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郵件”加密初探:書信往來有風險,古人如何為其“設定密保”?

由 凌瑤讀史 發表于 遊戲2021-05-10
簡介戚繼光總結雖然囿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古代對公文、信件、情報等資訊傳遞的保密方法並不能算作十全十美,其中的漏洞與瑕疵也頗為嚴重,但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它們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卻仍然是相當大的

內部機密信件用什麼加密

“郵件”加密初探:書信往來有風險,古人如何為其“設定密保”?

書信來往

從人類誕生並建立社會以來,通訊便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而人與人之間如果想要在非近距離的情況下實現通訊,就不得不在其中花費巨大功夫以

改進與完善

通訊方式。

雖然古代社會囿於當時

生產力水平的限制

,只能以書面表達作為人們通訊的主要方法,但無論是親戚朋友間的談天說地,還是軍隊中傳遞的

重要情報

,亦或是朝政裡的

私密奏摺

,其中有著大量不能向外透露的隱晦內容。因此,

信件等的保密工作便需要做得十分到位

,古人這方面也花費了很大心思,發明創造了許多

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方法

古人“郵件”加密方式初探

1、竹簡、公文的泥土封印法

有關國家公文的保密,在我國曆史上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當時的太史令將重要典籍專門珍藏在某一處,並派專人保管。

到了周朝時期,天府——這一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檔案機構誕生,

“天府掌祖廟之收藏與禁令。”此後的春秋戰國時期和秦國時期都對公文的加密有所研究與改善。但是,由於紙在那個時代還未發明,導致當時的奏摺與文書實際上就是一疊疊竹簡。而

為了保證這些公文在呈給皇上閱讀的過程中實現完好地保密

封泥法

便就此誕生

,併發揮了巨大作用。

“郵件”加密初探:書信往來有風險,古人如何為其“設定密保”?

信件封泥

官員們將竹簡捆好後,用泥巴一層層塗抹,將其完整地包裹,

在泥巴還未完全凝固時按上

自己的璽印以作記號

,讓皇帝知道是誰呈遞的公文

。然後將被泥巴包裹的竹簡用火烤至乾硬狀態,並由皇帝身邊的侍衛親自將其送給皇帝檢查,只有當封泥

完好無損

之時,

皇帝才會把泥塊敲開進行奏摺的批閱

直到東漢時期,這一方法仍在被繼續使用: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雖然在現如今看來,竹簡極其笨重,只是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的被迫選擇,但也正是因為它這一

笨重的特點

才造就了封泥法的成功——

一眼就能看出公文是否被旁人偷看過

值得一提的是,封泥法在公文保密工作上的出色表現,使封泥這一詞彙

在古代甚至一度成為安全的代名詞

2、從“快遞員”選拔上花心思

在紙成為通用的書寫載體後,封泥法便自然而然地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之後的唐宋幾朝開始著重於在公文書寫上的管理。

首先便是公文在書寫時必須由官員大臣親自執筆,一般不允許他人代寫,“諸公文由本案事直而代官司署者,杖八十;代判者,徙一年;亡失案而代者,各加一等。”書寫完畢後

蓋上官員的專屬印章以確保真實性

,並將書寫過程中的草稿銷燬,做到徹底的保密。

“郵件”加密初探:書信往來有風險,古人如何為其“設定密保”?

古代信件傳送

而在地點上,朝廷也有著嚴格的限制——不允許官員

在自己的家中書寫公文

,也不允許將政事放在家中討論,有效防止了重要公文資訊的洩露。而

朝廷專屬的詔書起草機構的管理則更加嚴格

,沒有特別命令,各大小官員都不得進入,甚至不能在窗下門前站立。

機構的官員也經過了嚴格的選拔

。現有高階官員的子弟都被排除在外,一律選取十五歲以下的不識字少年作為培養物件。此外,

這些官員的流動性極大,

並不能長期身處一個職位或者部門,文書洩露的風險無形之中就被降低許多。

而一旦公文資訊洩露,無論是主觀的刻意行為還是不小心之下的粗心舉動,

官員都要受到嚴厲的懲罰

。至於那種在文書傳遞過程中偷看的人,

遭受到的懲罰則更為嚴重

,“諸私發官文書印封視書者,杖六十;制書杖八十;若密事,各依漏洩坐減二等。即誤發,視者各減二等;不視者不坐。”在這種嚴苛的法律條款管轄之下,

公文便真正意義上地成為了國家秘密

,一般人不但不能接觸,就算知道了也不敢洩露,其秘密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多種多樣的“密保”:拆字法與密碼法等

1、將信件中的字進行拆分用以表達隱晦含義的拆字法

拆字法是基於漢字的書寫特點

對其字形、筆畫、部首等實現拆分的方法

,拆分後的漢字字形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只有經過細細推敲與縝密思考才能還原出本來的意思。在歷史上,有關拆字法的運用故事也數不勝數。如在武則天即位期間,因為其掌管朝政大權的行為引起了

裴炎、徐敬業

等人的不滿,使他們開始密謀反叛,

想要推翻其統治

。而裴炎作為內應,

則試圖運用拆字法來傳遞情報

,告訴徐敬業最佳起兵時間。

“郵件”加密初探:書信往來有風險,古人如何為其“設定密保”?

