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淺談關於南朝的中外軍

由 小閔學歷史 發表于 遊戲2021-12-19
簡介然而中外軍制度結合兩晉南朝時期的政治也有一個缺陷,一旦中軍勢弱就會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這些本該保駕護航的外軍因為失去了牽制作用,那麼外軍則也會成為禍亂的根源,最終靠著強大的外軍入主中樞奪取皇權,而之前其所屬勢力則會取代原有的中軍成為新的中軍

護軍屬於什麼級別

隨著都督制的興起,由此衍生出了一種全新的軍事制度:

中外軍制度

。當然筆者認為與其說中外軍是一種軍事制度也不盡然,中外軍制度只不過明確了兩晉南朝中央軍和地方軍隊的區別。中軍常年駐紮在京師附近;外軍泛指各地都督所統轄之軍隊,還包括各州郡所統轄的州郡兵都屬於外軍範疇。

當然其實中外軍之稱謂還有另一種說法,駐紮在宮城周圍的軍隊叫做中軍,而駐紮在宮城之外的軍隊則又稱呼其為外軍。當然今天所講述的中外軍乃是上述所指第一種,即京師以及地方來區分的中外軍制度。

淺談關於南朝的中外軍

中外軍制度在各個朝代是不盡相同的,曹魏時期外軍雖然屬於都督管轄,然都督本就屬於中央官職,因而曹魏時期的中軍亦或者外軍同屬於中央範疇;而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外軍則不屬於中央直接管轄了,外軍由此獨立出來。可以說外軍的獨立是和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密切相關的:

兩晉南北朝時期都督一職大多都由皇室宗親來擔任,這些宗王大多都是在封國內行使權利,因而結合外軍制度,外軍也由此成為了地方武裝。

西晉借鑑了“高平陵政變”之時外軍毫無作為之舉措,因而也需要外軍來牽制那些居心叵測之人。楊駿亂政以及賈南風乾政之時,衝在最前面的都是隸屬於司馬氏的外軍,當然這後面一系列的動亂則屬於另一回事;南朝時期宋明帝劉彧篡權奪位為了撥亂反正劉子勳依靠外軍起兵有了“義嘉之難”。

可以說中軍和外軍是一種既是相生又是相剋的狀態,此為何意呢?

中軍除了保障京師周邊的防務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也要經常外出平叛,南朝時期也常有中軍外出京師幫助地方平亂,而南朝歷次北伐之中也常以中軍為主力;而同樣外軍除了保證地方的穩定性之外,也是對朝中心懷叵測的人的一種威懾,因都督一職大多都由宗親來擔任,一旦有居心不良的臣子因控制了中軍而對皇位有所覬覦,那麼朝廷則需要靠外軍撥亂反正。

這在南朝時期此等事情可謂屢見不鮮,諸如劉邵殺劉義隆而引起了孝武帝的反抗;劉彧廢殺劉子業卻引起了“義嘉之難”等事件都是很好的例證。此即是中外軍相生之狀態,即中外軍相互牽制又相互互補以此來達到政權的穩定性。

然而中外軍制度結合兩晉南朝時期的政治也有一個缺陷,一旦中軍勢弱就會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這些本該保駕護航的外軍因為失去了牽制作用,那麼外軍則也會成為禍亂的根源,最終靠著強大的外軍入主中樞奪取皇權,而之前其所屬勢力則會取代原有的中軍成為新的中軍系統。宋齊梁陳的朝代更替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前朝皇室內訌,同室操戈的一幕幕一直在上演,從而導致政治混亂,而中軍的控制權一直是爭奪的焦點。

連年戰亂,中軍需要經常外出征討,可是兵力卻又不能及時得到補充而導致實力急速下降。

可以說這兩點是導致中軍勢力變弱的原因,而一旦中軍出現疲軟狀態,那麼野心家則會依靠外軍強勢崛起。這是中外軍制度相剋的一面,本該為穩定朝綱而設的外軍往往會成為野心家的工具,諸如蕭道成、蕭衍、陳霸先等人都是靠著強大的外軍奪取了前朝的江山。

淺談關於南朝的中外軍

南朝中軍

劉裕登基初期,門閥勢力經過東晉末年的亂戰之後已經不再像東晉時期那樣具有很大的規模,然而門閥在劉宋初期還是很有影響力的,因而為了統治的需要,劉裕則需要重新建立起一套禁衛劉宋皇室的中軍防禦系統:

劉裕建立中軍宮城禁衛系統

劉裕的起家資本是謝氏在淝水之戰中名揚天下的

“北府軍”

