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錢雖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但終究還是被人們高估了

由 直面truth 發表于 遊戲2021-10-24
簡介綜上,當人們獲取金錢獎勵當作目標去實現時,做什麼與不做什麼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即人們做事的動機(或動力)是因為金錢,所以要想持續塑造其行為,制定金錢獎勵制度的一方也必須要持續投入財力以保證對方做事的動力和持續性,但是由於人們對金錢的過度在意,

金錢令人怎樣

為什麼有人可以操控錢,有些人卻會被錢操控呢?針對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當然,錢本身是不具備操控性的,但是人們的生存及生長環境令每個人都有著獨一無二的消費觀。今天我想要分享的觀點來自《花錢的藝術》,它的作者是英國作家克勞迪婭·哈蒙德。

錢雖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但終究還是被人們高估了

她是英國兩檔心理學節目的主持人、心理學講師,同時她還透過心理學角度書寫了其他方面的內容。其邏輯性還是有一定說服力的。至少讀完本書後,我會願意繼續讀她的其他作品。

花錢這個行為,誰都會做,但是每個人對錢的認識以及花錢的方式卻千差萬別。

錢的特殊性是其他物品無法代替的

這本書開篇為讀者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即1994年的一個晚上,某樂隊的兩位成員用了67分鐘,燒燬了100萬英鎊。按理說他們燒燬的是自己的錢,和他人無關,並沒有給其他人造成任何損失。然而每一個看過“燒錢錄影”的人都表現出了仇視及憤怒。

當人們的行為對他人造成負面情緒時,人們是沒有理由憤怒的。在這個例子中,人們憤怒的原因就是,在他們觀看這段錄影時,心中都在思考著“如果我有這麼大一筆錢,我一定會拿它來做什麼”,他們能夠想到的花錢的場景越具象,其憤怒的程度也就越明顯。

錢雖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但終究還是被人們高估了

同時,研究人員(弗里斯夫婦及其同事)發現,當被問及在鈔票上亂寫亂畫或是燒燬金錢是否是違法行為時,人們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可事實是,即便有條款證明燒燬鈔票是違法的,也極少有人真的因此而受到懲罰;並且在歐洲,出於藝術目的而損毀歐元的做法,是會得到包容的。

也就是說,法律對於這種行為並沒有人們想象得那麼苛刻。

那麼為什麼人們對於這種行為如此厭惡及仇視呢?其原因就在於金錢可以購買一切能夠產生交易的物品,能夠使人實現一些只有花錢才能實現的夢想。換句話說,如果你燒燬的是花錢買來的物品,人們就不會產生憤怒,甚至毫無感觸。

因為你花錢購買的物品只對你自己有意義,對他人來說卻沒有什麼意義。但是實實在在的金錢、鈔票,對每個人來說,都有其還未實現的可能性,正是這些在每個人心中都存在的、卻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使人們對“燒燬金錢”兩名樂隊成員的行為感到仇視和憤怒。

把金錢當作獎勵,究竟合不合適?

書中對於金錢是否能夠作為獎勵這一話題也進行了深入探討,其結論為:“金錢可以增加動力,但未必會增加成功的機會。”

那麼這一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呢?

其一,試圖透過獎勵來塑造他人的行為,其不明智的原因就在於:這種觸發行為的動力有可能是因為金錢獎勵,也有可能是因為對方瞭解你的用心良苦,自己也希望自我塑造。可是後者的佔比能有幾成呢?只要你做了某事,就會得到獎勵;持續做說不定就會持續得到獎勵。可想而知,獎勵會使人變得被動。這會令人走入一種“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必自我塑造”的誤區。

錢雖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但終究還是被人們高估了

其二,得到金錢是個結果,而你想要塑造的行為,實際上是個持續付出行動的過程。那麼假設沒有獎勵,對方是否會有所行動,這個行為又能否得以持續,完全取決於對方能否意識到為什麼要塑造這些行為。可如果對方在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做什麼、該做什麼的情況下,為了獲取獎金(即達到一定的目的、結果)而去做出一些改變或者嘗試,那麼你就要多加註意了。因為一旦金錢獎勵被叫停,其行為也將隨著金錢的退出而被終止。

其三,對金錢(即獎勵)的渴望會使人在做事時無法集中注意力,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大額獎金反倒會令人感到壓力倍增,甚至會成為人們阻礙表現良好的絆腳石的原因。當然人們對金錢的渴望程度不同,就會導致人們面對同樣的數額獎勵,有人會不擇手段,也有人不為所動。不過這並不能說明每個人都把金錢看得同等重要。

綜上,當人們獲取金錢獎勵當作目標去實現時,做什麼與不做什麼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即人們做事的動機(或動力)是因為金錢,所以要想持續塑造其行為,制定金錢獎勵制度的一方也必須要持續投入財力以保證對方做事的動力和持續性,但是由於人們對金錢的過度在意,可能會導致他們壓力過大,從而做事的過程也將變得不夠專注。

錢雖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但終究還是被人們高估了

此外,獎勵有時也意味著不平等,因為當你作為一個制定規則的人出現時,你的人物角色也就相當於裁判,這等同於你有權決定對方是否能夠獲得獎勵,那麼對方就自然而然成了被評判的一方,除非你們之間的人物角色有明顯的層級之分,否則不要輕易嘗試,因為這很有可能破壞你的人際關係。

