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由 追尋蒼穹 發表于 遊戲2021-10-22
簡介而唐帝國後150年基本上就是依靠著三件事掉著半條命,那就是江南的賦稅、神策軍和藩鎮之間的矛盾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能延續一百多年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帝國的前150年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牛逼的國家,120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掌握著東亞絲綢之路的控制權;遙領西域諸國;外國人紛紛前來交流。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由於唐帝國是繼承了“關隴集團”的軍國體制,對於擴張有著原始的衝動,唐太宗在稍做隱忍之後,便依靠著一群猛將良相瘋狂擴張。在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制度基礎之上,唐太宗贏得了“天可汗”的稱號,唐高宗更是達到了領土的最大值稱霸亞洲成為“天皇大帝”!

不過唐朝的擴張慾望和帝國日漸嚴重的土地兼併為後世帶來了隱患,當多種因素導致均田制和府兵制崩潰後。違背生產力水平的擴張導致後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外強虛內的狀況。唐玄宗的制度改革和一系類的官員任用使得唐帝國的強盛得到延續,依靠募兵制和節度使制度也隨之爆發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安史之亂讓皇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皇帝被封疆大吏打出了首都,尷尬的場面導致從此壓不住手下的藩鎮節度使。安史之亂如此大規模的叛亂,換做其他王朝早就滅國了。而唐帝國後150年基本上就是依靠著三件事掉著半條命,那就是江南的賦稅、神策軍和藩鎮之間的矛盾。

唐玄宗的兒子是唐肅宗,在朔方自己登基稱帝,也是在他的領導下收復長安、洛陽兩京。之後繼位的是唐代宗,在他的領導下最終平定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再接著是唐德宗、唐順宗乾的不功不過還不錯。之後是唐憲宗乾的很棒,把不聽話的胖揍,把聽話的分工為中央效力。再往後,穆宗、敬宗、文宗連坑三人組被宦官和藩鎮欺負的不行不行的。

接著就是最後一次中興,唐武宗和唐宣宗,整治政弊、制馭宦官、外攘回紇幹得不錯。最後連續五位皇帝擺不平局面,懿宗、僖宗、昭宗、廢帝李裕、哀帝李柷,然後哀帝被朱溫毒死,唐帝國結束。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肅、代、德、順、憲、穆、敬、文、武、宣、懿、僖、昭、廢、哀(加粗的是乾的不錯的)

安史之亂後,唐朝中興過數次,雖然終究未能恢復盛唐雄風,但是還是實打實的復興,外抗強敵,內平強藩,民生也有真正的改善,最依靠的就是這江南的賦稅了。因為不管什麼時候,口袋裡的錢才是最重要的!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安祿山叛亂之前十大節度使,南方只有嶺南節度使和劍南節度使,叛亂主要波及的都是河北山西一帶,北方算是全亂了。唐帝國的經濟重心也從華北地區開始向南方轉移。這事也要歸功於前朝的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從餘杭沿江南河、邗溝、通濟渠就到東都洛陽,再沿著黃河轉廣通渠就到首都長安。江南可以很快的將大把糧食和錢財供給給中央,有錢了就能招兵買馬恐嚇藩鎮。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皇帝當然也很清楚江南賦稅的重要性了,透過一系列分割和武力征服的手段接觸運送途中的武力威脅,疏通了江南到長安的運輸路徑。唐憲宗以後,運路危險基本接觸,河南再沒有發生過大的動亂,東南賦稅得以源源不斷的輸入關中,才形成了陳寅恪先生所謂“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格局。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再者是唐德宗採納楊炎的建議,正式改租庸調為兩稅法。兩稅法是按田收稅,即按資產收稅,仍保留按丁、戶派役的賦役法。兩稅從不同角度講就是地稅和戶稅,夏稅和秋稅。兩稅法以每個人實際田畝納稅,比租庸調來說進步了。在安史之亂後名目繁多的賦稅下,實現了稅制的統一,在初期收到了一定的實效。

其實說是依靠神策軍說的不夠具體,應該是依靠宦官領導的神策軍。神策軍是唐朝中後期中央禁軍的主要力量,這支部隊原來只是抵禦吐蕃的一小支力量。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吐蕃是唐朝其實,帝國的一個固定對手,從松贊干布時期崛起以後成為唐帝國邊境的大敵,在交戰的初期唐朝自身實力較強交戰中略佔上風。天寶年間,唐與吐蕃展開拉鋸戰,哥舒翰擊敗吐蕃後在天寶十三年申請在饒河、洮陽兩郡並建立寧邊、威勝、金天、武寧、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軍。這支曾經數次徵求唐朝的部隊正式誕生了。

