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一名建築師,靠著對歷史的興趣愛好,質疑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

由 七秒鐘的世界 發表于 遊戲2021-12-25
簡介陳景元在江蘇國土局工作,他的本行是搞建築,他只是一位考古愛好者,尤其對秦始皇陵有著特別大的興趣,這位陳景元還寫了一本《驪阿集》,書中他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阿房宮並不是秦始皇建的,秦始皇生前沒有為自己修建過陵墓,陳景元沒有因為自己只是個業

兵馬俑戰車為什麼只有兩輛

清代袁枚曾有這樣的詩句“生則張良椎之荊軻刀,死則黃巢掘之項羽燒。”說的就是我國的第1位皇帝秦始皇的遭遇。身為偉大的皇帝,他可謂是譽滿天下,也謗滿天下,們會提起他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修建長城的豐功偉績,也會提起他修建阿房宮、橫徵暴斂、嚴刑酷法的殘暴統治。歷史上記載,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途中暴病而亡,最終死在沙丘行宮。為了穩定民心,趙高等人秘不發喪,但是天氣炎熱屍體在車上散發陣陣臭味,為了掩蓋臭味李斯命人採購了許多海魚放置在車上,這才將始皇帝的失守運回都城,胡亥正式即位,始皇帝也得以安葬。

始皇帝的一生本就充滿傳奇色彩,而他的死還給世界留下了更大的謎團,迄今為止,我們依舊沒有發掘秦始皇陵,秦始皇的陵墓究竟是怎樣的情形還不知道,之所以沒有發掘秦始皇陵倒不是因為目前技術問題,而是我國對於墓穴一直採取保護性挖掘的態度,換句話說就是被盜墓者發掘過的我們才會發掘,但是秦始皇陵卻並沒有被盜墓賊光顧過,因此也就一直蒙著神秘的面紗,惹得無數人為之著迷,陳景元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名建築師,靠著對歷史的興趣愛好,質疑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

陳景元在江蘇國土局工作,他的本行是搞建築,他只是一位考古愛好者,尤其對秦始皇陵有著特別大的興趣,這位陳景元還寫了一本《驪阿集》,書中他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阿房宮並不是秦始皇建的,秦始皇生前沒有為自己修建過陵墓,陳景元沒有因為自己只是個業餘愛好者就妄自菲薄,陳景元一直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可是就在1974年3月一件大事發生了——“秦始皇兵馬俑”出土了。

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純屬偶然,1974年,因為西安當地大旱,村民想要挖土掘進,但是一開始挖的時候就出現了大量的陶碎片,再後來甚至出現了一個完整的陶製人頭,於是就有了今天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

一名建築師,靠著對歷史的興趣愛好,質疑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

得知出土的兵馬俑被認定為秦始皇的陪葬,陳景元坐不住了,如果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陳景元的觀點就不攻自破了。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陳景元對兵馬俑提出了三個疑點,以此來證明兵馬俑並非秦始皇的陪葬。

第一點,出土的兵馬俑沒有帶頭盔。秦始皇時期,兩軍作戰都是近距離搏鬥,如果不戴頭盔的話,危險係數就會大大增加。如果真的是秦始皇想要帶到地府繼續為他效力的軍隊,怎麼能夠犯不戴頭盔這樣低階的錯誤呢?

第二點,兵馬俑坑裡出土了很多青銅兵器,這些青銅兵器十分沉重,而根據史料記載,秦朝時候隨著冶煉技術的提升,已經開始使用更加輕便而鋒利的鐵製兵器了,秦始皇怎麼可能放著先進的鐵製兵器不用而採用青銅兵器呢?

第三點,在出土的兵馬俑的一號坑和二號坑中,大量的兵馬俑圍著一輛輛的戰車。但是秦始皇時期,雖然採用兵車作戰很普遍,但是戰車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不夠靈活,很不方便,所以秦始皇當政以後放棄使用了戰車,而是採用騎兵和步兵配合的作戰方法。陳景元認為,從這點來說,兵馬俑坑當中的,以戰車為主的軍隊應該不屬於秦始皇。

一名建築師,靠著對歷史的興趣愛好,質疑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

陳景元提出的這三個疑點有利有據,獲得了很多人的支援,也受到了來自專業人士的迴應。說起這位專業人士可不簡單,他就是有著“秦俑之父”稱號的袁仲一,當年兵馬俑出土之後,他就是第一支考古隊的隊長,而且從1974年開始,整整30多年袁教授一直都在研究兵馬俑。事實上,兵馬俑屬於秦始皇這個說法也是袁教授牽頭的專業人士進行了反覆考證之後才得出的,兵馬俑也才能以“秦始皇的陪葬”刊登在各大報紙和雜誌上。