在處理人際關係、人物角色時,別總是扯上錢

有時你可能希望有著專業技能的朋友能夠為你提供幫助,這時對方要麼同意,要麼拒絕。如果對方同意為你幫助,那麼最合理的答謝方式,就是請他吃個飯或是精心挑選一個別太昂貴的小禮物。

對方願意提供幫助給你的原因是,因為你有著牢靠的友誼基礎。

此時一旦你拿出金錢來答謝對方時,這就意味著你是聘請對方為你提供有償服務。在對方的立場上,也會開始分析你們的情分值多少錢,以及你拿出的“酬勞”是否足以能和市場價持平。

錢雖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但終究還是被人們高估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原本就非常複雜,所以能夠儘可能維持的簡單關係,就不要在其中去製造混亂。

同樣地,如果有朋友為你提供了一些專業層面的幫助,那麼也請坦然、真誠地像個朋友一樣去答謝對方,而不是像老闆給員工發放獎金一樣用金錢來表示感謝。

金錢會讓人變得利益至上,這一點毋庸置疑。

書中還舉了這樣一個例子。2013年瑞士中部的人們曾參與了一場關於“核廢料堆放場選址”的投票,“在不涉及補償費的情況下,瑞士人民已經做好準備接受核設施,因為他們知道安全的能量供給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可是在提出每年給每個居民發放2000——6000美元的補償費後,原本有半數居民表示認同的結果立馬發生了一些傾斜,導致只有1/4的人同意在自家附近建核廢料堆場。

針對這次事件,“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提供補償把人們的公民意識從腦中‘擠出去了’。”也就是說,公民的集體意識被個人利益所取代了。

友情提示:能夠找陌生的專業人士為你提供幫助時,就不要請朋友幫忙。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對應的角色最好還是單一、純粹一點比較好。

朋友就是朋友,不要產生利益上的合作;僱傭關係也是如此,不要希望從中發展出真摯的友情。因為能夠互惠互利的關係通常都不復雜。上述提到到公民意識被弱化的現象也是因為金錢令公民暫時放棄了公民的角色及相應的思考。

金錢能否使人更快樂

一般來說,貧窮的人更缺錢,所以他們會認為有錢人一定更加快樂。然而事實是,窮人需要用錢解決的問題太多,因此他們會更聚焦於賺更多的錢,以幫助他們擺脫困境,所以錢對他們來說極其重要。

錢雖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但終究還是被人們高估了

可對於富人來說,他們需要依靠金錢來解決的問題不會花費他們大量的時間,也不會造成焦慮。正因如此,窮人才會覺得富人比自己更快樂。

然而,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突然中了彩票後,雖然不會過度消費,而是選擇把錢存起來,但是當你口袋裡有錢時,意味著你有能力購買一些你之前不會嘗試的東西。久而久之你的消費水平也會隨著你的存款數額而持續提升。

如果不是因為某些意外導致你的賬戶餘額陡然下滑,那麼這樣的生活方式你也會漸漸習慣。當你習慣於新的消費水平時,過去的、相對低水平的消費體驗顯然就不會再令你感到愉悅了。而在消費層面,能夠讓你持續快樂的事物也不再像貧窮時那麼豐富了。

比如習慣了穿私人定製服裝的你,開啟衣櫃時不會感到莫名地快樂,你只會越來越適應這樣的“平常”生活。也就是說對於那些物慾隨時能夠被滿足的人來說,“高”水平消費只是日常行為。那麼他們能夠在物質層面感受到的快樂也是非常有限的。

錢雖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但終究還是被人們高估了

而對於無法體驗到這種“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的”生活的人來說,他們會在腦海中想象“如果不缺錢該有多好”,正是這種思考使他們誤以為富人比自己快樂,實際上並沒有。相反,富人的時間可能比金錢還要重要,因此在非物質層面也很少能體會到那些閒暇、無聊或其他細碎的事物所帶來的快樂了。

當然這一說法也不是絕對的,只不過人們賺錢的難易程度將成為人們是否會珍惜金錢、會用它來做些什麼、以及花錢時能否感到快樂等問題的重要因素。

小結

在《花錢的藝術》這本書中,作者列舉了263個與金錢有關的研究,因此有些人覺得很枯燥,但我卻覺得非常有趣,也很值得我們思考。比如有相當一部分人都認為富人不如窮人善良、慷慨,但當研究人員把一些看上去非常完整的信(貼了郵票、也寫好了地址)隨意掉落在富人區及窮人區時,在富人區87%的信件最終被撿起來且投遞到郵箱中了,但在貧窮的地區,只有37%的信被送回郵箱。能夠得出相似結論的研究非常多,當然這似乎也會牽扯到人們的本質是適度的自我還是自私,所以不便在此深入討論。

錢雖然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但終究還是被人們高估了

也就是說,人們自始至終都對金錢、以及富人、窮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因此才需要大量的研究結論和資料來告訴我們,事實究竟是怎樣的。

錢的確能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它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此當你想要拿錢去解決一些原本不該用錢解決的問題時,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複雜和糟糕。只有當你對金錢及花錢有了相對正確的認識時,才不至於被錢操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