、甜度高,獨特美味的口感讓託縣葡萄聞名遐邇,價格最高時,賣到過18元一斤。

大河奔流高歌行|內蒙古長調:看母親河臂彎裡的“金山銀山”

看著眼前目及之處全是繁茂葡萄藤的郝家窯村,很難讓人相信,這裡曾經植被稀少、黃土漫天,一下大雨村民就會因為擔心泥洪而睡不著覺。“生態變好人變富”成為村民們最大的心願。郝家窯村黨支部書記秦建介紹,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等專案陸續實施,郝家窯村生態開始好轉,尤其是近年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郝家窯村乘著發展東風,建設起沿黃生態走廊,家家戶戶屋前屋後種起葡萄和果樹,搞起農家樂,吸引大批遊客到來,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