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那些“隱居”在終南山的人,其真正目的究竟是為何?

由 妙摘 發表于 遊戲2021-07-18
簡介公元730年李白到長安謀求仕途,有人說終南山的“玉真別館”住著一位道士——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親妹妹,喜歡結交文人,於是他就去拜訪了

隱居處有什麼好處

聽說,那位曾經紅極一時、辭職隱居終南山的姑娘,現在又下山回去了,

究其原因,是因為付不起房租。。。

隨著終南山幾位隱居“網紅”的知名度越來越大,慕名而來“隱士”越來越多,導致終南山的房租從原來的年租幾百變成了上萬,逼得原本就沒有多少收入的“隱士”們,紛紛再次下山“入世”。

在無數城裡人的幻想中,隱居地的環境應該是這樣的:家電齊全,通訊方便,即使做不到“面朝大海”但也應該是“春暖花開”,更重要的是“往來無白丁”,一開門就能“悠然見南山”。

那些“隱居”在終南山的人,其真正目的究竟是為何?

即使沒有豪華進口的木料搭建起遮風擋雨的屋牆,也能勉強接受沒有空調和網路,但最次也應該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靠山而居,天井開闊,藏風聚氣,上風上水”。。。

那些“隱居”在終南山的人,其真正目的究竟是為何?

對不起,上面那些不叫“隱居地”而叫“旅行社”,住那些地方的不叫“隱士”,而叫“遊客”。

隱士怎麼能被世俗之物所累呢?

於是拋開那些“身外之物”,終南山的房屋即便沒電沒水,破敗得彷彿被風一吹就要歪倒似的,屋頂和牆角都盛開了野花,窗臺和門檻都裂開了口子,租的人還是趨之如騖。

順帶反問:“陋室,何陋之有?”

那些“隱居”在終南山的人,其真正目的究竟是為何?

​終南山本地居民早已搬下山,山上住的全是外地隱居者,據統計,山上的“隱士”加起來不少於3萬。

這些“隱士”裡不乏有“深藏功名”的成功人士;也有“看破紅塵”的哀男怨女,還有“捻土為香”的信眾教徒;當然也有大量“消極避世”的loser。。。

終南山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社會,各個年齡、各個階層、各個行業,形形色色的人都彙集到一起,在它那魏峨蒼勁、俊逸靈秀的層巒疊嶂中,尋仙問道、吞雲吐霧,它到底有著怎樣的來頭呢?

“終南何有?有條有梅。。。有紀有堂。。。”

《詩經·終南》裡面說,最初的終南山是淳樸的,有山楸,有梅花,有杞柳,還有棠梨,有一馬平川,更有萬壑千巖。

直到姜子牙在這裡“釣”到了周文王,終南山就成了周朝百姓眼中的名山、福地,甚至是“靠山”。但可惜,周平王東遷的時候他把這塊“福地”讓給了秦國。

“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顏如渥丹,其君也哉!。。。”

“君子(秦襄公)來到了這裡,錦衣狐裘,面色紅潤。。。”《終南》這首詩寫於秦襄公立國之初。

秦襄公因平定犬戎護駕有功,被賜諸侯王。周平王同時也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了秦國,其中就包括終南山。於是周朝遺民寫下了這首詩,以“終南山”為“靠山”告誡秦襄公要善待他們。

時光過了100多年,秦國傳位到了秦悼公。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開始窮兵黷武,一位叫尹喜的秦國大夫因不滿當時的朝政主動請辭當了函谷關令,在終南山結草為廬。

有一天尹喜觀星象發現紫氣東來,吉星西行,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地,果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而至,尹喜忙把他請到樓觀,請其講經著書。那位老者教授尹喜上篇《道》經,下篇《德》經,合起來《道德經》。

從此以後“天下修道,終南為冠”。

那些“隱居”在終南山的人,其真正目的究竟是為何?

秦國最終還是沒有遵循遺民的告誡,秦末亂世,百姓生靈塗炭。四位博學老人為了躲避戰亂隱居到了終南山,面對劉邦的入仕邀請婉言相拒,過著“富貴之畏人兮,不如貧賤之肆志”的清貧樂道的生活,從此

“商山四皓”便用來形容有名望的隱士

劉邦的心胸是沒法和終南山相提並論的,“四皓”早就明知,與越王勾踐一樣“可與共患難而不可與其處樂”。張良也是個聰明人,便跟隨了“四皓”的腳步,轉身藉故請辭於終南山,習辟穀之術,最後得以善終。。。

由此可見,剛開始的終南山,似乎與與戰亂、政治、避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剛開始的隱士們其實大多都是被迫進的山。

套用一句話:要不是生活所迫,誰會被逼得住進荒山野嶺?

