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薛兆豐被爆從北大離職,其付費專欄賣出5000萬卻頻遭質疑

由 最娛星天地 發表于 遊戲2022-01-26
簡介去年,薛兆豐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法律經濟學教授的專業身份,在知識付費APP得到上開設的專欄《薛兆豐的經濟學課》,受到大量使用者的喜愛,一度成為知識付費領域的標誌性作品

薛兆豐為什麼被北大開了

薛兆豐被爆從北大離職,其付費專欄賣出5000萬卻頻遭質疑

一個同事質疑他不是正式的事業編制教授,是院聘教授;一個質疑他水平像沒畢業的經濟系學生。

文 | 鐵林

薛兆豐因為一次辭職又火了。

據新浪財經10日報道,網紅教授薛兆豐已確認將從北京大學國家發展院離職,目前正在辦理離職手續,不過北大官網尚未撤下薛兆豐的相關資訊。

薛兆豐被爆從北大離職,其付費專欄賣出5000萬卻頻遭質疑

昨日下午,刺蝟公社就此事透過微信向薛兆豐求證,截止發稿還未得到回覆。

這並不讓人意外。新浪財經的報道還提到,據熟知他情況的人士透露,數天前他不小心向自媒體透露將離職的訊息,並抱怨“北京的房子買不起”之後,外間對相關報道的解讀出乎其意料,目前薛兆豐非常後悔,不願再接受採訪。

薛兆豐被爆從北大離職,其付費專欄賣出5000萬卻頻遭質疑

他已經成為了知識付費領域的知名IP,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去年,薛兆豐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法律經濟學教授的專業身份,在知識付費APP得到上開設的專欄《薛兆豐的經濟學課》,受到大量使用者的喜愛,一度成為知識付費領域的標誌性作品。

薛兆豐被爆從北大離職,其付費專欄賣出5000萬卻頻遭質疑

目前該專欄的訂閱量達到25萬,按照每份199元的價格來算,《薛兆豐的經濟學課》為平臺帶來的營收是4975萬。

在過去,只有去到北大,才有機會聽薛兆豐講課,知識付費打破了使用者的地域侷限性,也讓薛兆豐的影響力成倍擴大。

但成名是把雙刃劍,俗話說,人紅是非多,人狂牽扯多,在百度上,和薛兆豐有關的搜尋,都顯得不太正面,比如,同僚的質疑似乎從未走遠。

薛兆豐被爆從北大離職,其付費專欄賣出5000萬卻頻遭質疑

以薛兆豐為例,至少已經有3位經濟學家在公開場合對他的研究、身份等提出了質疑。

最早是在2013年左右,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張永璟在微博上流傳較廣的一段話是:我是薛留美期間同窗,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他號稱的研究方向之一“公共選擇”,而他讀的法律與經濟學課程也是我的主導師所主持,所以對他很熟悉。實事求是的說,薛的政治經濟學並沒有系統學習過,基本上就是在對著概念查字典,所以鬧了不少笑話。我批薛,不光是因為他到處顯擺,更是因為他冒充我們公共選擇專業的學術牛人,在外面胡說八道。

時間拉近到2018年,薛兆豐成名後,在國內知名度更大的經濟學家汪丁丁,也同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院的教授,又公開質疑:為什麼付費買到的只能是三流知識?

其核心思想就是說,因為一流知識的聖潔性,以致有幸遇到它的人只能為它而活著為它而表達,一流知識難以理解,它只服從根本重要性的準確表達,它絕少服從願意付費的大眾根據市場交換原則而預期的通俗化標準。

汪丁丁的評價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薛就像“沒有畢業的經濟系學生”。

薛兆豐被爆從北大離職,其付費專欄賣出5000萬卻頻遭質疑

薛兆豐也趕緊做了一個回覆:知識的深淺輕重,是以理解現實問題為導向、以解決現實問題為準繩的。沒有什麼知識是天生就高人一等的。有一些學者,有意無意地把生搬硬套、囫圇吞棗和故弄玄虛當做做學問的一種境界。而我相信,哪怕再深奧的知識,也能夠清晰地表達出來。

薛兆豐被爆從北大離職,其付費專欄賣出5000萬卻頻遭質疑

最近的一次,更像是碰瓷。還是同事,還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院的教授——唐方方,透過微訊號發文表示:北京大學招聘教師是有非常嚴格、認真的程式的。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北京大學人事處好好打聽一下,這位先生是不是北京大學的正式教師,還北京大學教授呢。

