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由 城市秘密 發表于 遊戲2021-07-19
簡介清朝最後一科舉人鍾毓龍《說杭州》中曾例舉七家:橫河橋許家、頭髮巷丁家、雙陳巷高家、狀元弄鄭家、嶽官巷吳家、木場巷葉家、柴木巷萬家,皆按這些望族所居街巷而命名

緣毛鳥足蘭 怎樣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城市秘密》特邀作者:孫侃

感謝高家、徐家後人提供顧問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若要說起晚清民初杭城的繁盛,名門望族是繞不過的一個話題。

對於這段時間杭城的名門望族,民間有“八大姓”“四大家族”之類的說法,流傳著種種飽含豔羨欽佩的故事。清朝最後一科舉人鍾毓龍《說杭州》中曾例舉七家:橫河橋許家、頭髮巷丁家、雙陳巷高家、狀元弄鄭家、嶽官巷吳家、木場巷葉家、柴木巷萬家,皆按這些望族所居街巷而命名。除此,金洞橋徐家、東山弄鍾家、元寶街朱家、駱駝橋王家、崔家巷楊家等也曾盛極一時。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根據1929年時的《實測杭州西湖圖》,標註鍾毓龍《說杭州》中七大家大致分佈圖。製圖城市秘密

鍾毓龍先生,本身就是雙陳巷高家的女婿,宗文中學(杭十中)的校長,終身教授為業。他家老宅在楊綾子巷12號,有走馬樓有鴛鴦廳,也是大戶人家,由他來扳著手指頭說杭州舊家巨室還是十分靠譜的。

不過,能稱得上望族,是必須符合相關條件的:人口多、房屋大、院落廣,或者產業頗巨,但這些都只是基本條件,更需要在社會上有好名聲,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對一座城市有較大的貢獻,尤其致力於鄉邦文化的繁榮,甚至還有很有出息的後代等等,否則非但成不了望族,連世家大族這一名頭都無緣。

百年滄桑,這些杭州好人家,都像一艘艘鉅艦,無可避免地駛向辛亥,駛向民國,駛向抗戰烽火,駛向時代的驚濤駭浪之中,大時代為杭州舊家帶來風,也帶來雨。

如今,那些舊家的宅院基本消失殆盡,但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可以成為杭城所有人家穿越大歷史的標本。無論週轉顛沛到怎樣的情況,湖山家園總存心田,讀書向善是信念所向。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臺灣作家高陽曾著有《胡雪巖》《慈禧全傳》《紅樓夢斷》等歷史小說,全球華人世界一度有“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的說法,可見其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他真名為許晏駢,譜名儒鴻,字雁冰,1922年3月就出生在葵巷之西大河下巷口“積厚軒”許家府宅,為“橫河橋許家”之族人。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許宅舊稱積厚軒,民初許家有族人400餘人。許家老宅在1987年杭州舊城改造中被夷平,改建成了居民樓(大約位置是現建國中路大河下“華藏寺巷小區”1幢到3幢地塊)。1991年,海內外約140餘許家後人齊聚杭州,並在原址上樹立此碑,並由與金庸齊名的作家高陽(許家第15世孫)撰寫了記錄家族500多年曆史的碑記。 攝影@子夷

據民國八年《高陽許氏宗譜》等記載,西橫河橋許家系出浙江富春,以茶為業。許家最鼎盛時期是在清末民初,其時,許家府宅寬達60餘米,深約80餘米,有七進二層樓房近百間,大小天井12方,入住8家族戶,人員達百餘,可謂城東最豪盛之家族。若把當時在四川、甘肅、北京等地和派往英、日、韓國任職的官員計算在內,家族人口總數達400餘,與這8家族戶有著各種姻親、非姻親關係的相關人士更是不計其數。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根據《90年前的杭州——民國杭州市街及西湖附近圖初讀》書中測繪於1928-1929年的民國地圖所示,在橫河橋一帶還能找到許氏宗祠。

許家的最大榮耀,是從晚明第六世四子中出了一名秀才起,直到十二世光緒年間,許家子孫接連榜上有名,尤其是十一世“乃”字輩(從許氏十世祖許學範起,按“學乃身之寶,儒以道得民”的行輩排序取名)29名男兒中,除了夭折者,竟出了16名秀才,11名舉人,5名進士,入翰林者有5位。所以在杭城,許家曾享有“七子登科”“五鳳齊飛”之美譽(“七子”指“乃”字輩中有親兄弟七人中舉;“五鳳”是指五位堂房同輩女兒被選入宮),當時浙江考場甚至有“無許不開榜”的說法。所以書要讀好,確實是家族榮光第一要緊的事。