就在神策軍成立後的一年,投機者安祿山實在忍不了便發起了叛亂,安史之亂就此展開。帝國西部的戍邊部隊紛紛東進救國,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節度使紛紛投入平叛戰鬥。當時才千餘人的神策軍也在其中,大戰史思明麾下的三千起兵。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平叛安史之亂用了將近八年時間,神策軍原來的駐地早已被吐蕃佔領。神策軍只好留在關中地區。這時的中央皇權被安祿山一折騰顏面掃地,急於尋找一支忠於自己的軍隊。皇帝和神策軍一對眼,相互看中。

這時吐蕃乘亂攻陷長安,原來的禁軍不堪一擊迅速瓦解。唐代宗不得不逃到陝州。在陝州迎接唐代宗的正好就是被宦官魚朝恩重新整合過的神策軍。神策軍在護駕的過程中逐漸成為皇帝的嫡系部隊,所以後來的皇帝都十分重視神策軍,在成為禁軍之後,宦官魚朝恩還對其進行了擴軍。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宦官管理神策軍實際上也是無奈之舉,安史之亂后皇帝已經不再信任“武將”,而“文官”的能力和威信又不足以統領軍隊,有時還會引發叛亂。在“涇原兵變”之後,唐德宗無奈最終確定了以宦官長官禁軍的制度。一個宦官倒下來,就有千萬個宦官頂上去。自此神策軍與宦官緊密結合在一起,兩者榮辱與共,同時走向興盛,也同時走向滅亡。

有了錢,能夠養得起軍隊;有了忠實的宦官管理忠實的神策軍。接下來就可以和天下的節度使藩鎮們處理關係了。

由於募兵制和節度使制度,唐朝將帝國中央集權體制發展成權力下放,朝廷下放給地方,地方再下放給下級地方個人。士兵非常容易譁變,將帥可以作亂,反抗中央。最低階計程車兵敢殺將校,將校敢殺上級換藩鎮統帥,藩鎮統帥敢反抗朝廷。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安史之亂之後,唐肅宗與唐代宗開始平亂,這時各個節度使趁機做大,協助平叛。郭子儀與李光弼這兩大復國元勳,也是發跡自藩鎮軍隊的底層。唐帝國的皇帝最終依靠著藩鎮平藩鎮,將混亂的局面達到了平衡。安史之亂河北叛軍首腦被滅,留下底層軍隊,藩鎮實質控制權仍未收回。

由於這時外部壓力也非常巨大,突厥、吐蕃、回紇、党項、南詔等等都威脅著唐王朝。所以為了解決外部矛盾,不能及時的根除叛亂藩鎮的實際控制權。只能利用新的藩鎮平衡對立藩鎮,唐帝國徹底分裂了。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這些藩鎮很有意思,基本上可以分為五類:

1.死敵割據型:以河朔三鎮為首,范陽,魏博,成德(河北到安陽一帶)。最不聽話的較為獨立,統帥僚屬人事任免自決,財政獨立,軍事對抗。世襲統治。

2.親屬防遏型:這些大部分屬於朝廷的親藩,外圍保護指數藩鎮和江南財賦藩鎮。保護漕運,將帥多驕縱,聽調不聽宣。

3.邊疆御邊型:如朔方這樣的,但神策軍在軍費上得到了有待是一般軍隊的三倍。之後神策軍被宦官控制成為平叛的主要力量。

4.東南財源型:國家中央的財政支柱,要是沒有這些那唐王朝早早就要滅亡。

5.京畿周圍型:護衛直屬藩鎮。如同州防禦使,陝虢觀察使,潼關防禦使,河陽節度使等。

就這樣唐朝的皇帝一直在忙於在各方之間搞平衡,唐王朝也就因此維持了百餘年統治。可是這個只是一種微妙而脆弱的妥協,一旦有人出來打破這種平衡的時候,一切就不可挽回了。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唐末風起雲湧,落榜書生黃巢搞起來了農民起義,最終斷絕了江南賦稅進京的路程,楊行密等人藉著鎮壓起義最終拿下了江南。在失去了江南的賦稅之後,唐帝國的中央徹底失去了話語權。

那支威名赫赫的神策軍,在唐憲宗之後便較少的參加戰爭,導致軍隊戰鬥力下降。也由於朝廷太過豐厚的待遇,吸引了不少富家子弟進入,戰鬥力一日不如一日。宦官管理下,經常出現人事買賣現象,陪著皇帝打獵遊樂。在黃巢起義時,宦官田令孜率數萬(號稱十萬)神策軍把守潼關的時候,起義軍僅僅用了一天時間就攻克潼關,神策軍竟毫無一戰之力。

安史之亂150年後唐朝才滅亡,依靠的是這三大法寶

沒有錢,也沒有兵對的皇帝,怎麼也施展不了平衡之術了。終究淪為朱溫、李克用那群武夫問鼎天下的添頭。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