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練習太極拳的“十六字方針”

由 晉僖太極 發表于 遊戲2021-12-21
簡介六、練習太極拳要“活”練拳要有活力,不能練得死氣沉沉的

拳風怎麼練

練習太極拳的“十六字方針”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拳照

練習太極拳的十六字方針,即“順應氣輕”、“圈活格中”、“松靜定空”、“全為靈悟”。

一、練習太極拳要“順”

太極拳的構造就是一種“順“的結構,讓人的身心向順的方向轉化,也就是向更加有序的方向變化。人剛剛產生時是最順的狀態,太極拳就是要後天返先天,找回嬰兒狀態。所以拳應該越練越順,如果覺得彆扭,那一定是要領有問題。太極拳的拳勢,無論是外形,或者是內在,都應呈現出順遂,處處皆順,整體如一,“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這就是順!

二、練習太極拳要“應”

應對,呼應。太極拳為應對之術,練拳即為應物,應物有方法,最大的方法是自然。“應“的一個核心是掌握開合的訣竅,掌握了開合,就是掌握了太極拳最重要的基本練法之一。太極拳處處不離開合。不僅動作有開合,臟腑之間也有開合,經絡穴位也有開合。隨著動作的開合,而體會內在的開合,是太極拳內功訓練的重要法門。

三、練習太極拳要“氣”

通常所說的太極拳氣感就是在練太極拳的過程中,肢體上或者身體內部有了明顯的感覺,這種感覺包括酸、麻、脹、熱、痛、跳、涼等。是不是練太極拳有氣感就好,沒有就不好?不一定!有氣感說明練功有效果,有了動靜。其實氣感並不神秘,要想獲得氣感並不難,透過太極樁,幾天就可以感受到。但沒有氣感並不代表練功沒有效果,有些人經絡敏感性不強,也就感受不了氣在身上的反應。

四、練習太極拳要“輕”

太極拳的輕,在內氣不能有阻塞感,在形體上不覺其存在。所以練拳既久也不會覺得很累。從養生角度看,不能加諸已身。太極之輕,輕若無物,此之謂“空”。從技擊角度看,不能加諸他人。以輕待人,對方也無法加給你力。拳架子輕,這是太極拳“輕“的基礎。輕是在順的基礎上才會有,順的基礎是規律,當正確規律建立起來後,規律就變得自然了,就輕了。

所以拳架無規律是不會輕的。另外,練拳不能急。急了就無法輕。沉著是解決急的問題。心中要輕,無慾是根本。慾望滿滿不能輕,練拳時念頭都要放下。太極之輕,不是輕浮,輕浮是無根的,輕浮著打拳是軟弱無力。輕與靈往往是連在一起的,練拳久了,就會覺得神清氣爽。

五、練習太極拳要“圈”

太極拳是一種弧形運動,掌握太極拳圈的特性,是掌握太極拳的一個關鍵。太極拳是透過形圈來練氣圈。太極拳氣圈有三種:內圈一一氣運五臟的立體圈,其作用在於滋養內臟。外圈一一手腳梢節圈,氣在梢節執行形成的圈。其作用在技擊中尤為突出。身圈一一氣遍周身形成的圈,以氣運身,達到以氣潤身。氣圈最典型的是小周天,任督二脈構成一個完整的氣路。

六、練習太極拳要“活”

練拳要有活力,不能練得死氣沉沉的。內外兼修就是活,動作不癟,精神不塌,還要內外貫通,如同活水暢流。要做到活必須處理好虛實關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有騰挪空間。做到活還要處理好拳的空間關係,如上下相應。

七、練習太極拳要“格”

太極拳最關鍵的一點,要“實格“,就是要身體力行,實際操作,不能只看、只研究,不動手不行。我始終認為,沒有真正練過太極拳的人不可能成為優秀的太極理論家。把身體束縛放下,用心直接去撞擊拳的核心,把拳打碎,突破了“武“的界限,就格出了東西。因此格拳必須靜,靜了心才能有活力。拳人人會練,但拳不是人人都會格的!

八、練習太極拳要“中”

不偏不倚謂之中。在形,八面支撐,飽滿,能呼應;在內,中氣充沛,流轉靈動。若無充沛內氣,縱然身形端正,不可謂中。中是一種從容的狀態,不缺憾,不鼓譟。

九、練習太極拳要“松”

松不是故意做出來的,故意做的一定松不了。把內外的緊張點去掉,自然就鬆了。練拳時精神上先要放鬆,再逐漸引導身體上的松。在松中要特別注意上、中、下三節。上節松即頭頸松,有向上之松拔,領起全身之神。

中節松即腰部松,以腰為軸,不松則滯。下部松即腳踝松,向下松沉,其跟在腳,要落跟要穩定。松不能懈,松中有緊,保持一種適當的張力。

松實際上是加強了對形體的控制力,而不是放棄控制力解決已經形成的緊張點,更重要的是解決形成這些緊張的原因。

解決己經形成的緊張點透過練習太極拳架就能夠解決,既能解決身體緊張,也能解決心理緊張。而要解決形成這些緊張的原因,則要深入研究太極理法,明瞭太極思維,並貫徹到生活實踐中去。

太極拳包含了很多道家理論,也融會了很多儒家的學問,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中“,中和,守中。就是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合適的尺度和框架,比如“松“,要松得徹底,但又不能松得懈掉,松得垮下去。一個標準就是“松“而能起!