袁教授針對陳景元的三個疑點,逐一給出了破解。

首先關於不戴頭盔的疑點,秦兵善於作戰,將不戴頭盔當作勇猛的象徵,秦始皇陪葬的都是勇士,那自然也就不帶頭盔了。第二點是關於代青銅兵器而不是鐵製兵器,雖然冶鐵技術在春秋時代就已經出現,在戰國時期甚至已經可以鍊鋼,但是從考古資料來看,秦代出土的兵器基本還是銅兵器還沒有進入大量生產的階段,因此秦始皇兵馬俑陪葬並沒有採用鐵製兵器,而是採用了青銅兵器。第三點是關於戰車的問題,雖然騎兵和步兵配合的作戰方法有它的長處,但是兵車作戰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那就是速度和衝擊力,所以,秦始皇肯定不會完全放棄戰車作戰的,所以並不能因此就認為,這不是秦始皇的兵馬俑。

針對專家的說法,陳景元又補充了另一個他認為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從秦始皇陵到兵馬俑坑,最近也要1。5公里,如果這些兵馬俑真的是秦始皇的陪葬的話,那麼它為什麼會離秦始皇陵那麼遠?

一名建築師,靠著對歷史的興趣愛好,質疑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

關於這個問題,袁教授又給出瞭解答,在史書《漢就醫》上有這樣一段解釋:“臣斯率70餘萬人,穿治驪山”,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秦始皇曾經命令丞相李斯把陵墓的範圍向外擴充套件300丈,而兵馬俑的位置恰好就在這300丈的範圍之內。

但這個解釋並不能說服陳景元,他甚至還將這個證據作為自己反駁專家的證據,搞建築出身的陳景元按照史書上記載的換算,“三百丈”換算成現在的舉例就是690米,而不是1500米,進一步去質疑袁教授的解答,但袁教授則說,古代的度量並不唯一,不能武斷地下此結論。

接下來,陳景元竟然拿出了更加有力的證據——他找出了兵馬俑的真正主人。

在1975年,陳景元看到了一幅照片,照片上的兵馬俑身上刻這一個奇怪的字,這個字的左邊是個“月”,右邊是陳景元看不懂的古字,是考古人員在一號坑的東南角,清理出的陶俑胳膊上刻著的。後來陳景元專門請教了研究古文字的專家,專家告訴他,這是一個“羋”字。陳景元聽了這個答案,心中豁然開朗,他知道兵馬俑的主人是誰了!這位主人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人,一個女人,歷史上稱之為“秦宣太后”,她的小名叫“羋八子”,也就是前兩年很火的那部電視劇《羋月傳》的主人公。

一名建築師,靠著對歷史的興趣愛好,質疑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

這位秦宣太后,是戰國時期秦國的王太后,秦惠文王的妾,秦昭襄王的母親,算起來應該是秦始皇的太奶奶。秦昭襄王即位之初,這位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長達41年,並且還做出了很多豐功偉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執政期間攻滅了“義渠國”,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為秦國後來的發展和擴充套件奠定了基礎。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去世,葬於芷陽驪山,而宣太后埋葬的位置就在秦始皇陵的東側,距離兵馬俑的位置比秦始皇陵更近。

因此陳景元推斷,秦宣太后有能力和財力去修建如此大規模的兵馬俑,第二,兵馬俑頭上的髮髻非常有特點,並不是像秦地人梳在頭頂正上方的髮髻,而是往右偏的髮髻,而這種偏右的髮髻在當時是楚地流行的髮髻,而剛剛我們提到的秦宣太后孃家就是楚國。但是袁教授不認同這種說法,袁教授說,秦代尚右,因此挽髮髻的時候偏右與楚國沒有必然聯絡。至於宣太后的陵墓,目前還沒有確切證據,陳景元所說不過是他根據史料的推斷,因此證據不夠有力。

一名建築師,靠著對歷史的興趣愛好,質疑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

袁教授還拿出了更有力的一個證據來駁斥陳景元的觀點,在出土的一號坑內兵器上刻著“五年相邦呂不韋造”的字樣,呂不韋大家都知道是秦始皇時候的丞相,身為宰相,呂不韋必須要負責監督製作秦朝軍隊的兵器,而且經過他檢驗合格的兵器要刻上呂不韋的大名。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兵器上刻著呂不韋的大名,說明兵馬俑是秦始皇時期製造的,如果非要說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太奶奶羋八子時期的,那隻能說——穿越了。

針對袁教授的說法,陳景元也給出了一個解釋,那就是在秦朝末期的時候,曾經遭過農民起義的破壞和焚燬,坑裡找到的呂不韋戈,有可能是起義軍帶進來的。但是專家並不認同這種說法,認為考古專家在出土文物的時候應該可以透過地層看得出究竟是後世擾動還是原本就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東西。並且這樣的兵器不止一件,如果真的是農民起義軍的話,他們當時正好應該需要更多的兵器,怎麼會把那麼多的兵器都遺留在坑中呢?

這場關於秦兵馬俑究竟屬於誰的問題,恐怕一時半會兒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就陳景元敢於以業餘人士挑戰權威的勇氣,還是要給予更多的肯定和讚揚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