,因而劉宋初期在中軍系統的任命上,劉裕建立的中軍體系都是以北府軍將領為主體的。

中軍防禦系統之中最高級別的將軍是護軍將軍以及領軍將軍,這兩個職務分別由謝晦以及檀道濟二人擔任,這兩個一個為陳郡謝氏的豪門貴族,另一個是和劉裕一樣從最底層成長起來的名將。這樣兩個人明顯是不能共事的,而劉裕卻偏偏要如此安排。可見劉裕之安排也是別有用意的;

一方面他需要二人來承擔中軍的重要職位;另一方面又要兩人互相牽制。

同時為了加強皇室對於中軍的控制,劉裕在此基礎上又建立了東宮衛隊,東宮衛隊自成體系,卻同屬中軍系統,與謝晦、檀道濟所領的軍隊一同拱衛宮城的安危,這屬於宮城的禁衛體系。

這套系統大多為南朝所沿用,不過之後各朝的中軍主體就不再是劉裕的北府兵了,蕭道成時期中軍主體是青徐武裝,蕭衍時期中軍則變成了雍州勢力,而陳霸先的中軍主體則依靠的是三吳地區。

淺談關於南朝的中外軍

中軍加強建康周邊的防守

東晉時期外軍勢力一旦坐大就會像皇權發起挑戰,諸如

王敦之亂

蘇峻之亂

以及

桓溫和桓玄父子的舉動。

因而劉裕登基之後便著手在建康周邊建立起一套中軍防禦外軍為主的防禦體系。

建康雖然是東吳以及東晉的首都,然建康本身除了長江之外其城牆等設施根本稱不上是固若金湯,因而六朝都會在建康周邊修築大量的堡壘構成建康的軍事防禦體系。

首先就是建康防務之中最重要的一環:

石頭城

。石頭城位於建康西部,地形極為險要,

“欲克建康,必先取石頭城”

。我們從東晉以及南朝歷次政變之中看到,一旦石頭城失守,那麼整個建康的防禦體系就會崩塌,因而石頭城是建康防禦體系之中最重要的一環,因而劉裕在此地部署了大量的中軍。

在建康西南角也有一個和石頭城同樣重要的堡壘:越城。他是建康城南的第一道防線,盧循叛亂之時,劉裕坐鎮越城迫使盧循無功而返,與之相對的,越城得失也關乎建康的安危,劉裕在越城也駐紮了大量的中軍。

在建康東南也有一座重要的軍事堡壘東府城,劉裕在篡晉以東府城為根據地一步步壯大的。然而篡晉之後的劉裕也擔心後人走起老路便著手削弱東府城之地位,可是東府城是建康軍事體系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算劉裕如此大費周章其軍事地位還是高居不下。

而在建康周邊還有諸如白下城、新亭等等城池,他們有的是政治需要而駐守大量中軍,有的也有軍事的原因,因為字數原因筆者就在此不多講了。

劉裕所構築的一套防禦體系一直為南朝所沿用,他在建康構築的防禦體系更多的是防範外軍坐大而設立的,可以說劉裕的角度是以軍事為主。然而我們從南朝歷次政變之中可以看到,堡壘往往是從內部開始攻破的,這也不得不說是劉裕佈防的一個漏洞,可能他自己都沒想到,他死後他的後人以及後來的南朝諸君竟然重演了西晉同室操戈的一幕。

淺談關於南朝的中外軍

南朝外軍

篇頭筆者就說過因為都督制的出現,兩晉南朝的軍隊有了中外軍之分。

南朝外軍的組成機構

南北朝時期外軍最主要的統轄機構就是都督府,管理所轄督區內所有的外軍,同時按照權力大小可依此分為使持節、持節、假節三種;同時都督又分為都督諸軍為上,監軍者次之,督諸君又次之。兩晉南朝時期的都督權利很大,其不但掌管軍事,同時也兼管民政。

而除了上述所說之外,南朝外軍的另一部分則是由各地的州府兵以及郡縣兵所組成,根據南朝州、郡的大小其兵力是不對等的,州兵的最高指揮官則為州刺史,如遇戰事都督有權指揮各地的州府兵。

外軍的最高統領雖然是各地的都督,然而南朝時期因其獨特的政治而導致都督大權旁落的現象實有發生。為了轄制都督的權力,除了在制度上加以限制,南朝還在此基礎上利用典籤官來牽制都督,典籤官多為皇帝的心腹,皇帝設定典籤官的目的就是要把外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皇室和典籤官的矛盾就是皇帝和宗親之間的矛盾,這也造就了南朝外軍的動盪。