高陽的天祖許學範,乾隆進士,生了七個兒子,三個是進士,四個是舉人,許學範曾經畫了一幅《家慶圖》,他在圖上題寫:“斯圖之成,非徒聚天倫之樂,亦願我後人勿荒於嬉,勿流於薄,庶幾子孫繁衍,不墮家聲,是則餘之厚幸也夫!”對於家風的培養還是非常注重的。

高陽的高祖許乃釗,進士之一,後任江蘇巡撫,為一省大員。高陽的父親許寶樸,秀才,曾在浙江省財政司任職,惜在高陽8歲時病逝。

高陽的曾舅叔許庚身膽子很大,當年以侍讀身份在宮中待用時,他代替同僚在皇宮值班,竟連續票簽了二百多道檔案。咸豐帝看見他的名字,頗為奇怪,即向身邊的侍郎許乃普(嘉慶朝進士殿試榜眼,官至吏部尚書)詢問,此乃何許人氏。許乃普不得不稟告此人是自己的侄子。皇帝大驚,因按當時清朝官員迴避之慣例,大臣子弟不得擔任軍機章京。誰知皇帝十分認可許庚身才幹,次年竟不惜破格,將其提任為軍機章京,前往木蘭圍場習武狩獵,還特地召許庚身跟隨。許庚身後來成為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又為兵部尚書兼署吏部尚書,權傾朝野。

這故事一是道出了許乃普、許庚身之不凡,二是說明西橫河橋許家在朝廷做官的人實在是很多。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許氏舊居原址,許家大門不用常見的石庫門,而是平房式,門外臨河,多泊船隻。看風水的人說這叫“百鳥朝凰之勢” 。

即便在現當代,許氏家族及姻親都是名人輩出,如俞平伯(其母為許祐身之女許之仙,能親自教兒子《大學》和英語);俞平伯岳父兼舅舅許引之(清末出使韓國領事,回國後任兩浙鹽運使、京奉鐵路主辦等職,與俞平伯同樣愛好考古,是忘年知交)及女兒許寶馴(擅琴詩畫,與俞平伯青梅竹馬,後嫁俞平伯)、長子許寶駒(民盟創始人之一)、次子許寶騤(曾任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三子許寶騄(著名數學家,臺灣“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所謂望族重要的是一個精神傳承。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根據杭州日報2014年刊登高陽《我的老家“橫橋吟館”》文中之許家老屋平面圖所改繪

與西橫河橋許家相比,頭髮巷丁家的聲名顯赫更不在話下,因為只要說出丁申、丁丙這兩兄弟的名字,哪怕是對杭州歷史略知皮毛者,都能道出“雙丁”故事之一二。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據考證,丁氏世系源於山東濟陽,其先祖後遷徙河北。祖上於清初順治三年(1646)由紹興府山陰縣柯橋鎮遷往杭城,定居田家園北頭髮巷梅東里。丁氏家族經營布業,後又兼營其它。因善於資財,順理成章成為杭城的富紳之家,家宅也逐漸擴充套件,東臨直大方伯,南至銀洞巷,西到大王廟巷,北貼馬所巷,佔地近百畝,屬杭城鉅富無疑。

杭州四大名門望族:百年塵埃中的光芒

▲1929年《實測杭州西湖圖》上的頭髮巷一帶

北宋丁顗,恩州清河縣(治所在今河北省清河縣西城關鄉)人,為一好讀之人,據傳曾藏書八千卷。丁申、丁丙的祖父丁國典(1750—1828)出於對先祖的仰慕,銳意搜求書籍,於杭州梅東里營建藏書樓,還請了書法名家梁同書 (1723—1815)題寫“八千卷樓”匾額。

丁國典雖擁有“八千卷樓”,卻因忙於生意,坐下來攬卷捧讀根本沒有時間。在他看來,收羅書籍和築造藏書樓,彷彿是一種購地造房式的置業,只是為了造福子孫,“吾聚書不多,雖不能讀,必有好學者為吾子孫矣”即是他的觀點和辯詞。到了丁申、丁丙的父親丁英(1804—1855)手裡,產業更大,生意更好,更不可能鑽進書堆裡,但喜好搜書藏書的勁頭一直未減。“附糧艘所至,以南北食貨營運。嗜學,於書無不讀,且喜藏收,嘗以經商之便,往來齊楚燕趙之間,遇秘籍,即購載以歸,於是插架漸富。”由此可知丁英對書籍的態度。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