十、練習太極拳要“靜”

靜是充滿生機的動,在動中保持陰陽和諧平衡,這樣的平衡會使能量越來越大,動力越來越足。靜是定的基礎,靜了才能定。在靜定的狀態下,人的感知度會被放大。

十一、練習太極拳要“定”

定形,形不油滑,油滑了,拳架雖然流暢,但不能固本,“拳油子“永遠練不到高境界。身形中正是定形的核心,無論拳勢如何變化,中正始終不變,這就是中定。定心,無論風吹浪打,我自閒庭信步,練拳時心無旁鶩,不練拳時心神安詳,波瀾不驚。定心既是功夫,也是涵養。定能產生智慧,練太極達到了定,智慧之光便開始閃耀。

練習一段時間,沒有嚐到甜頭,於是覺得自己選擇不對,就改練他拳了。須知,練拳一定要有一定量的積累,練到一定的量,可能忽然有一天,感覺就來了。頓悟也是不斷悟的基礎上才能頓的。心浮氣躁,淺嘗輒止,剛有了一點體會,就沾沾自喜,又去“嚐鮮“別的拳套。太極拳的功夫是分層次的,開始的體會,往往跟後來的體會不相同,所謂“日日練拳日日新“,剛有些體會就移情別戀,就失去了進一步深入挖掘價值的機會。每每從頭來,永遠得不到。有些自以為是,認為掌握了太極拳真諦,要通曉天下太極,一個一個拳種套路練過去,成了浮在水面的“萬金油“,並且容易錯將表面當深刻,拳練成殘花敗柳,毫無根基。所以,練好拳,第一步,要定!練拳如此,其他亦然。

十二、練習太極拳要“空”

太極拳不僅僅是運動,更是文化,在身、心給予人修養,提升人的生命境界。經常練太極拳,並練通太極拳的人,會不斷改善並形成特有的思維方式,由此改變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放空自己才能容納別人。容納不同觀點,不同做法。你就能從別人那裡,甚至對手那裡獲得啟發、靈感。

十三、練習太極拳要“全”

完整、飽滿即為全。形全,動作圓活;神全,精神飽滿。內外三合是“全“的基礎,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為外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為內三合。內外三合達到,就使拳沒有缺陷處,沒有凸凹處。全還指鍛鍊要全面。不偏陰也不偏陽。五陰五陽為太極拳高階境界。動靜結合是太極拳鍛鍊全面的一個重要特徵。比如靜坐、站樁來結合拳架一起鍛鍊。拳能全則能固氣,不散亂。

十四、練習太極拳要“為”

老子說:“無為而治“,但道家並非是無所作為,關鍵是它的另一句:“無為而無不為”。太極拳怎麼為?大的方向來說,就是始終堅持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練拳態度。太極拳是完全符合人體運動規律,符合生命健康規矩的,是一種簡潔大方的運動,而不是晦澀、難懂的。所以練拳的人應該是開朗的,長期練拳的人應該是光明的。具體要領上也要體現“為“,就是要放開心胸、手腳。太極拳是有為拳,“為”什麼,為健康,為積極向上,為樂觀處世,為培育、培養和善用激情。太極拳的“為”是建立在“無為”基礎上的,能做到太極拳“無為”,就又是一種境界了。

十五、練習太極拳要“靈”

拳要靈就要把拳練空,練得毫無障礙、僵力除掉才能靈。除僵力首先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整體運動,不可有區域性動作,區域性就是零碎,有零就不會有靈。要靈必然要輕,不是沒有重,而是舉重若輕。行拳矯健敏捷,而不覺其動。要靈必然還要虛,空而靈,虛而妙,虛心實腹,就是把心境涵虛,把肢體練堅實。

十六、練習太極拳要“悟”

“拳打千遍,其義自現“,但武術又不是一種簡單的體力活動,單靠量的積累,有時候不能產生質的提升。太極拳尤其如此,練拳的悟性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什麼是太極拳的悟性?對拳架的感性。就是對拳架、拳勢、拳風的直觀感受和體驗能力。就像開車時車感如何,射箭時手感如何一樣。有感性,就能學會拳。對拳理的知性。就是明白拳的所以然。有知性,就能明白拳。對拳義的靈性。拳是有活力、有生命力的東西,規規矩矩練死拳,終究不能達到上乘境界。對拳的靈性,就是把握它“活“的成分,即它的靈魂。有靈性,就能通曉拳。感性、知性、靈性,這三性的綜合,就是對拳的悟性。有悟性,下功夫,花時間,就能練好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