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765年,杜甫的最後一段仕途結束了

由 談藝錄 發表于 遊戲2021-11-29
簡介頸聯承接永夜的角聲,永夜有角聲傳來,正因戰事未絕,而戰事未絕恰又是詩人獨宿的深層原因,也正因戰爭使詩人“風塵荏苒音書絕”,多少年過去了,杜甫仍然流落劍外,一個人在淒冷的幕府裡獨宿,他思念家鄉,他思念親人,音書不能傳來,想要回鄉去吧,又實在是

緋衣指的是什麼

今天接著讀杜甫的詩。

杜甫的詩寫得好,被稱為“詩史”,用詩記錄歷史的當然不止他一位,可是隻有他配這個名字,他之所以能達成這樣的地位,有三個原因:1、他曾經做過貼近皇帝的官(左拾遺),這使他有足夠寬闊、博大的視角,能夠站在足夠高的位置上審視他所處的時代;2、他曾經長期顛沛流離於底層生活(早期的十年長安求官,四年流徙,晚期的再度流亡),這又使他能夠不浮在表層,對整個時代的脈搏有精確的把握,他的體會更深刻的、更切膚的,表達也更準確;3、他親身經歷、親眼目睹了時代關鍵事件的完整經過,安史之亂爆發時,他在長安親眼所見,吐蕃入侵,他又在梓州、閬州之間奔波,他是一位火線記者,他的記錄是真切的。當然,他高超的文學天才與真誠的人格魅力也是其重要原因,他有詩才,又有見識,又極度真誠。

765年,杜甫的最後一段仕途結束了

(杜甫像)

我們總結過:杜甫的仕途生涯可謂極簡,他在756年春天在率府裡管理了幾個月的兵甲器仗;757年五月到758年六月在肅宗皇帝身邊做了一年的左拾遺 ;758年被調出長安到華州做了不到一年的華州司功;這之外就是在好友嚴武的保薦之下在嚴武幕府裡做了半年的工部員外郎,加在一起,合計大約是兩年半稍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杜甫最後一段仕途時光。順帶讀一首這個時期杜甫的詩。

765年,杜甫的最後一段仕途結束了

(杜甫草堂)

以前說過,杜甫在華州是自己辭官不幹的,所以,他基本上看透了官場那一套,從華州任上離職,也基本沒有再打算出來做一些無足輕重的官,但嚴武不這樣認為,他知道杜甫有才,也想幫好友謀個前途,在嚴武第一次任成都尹時,就寫詩勸杜甫出來做官:“漫向江頭把釣竿,懶眠沙草愛風湍。莫倚善題鸚鵡賦,何須不著鵕鸃冠。”(《寄題杜拾遺錦江野亭》)杜甫沒答應;代宗繼位,嚴武被召回長安,又推薦杜甫為京兆功曹,杜甫也沒答應(那時,杜甫已做好前往吳楚的準備,準備上路了);到了嚴武再鎮成都,杜甫受邀又重回草堂之後,嚴武說什麼也不願意讓杜甫在浣花溪上過清閒的生活了。764年六月,嚴武又表奏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現在我們去成都草堂,叫工部祠,即源於此,後世稱杜甫為杜工部,也源於此。

765年,杜甫的最後一段仕途結束了

(工部祠)

需要注意的是,緋魚袋是有講究的,唐代官服分顏色: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比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緋袍。緋魚袋,是指緋衣與魚符袋。檢校有代理的意思,這個位置大致是六品上,顯然不到佩魚袋的級別,而嚴武替他爭取到了。杜甫實在盛情難卻,於是,“上公有記者,累奏資薄祿”(《客堂》);更何況,杜甫復出的念頭也不是沒有,他想先乾乾再說,他想“尚想趨朝廷,毫髮裨社稷。”(同前)目的很清楚,這是個起點,老杜此時原本是打算爭取返回朝廷再圖大業的,總之,他終於入了嚴武幕。

765年,杜甫的最後一段仕途結束了

(緋魚袋,是指緋衣與魚符袋)

當時蜀地的形勢是嚴竣的,杜甫一入幕,便寫下了頗見軍事謀略和治世方略的《東西兩川說》,有點像諸葛亮縱論天下大勢《隆中對》的意味,或者這是為了酬謝知己,但杜甫的入世熱情和政治才幹在此文又一次得到表現。幕府生活卻很嚴格,天剛剛亮就要入府辦公,夜晚才能出來,杜甫家在城外,總不能來回奔波,於是他便長期住在府中,大家都走了,他只能獨宿,生活日復一日,單調無趣。

