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粵語探源:圩日 等圩

由 老聶粵文化 發表于 遊戲2021-10-25
簡介登、蹬這兩個字都有由低向高攀登、腿和腳向下用力、踩踏等義,作為語素構成複合詞時多用“登”,如:登山、登陸、登臺、登攀、一步登天、捷足先登

粵語三六九是什麼意思

粵語探源:圩日 等圩

在臺山,大部分墟場已經變成繁華的市鎮,卻一直儲存著“二七墟”、“四九墟”、“五十墟”等名稱,成為廣府文化的一種符號。

墟, 市集, 墟又寫作圩。這兩個字有什麼不同?圩xū同“墟”。圩是“墟”的俗寫。

圩日集市開市的日子。根據西南地區周圍約成規定,一般是三日一圩,是“一四七”圩、“二五八”圩、“三六九”圩,

也有的是五天為一輪,依農曆而定,分為逢“一六”圩、“二七”圩、“三八”圩、“四九”圩和“五十”圩。

兩個相鄰圩,圩期不重複,這樣就能讓買賣雙方都有較多的交易機會。

廣東湛江雷州最神奇的圩,俗稱“陰陽圩”,在墳頭上擺地攤,圩日一年就一次,農曆三月二十二,媽祖的神誕。這一天,井尾坡上熱鬧非凡,據說人數可達幾萬人,有擺攤的,唱戲的,舞龍舞獅的,趁圩的,可以說是人山人海!

廣東陽春市合水有個高流墟,當今世上最老古墟。被人們稱為怪墟。一怪,墟期一年一度,定在每年端午節前的農曆五月初四,相沿習俗千年餘之久。二怪,墟市出賣的,主要是竹木器製品。三怪,人們購得竹木器產品就拿到高流河中浸泡,永不會蟲蛀。

趕集粵語叫趁墟。四邑兩陽地區則叫等圩。為什麼叫等圩,等是等待的意思,是等待等候圩日那天的到來。因為平時不是圩日是沒人去趕集,只有圩日圩期才一熱鬧起來。

登門,上門去對方家,登門拜訪,有事求上門。2、指登龍門。登、蹬

這兩個字都有由低向高攀登、腿和腳向下用力、踩踏等義,作為語素構成複合詞時多用“登”,如:登山、登陸、登臺、登攀、一步登天、捷足先登。“蹬”用於“蹬空”“蹬腿”,也可以單用,如:蹬三輪車、一隻腳蹬在窗臺上。[

粵語趁墟又寫作:“趂虛、稱墟、趁圩。

趁是個古語動詞, 就是:去,往,赴的意思。

趁墟, 去市集或者趕集的意思,南方謂趁墟,北方謂趕集。“趁墟”是華南地區一種古老的習俗。最早記載這種習俗的,是唐代柳宗元的詩作。《廣東俗語考》:”赴市買賣曰趁墟。趁音櫬。

粵語的“幫趁”,“執笠”都與墟有關。

光顧粵語叫幫趁,但俗寫幫襯。“幫趁”和“趁墟”與做買賣有關,廣東人叫“趕集”做“趁墟”。因此“幫趁”除了有幫手買東西達成生意交易之外,還有整旺個場的意思,等大家覺得這個鋪頭的貨價廉物美、老闆同夥記招呼周到,就會有多些人來光顧,而令到出現門庭若市的局面。

《說文》:“笠,簦冇柄也。”古代防雨的器具,有柄叫“簦”,即遮,冇柄叫“笠”,即斗笠。

空的竹籮筐廣東話也叫“笠。在粵語中指疏眼的竹簍,普遍用以盛裝物品。

“執笠”一詞的來源,商鋪一旦結業,各人須“立”刻“執”拾私人物件和餘貨。如是者,“執笠”一詞就是演化自“立執”;把它倒轉來說,並透過變調把“立”讀成“笠,便得出個“執笠”來;

“執笠”源於廣府地區的”趁墟”習俗。到了“墟日”,來自各地的攤販就將貨物裝滿“笠”(籮筐),挑到墟場擺賣。如果生意不好,“散墟”(市雜結束)時貨物仍未賣完,就執拾裝回“笠”(籮筐)中,這就是“執笠”。

“執笠”的原義是“收攤”;後來才擴充套件到城鎮商鋪乃至工廠,表示“清盤”、“執笠”或收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