淺談關於南朝的中外軍

南朝外軍的防禦系統

南朝時期的都督大多是由皇室宗親來擔任,雖然皇帝對這些宗親大臣極其不信任,然而為了皇權上的需要卻又不得不重用他們;同時南北朝時期的邊境線上戰事頻繁發生,雖然朝廷屢次分割州郡以此來削弱外軍的勢力,卻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南朝時期因為朝廷屢次分割州郡之緣故,導致各地的外軍駐防情況都不盡相同,筆者不一一多做介紹了,就簡述幾個重要的外軍常駐督區。

荊州,治所為江陵,南朝外軍體系之中最重要的一環。因其特殊的地理優勢和戰略地位一直引起當權者的過度關注,因而荊州在兩晉南朝時期被屢屢分割,然而在荊州還是擁有相當龐大的外軍,其都督大多都由皇室宗親來擔任,劉裕時候是由後來元嘉帝劉義隆任都督,劉義隆時期用劉義康鎮守荊州。

江州,在東晉時期,東晉皇室擔心長江上游的荊州,故而將揚州和荊州一部分分離出來作為緩衝地帶緩解上游對建康的壓力。在東晉時期江州是並不獨立出來的,劉宋鑑於東晉時期的門閥政治,故而在江州地區也駐紮了大量外軍,而曾經鎮守江州的就有北府軍碩果僅存的名將檀道濟。

青徐地區,青徐地區向來是一個整體,雖然其比不上荊州、揚州之地的幅員遼闊,然而處於和北朝爭雄的最前線。外加上劉裕本身就是出身於京口,對於劉宋來說頗具政治意義,故青徐地區也有大量外軍,同時劉裕也結合了西晉分封制的特點,即

京口重鎮非宗王不得出鎮

,而這套體系也為南四朝所沿用。可以說建康和京口的關係就如同長安和洛陽的關係。

淺談關於南朝的中外軍

中外軍的相愛相殺

我們說西晉是亡於

“八王之亂”,

然而南朝的滅亡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次小型的

“八王之亂”

,其慘烈程度絕對不亞於

“八王之亂”

。歸根結底來說,南朝君主大多都是

得國不正

,因而這就造就了他們的猜疑心極重,這一系列的舉動造就了中外軍之間的矛盾。中軍和外軍之間的矛盾本質上來說就是皇帝對於地方勢力的不放心,然而更加矛盾的則是他們的舉動:

他們靠武力或者非正常交接奪取皇位之後,為了穩定朝政,就會依靠朝中頗有聲望的老臣以及宗親來幫助其統治需要。諸如劉義隆重用劉義康以及檀道濟或助其穩定朝政,或利用他們擔任地方刺史;劉彧依靠劉休若、劉休範、吳喜等人來助其平定“義嘉之難”。

然而當他們穩定了朝政之後,卻又對手握大量外軍的重臣和宗親莫名其妙就產生了懷疑,這就造就了出鎮地方的大臣或戰戰兢兢,或惶惶不可終日,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最終就會以外軍的勢力挑戰中軍,諸如劉義宣起兵。

淺談關於南朝的中外軍

淺談關於南朝的中外軍

一方面他們利用宗親來擔任地方都督;可是另一方面一旦穩定朝政之後又會有卸磨殺驢的舉動,一方外軍和中軍之間的摩擦其直接導致的後果有兩個:

南朝皇室力量損失極為慘烈,最終皇帝又不得不依靠地方豪強來出鎮地方來掌控中軍。

利用中軍打壓一方的同時卻又使另一方勢力崛起。

諸如劉彧大肆屠殺義嘉之難的功臣,得利的還是青徐的蕭道成,蕭道成依靠青徐地區的外軍打敗忠於劉宋的沈悠之,最終劉宋青徐地區的外軍成為後來南齊一朝的中軍主體。而同樣的蕭鸞對於南齊宗室的屠殺最終得利的是南朝君主蕭衍,他們最終都能夠成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當時忠於前朝的中軍和外軍大多都在內亂之中損失慘重,而他們則依靠積攢的勢力強勢崛起。

可以說皇帝和地方大臣之間的矛盾使得中外軍矛盾一直存在,平時就是一種劍拔弩張的狀態,一旦矛盾爆發至無可挽回的地步,一方外軍就會挑戰中軍,最終的結果往往會是兩敗俱傷,而得利的還是真正的野心家。

而楊堅滅陳之後,鑑於都督制已經不再適合於當時的局勢,故而隋朝時期,影響兩晉南北朝四百年的

都督制

最終廢除,隨之消失的則還有這套中外軍制度。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