薛兆豐被爆從北大離職,其付費專欄賣出5000萬卻頻遭質疑

在他出示的照片中,確實找不到事業編制的“薛兆豐”。

薛兆豐被爆從北大離職,其付費專欄賣出5000萬卻頻遭質疑

不過,新京報報道指出,北大教授有屬於事業編制的教授,也有院聘教授等。“薛兆豐不是正式的事業編制教授,是院聘教授。”

要說從研究水平、學術水平上去判斷孰高孰低,還真不好說。但教授身份,確實是實打實掛在了官方網站上。

只能感慨:薛老師大概平時不太注意維護下同事關係。

對於薛兆豐這樣的明星老師來說,身份和學歷就是天然的資本,尤其是在知識付費領域。

和傳統的學校教育不同,受益於網際網路平臺的“知識付費”產業,更多的時候成為了一種治療焦慮的服務,這就意味著,如果對方能夠持續性輸出對使用者有用的知識,就可以成為收費專欄的作者——也可以稱呼為老師。

那麼有專業背景的教授不再成為知識付費平臺“老師”的唯一選擇。

這樣做的好處是很明顯的:平臺更加開放,使用者可以聽到更多有用的行業知識,“老師”的可選擇度也會比一般的高校更自由。

但是知識付費平臺集中爆發(得到、知乎live、喜馬拉雅、蜻蜓FM等),使用者的付費需求也被激發了出來,新鮮感過去後,不少使用者開始質疑,那些沒有專業背景的老師,到底能不能提供質量上乘的知識。目前,大部分知識付費產品不像普通商品,沒有質量檢驗合格的標籤,也沒有7天無理由退換的售後服務。

薛兆豐的專業身份依然有著獨特的可信度。

在得到APP上,33位開設專欄人士中,有5位和薛兆豐一樣,有著學院教授的專業身份。比如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傅佩榮、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Dr。魏、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寧向東等。

當然,這不是說非學院教授就不靠譜,他們不是有著行業的資深經歷,就是某個行業的學者、博士或者科學家。

只是和薛兆豐等相比,他們的知名度更甚,即便在不提及學術背景的情況下(尤其在不需要北大清華背書的情況下),依然能收穫大量的訂閱,因為他們在開設專欄前,已經是有一定社會吸引力的個人IP。

在我們的一篇報道中,曾經提及過得到的內容定位:像“教你如何搭訕女孩”這樣的音訊課程,儘管不被推薦,但仍然會被使用者找出來而長銷不止。是功利性、銷售額大的還是讓使用者覺得價值感強的內容作為付費內容的主推方向?羅輯思維最終選擇了後者。

知識付費有一個更大的概念是內容付費,內容付費應該包括知識付費、新聞付費等,使用者花錢到底是在買什麼,是平臺需要考慮的事情。

《薛兆豐的經濟學課》是典型的知識付費,對於得到來說,如果以價值為導向,那麼專欄的門檻就需要嚴格稽核。

還記得羅永浩麼,去年8月,羅永浩宣佈取消《羅永浩的專業課》定期更新。給出的理由是:“我嚴重低估了得到專欄的工作量,以及得到團隊對質量和規範的高標準。這三個月每天在公司的十幾個小時工作之後,再用平均四到六個小時後寫稿和錄音(之前錯誤估算的預期是每天兩三個小時)。”

如果只是隨便寫寫,老羅不至於如此痛苦。

在這種情況下,本身就是學校教授的薛兆豐就會顯現出自身的優勢。一方面,在爆發式成名以前,薛兆豐就是一個重視傳播的教授,比如寫了本《經濟學通識》,讓不少缺乏經濟學常識的讀者也可以選擇閱讀;另一方面,薛兆豐在表達上優於很多也許在學術上更厲害的教授。

比如在和汪丁丁的對戰中,如何表達就成為了兩位的爭論焦點。

這很容易讓人想到另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霍金,他曾經幾次客串喜劇《生活大爆炸》,目的之一就是希望,“科學傳播讓科學成為日常生活的中心,讓每個人都參與參與進來,無論是小學生、政客還是拿退休金的老人。當你把科學帶到人的生活中,你也開始把人帶到科學領域來。這對於你我,以至於這個世界來說,都很重要。”

薛兆豐被爆從北大離職,其付費專欄賣出5000萬卻頻遭質疑

傳播知識,站在人類的角度看,是偉大的。

25萬人的訂閱量,如果有一半的使用者堅持學習,那麼就有超過10萬的使用者能對經濟學有更深入的認識,這是知識付費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對於薛兆豐來說,是北大教授還是北大國發院教授,這個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經濟學知識通俗化過程中,需要規避掉汪丁丁所指出的“四項概括錯了三項”這類問題,否則,很容易被指責教的是“偽經濟學”。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