但是到了唐宋,早說應該是國泰民安了,但是終南山還是在唐朝歷史的浩瀚程序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個成語叫“終南捷徑”,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唐朝時期都城在長安,距離終南山僅幾十公里,終南山作為最靠近帝王的山,一些士大夫可以在此過著“半隱半仕”的生活,

進可以在朝為官,退可以寄情山水

。而想入仕的人也可以在這裡結交權貴,擴大自己的名氣。

唐神龍年間一位叫盧藏用的書生,進士沒考上,於是隱居此地吟詩作賦,力求沾點“名仕”之氣,終於有一天他的詩左盼右盼被小吏傳到了皇帝面前,於是官拜禮部侍郎。

盧藏用成了透過“終南捷徑”入仕的第一人

。而高聳入雲的終南山峰則成了一個支點:

給我一首詩,我能借這個支點一步登天

。後人開始爭相效仿,他們去終南山不是“尋仙問道”,更不是“修身養性”而是去“尋親訪友”抱大腿,其中不乏鼎鼎大名的詩仙李白。

公元730年李白到長安謀求仕途,有人說終南山的“玉真別館”住著一位道士——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親妹妹,喜歡結交文人,於是他就去拜訪了。但因為公主不巧去了華山,李白吃了個“閉門羹”,於是留下了這首《玉真仙人詞》。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李白 《玉真仙人詞》

玉真公主是仙人,時時修道太華峰。清晨早起鳴天鼓,練氣雙龍疾騰飛。

有人說這首詩表面上是在拍公主馬屁,但按照李白狂傲的個性,其實是“酸溜溜”地吐槽自己吃了“閉門羹”。但不管怎樣,這首詩還是打動了公主,之後經過長久交往,最後把他引薦給了唐玄宗,才有了大殿之上,“

高力士為之捧靴,楊貴妃其磨墨

”的典故。

那些“隱居”在終南山的人,其真正目的究竟是為何?

如果說李白是個目中無人的狂傲之士,他的仕途不順是因為個性使然,但王維卻是個“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翩翩君子。一首猶抱琵琶的《鬱輪袍》換得玉真公主心的同時也暗中換得了“大魁天下”。

清代徐松《登科記考》卷七引唐人小說《集異記》說,本來開元十九年(731年)科考狀元“內定”為張九皋(宰相張九齡的弟弟),結果被王維橫空奪走。。。

王維入仕的前幾年,雖也被貶到過塞外,感慨過“長河落日”,哀嘆過“渭城朝雨”,但仕途還算順利。但是隨著李林甫執政,唐代開始走向衰亡。最終還是隻能三進三隱、半官半隱在終南山,在終南山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那些“隱居”在終南山的人,其真正目的究竟是為何?

詩仙李白和詩佛王維是唐朝同一時期的人,不約而同地隱居過終南山,不約而同地為終南山賦過詩,也不約而同地去終南山拜訪過同一位貴人。

有人戲稱李白和王維他們兩是“情敵”,雖同為大詩人但卻形同陌路,基本沒什麼交集,除了玉真公主,除了這座終南山。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戰亂時,終南山是前朝遺老的庇護所,精神寄託;和平時,它又是世俗子弟入仕的跳板,登山俯瞰長安政局的“瞭望所”。

終南山似乎一直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著。就如道家“陰陽兩極”相接的分界線,也如它的地理位置一樣,恰好處於南北交界,所以又名“中南山”。

這是一條地理上的分水嶺,也是一條文化上的分界線,更是一條人性上的分界線。

藏匿於這山水間的隱士,一面覬覦著世間的功名也一面剋制著自己內心的貪痴嗔。

於是在終南山似乎出現了兩種修煉,出世的修煉與入世的修煉。想出世的時候,終南山是主場,想入世的時候,終南山是客場;也出現了兩種隱士:避世修身的隱士與相時而動的隱士。

前一種“隱”是“隱匿”,後一種“隱”更多的是“隱忍”。

但不管怎樣,或許對於一座山來說,只有加上了林間煙火與天地雲霧共同交織的從容與博弈,才能讓這座山擁有了更加立體的生命吧~

那些“隱居”在終南山的人,其真正目的究竟是為何?

參考資料:

[1][美]比爾·波特。空谷幽蘭[M]。四川文藝出版社,2018

[2]蔣波。從終南山隱逸現象看隱士涵義的古今轉化[J]。長安大學學報,2014

[3]何瑾。佛心詩意—王維與終南山之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2

[4]李志慧。論終南山地帶的歷史文化[J]。榆林學院學報,2017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