另外,讓杜甫難受的是西川節度使署裡的人事也很複雜(沒有不復雜的機關),這裡的文武官員,多是因為中原變亂,無法生存,而西蜀勉強可以維持生計的原因來到這裡的,所以,他們彼此之間勾結串聯,保全自己的地位,我們可以想一想:一個53歲的老頭,滿頭白髮,穿著窄瘦的工裝(軍衣),在幕府裡與這些官員們互相猜疑,互相攻擊的幕僚們來往周旋,該是多麼的無趣而傷感啊!更何況,有時候,耿直的杜甫在處理公事的意見上,常常與嚴武衝突,使原本真摯的友誼受到了影響。

765年,杜甫的最後一段仕途結束了

(大雅堂)

更重要的是,杜甫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因為長期的奔波,他早年有肺病、瘧疾,在這時,又添了一個新病:風痺。工作時間一久,他就會感到四肢麻痺,這當然是痛苦的。幕府清冷、生活單調、人事複雜、身體糟糕,種種原因之下,獨自住在幕府的杜甫於某日的夜半,寫下了《宿府》一首,訴說他悲涼的情懷,全詩如下: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風塵荏苒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這是一首七律,詩題宿府,就是杜甫住在幕府的意思,杜甫從來都是有啥說啥,直言其事。

765年,杜甫的最後一段仕途結束了

(詩意圖)

首聯很重要,重要在“獨宿”二字,秋天的幕府,井邊梧桐樹(另有一解,認為井梧是指葉有黃紋如井的梧桐樹,又稱金井梧桐,但查不到更詳細的資料為何物,故暫不採用。)在秋夜的寒風中瑟瑟發抖,詩人獨自居住在幕府裡,無事可幹,只能眼睜睜地盯著蠟燭從頭到尾燒殘,為什麼要盯著蠟燭看呢,顯然是夜不能寐,為什麼睡不著呢,因為心境悲涼,這樣悲涼的心境,加上“清”“寒”的環境,全詩的基調在首聯定下,“獨宿”二字提挈全詩,這是全詩感發的根由,是“詩眼”。

765年,杜甫的最後一段仕途結束了

(井邊的杜甫)

頷聯寫“獨宿”的所見所聞。既然在幕府里居住,自然會傳來軍營的號角聲,長夜裡的號角聲悲壯連綿像是在自言自語,天上的月色很好,可是有誰跟我共同欣賞呢。多麼的孤單悲涼啊!清代方東樹在《昭昩詹言》裡說:“景中有情,萬古奇警。”確實如此,中天明月,遙聽角聲,獨宿不寐,無人共語,詩人沉鬱悲抑的心境由此盡出。

以上兩聯,看似只寫“獨宿”之景,但實際上情在景中。緊接著,詩人開始直抒胸臆,寫獨宿的悲涼之情。

頸聯承接永夜的角聲,永夜有角聲傳來,正因戰事未絕,而戰事未絕恰又是詩人獨宿的深層原因,也正因戰爭使詩人“風塵荏苒音書絕”,多少年過去了,杜甫仍然流落劍外,一個人在淒冷的幕府裡獨宿,他思念家鄉,他思念親人,音書不能傳來,想要回鄉去吧,又實在是“關塞蕭條行路難”,杜甫的大半生都在行路難中艱難行走,永夜孤寂之時,他再次嘆息世事的艱難。

765年,杜甫的最後一段仕途結束了

(詩史堂)

尾聯合首聯“獨宿”之意,自755年安史之亂始,杜甫長年流離,受盡奔波,到寫詩這一年764年,他“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伶俜,指流離失所;強,指勉強。詩人已經忍受整整十年的飄零生活,他在這裡不過勉強棲身罷了。除了說他的成都草堂安家是勉強棲身之處,也說他在嚴武的幕中也是勉強棲身。“一枝安”有典故,《莊子。逍遙遊》裡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在深林的樹枝上找一枝安身之處,暫時棲身而已。人到老暮,詩人的退意是十分明顯的。他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他壯志飛揚了。

既然飽受勉強之酸楚,杜甫自然是要去身的,幕府的工作、生活,他自身的狀況,已經讓他無法再擔當下去,於是他一再給嚴武寫詩,請求解除他在幕府裡的工作,讓他回到草堂,去過農人的生活。於是,到了765年正月,嚴武答應了。杜甫結束了他最後一段為官生涯,終於又迴歸農人狀態,他當然想著耕勞自給,時不時還有嚴武過來一起飲酒賦詩,他可以安定的在草堂伐竹修草,種藥栽松、詩書寫詩了,這當是杜甫晚年心向往的生活了。

765年,杜甫的最後一段仕途結束了

(草堂書屋)

如果能一直這樣,想必杜甫晚年的幸福也是可以期待的,不幸的是,他正月離職幕府,到了這年的四月,嚴武突然得了怪病,竟至突然死去了。嚴武一死,杜甫在成都的依靠突然失去,縱使草堂的經營再努力,情感上再如何不捨,杜甫也不得不離開草堂,乘舟東下了。

(【唐詩閒讀】之147,圖片源自網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