徐敬業

但由於有人告密導致訊息走漏,裴炎被捕,

還未發出去的拆字信件便這樣落到了武則天手中

。雖然這封信件之上只有“青鵝”二字,但武則天還是破解了其中所要傳達的意思:

將“青”字拆開,便是“十二月”的意思,“鵝”字拆開,則是“我自與”的意思

,即你們十二月起兵,我在宮廷內應。將信件破解後,裴炎很快被殺,徐敬業和駱賓王的造反軍隊也很快就被擊敗。

此外,拆字法在民間的運用更加廣泛,對聯、作詩、猜謎均可見到其身影。如在《後漢書》中所記載的一首民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把“千里草”比作“董”字、“十日卜”比作“卓”字,將當時董卓專權的現象描寫得

淋漓盡致

又如在面對“蠶是天下蟲”這一上聯時,江淹以“鴻是天下鳥”對之,

精美合適

,引得時人的一陣讚歎。而從這些事例當中我們也可以知道,雖然拆字法看似

構思巧妙

,但對熟悉漢字結構的人來說,難度上卻顯得頗為簡單,尤其是這種方法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一種時尚的玩法之後,

更不能算作十分安全的保密方法。

2、對漢字賦予不同意義用以傳遞軍事情報的密碼法

為了確保傳遞的軍事情報不被地方截獲後破解,早在周朝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關於

制定軍事密碼的記載

,其後更是一直髮展,並越發完善。周朝的太公望發明了兩種通訊密碼,分別是

陰符和陰書

,即一套

尺寸形狀各不相等的“符器”

“郵件”加密初探:書信往來有風險,古人如何為其“設定密保”?

軍情

陰符一般用於傳達打敗敵方、攻陷城池、需要糧草、將領犧牲等較為簡單明瞭的戰場情況,“大勝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擒將之符,長九寸。”

如果要傳達更加複雜的資訊,則需要用到陰書

。陰書在書寫時採用“

一合而再離,三發而一知

”的方法,即將一封完整的書信分成三份,

分別由三個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線送達同一個地方

,待這三人匯合之後,情報才可被完整地破解出來。

到了宋朝之後,密碼法得到很大改進。當時的進士曾公亮曾

收集了四十個常用的軍事情報符號

記錄在

《武經總要》

中:一、請弓;二、請箭;三、請刀;四、請甲;五、請槍旗……四十、戰小勝。每當軍隊出發前,將領都會獲得一本將以上程式碼

重新編排順序的密碼本

,用以日後的軍事情報傳遞。

但這種方法只能傳遞一些

十分固定的情報

,如果碰到

比較複雜戰場情況,便顯示出很大侷限

。到了明朝時期,戚繼光發明了

反切法

,將情報傳遞時的保密性和方便性再次上升了一個臺階。反切法是一種將不同字的注音打亂並進行重新編排的一種方法,即把

反切上字的聲母和反切下字的韻母合起來湊成一個完整的讀音

,再讓情報接收者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來猜出這個讀音所代表的字,從而獲得有效的情報。

“郵件”加密初探:書信往來有風險,古人如何為其“設定密保”?

信件封緘工具

愈發完善的保密方法在進行廣泛運用後所造成的影響

雖然古人所使用的保密方法在現如今看來頗為笨重和麻煩,但在那個時代,這卻是一項值得稱讚的創舉。這些方法的運用和完善

首先便有效保證了軍事和政治上許多事情的秘密性

,使古代

不同勢力、人物的鬥爭

展現出更加跌宕起伏的一面,無數明刀暗箭在其中上演,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程序。

其次便是

豐富了漢字的使用方法和內涵表達,

拆字法也好,密碼法也罷,都對漢字進行了多重解讀

,使其傳達出不同於表面涵義的內隱意義。特別是戚繼光發明的反切法,設計原理更是跟現代的密電碼幾乎完全一樣,古人的智慧顯露無疑。而

中國文學也因此變得更加精彩紛呈

,無論是李白的“水天一色,風月無邊”,還是呂蒙正的“才門閉卡,上下無處逃生”,都是可以被奉為文學經典的句子。

“郵件”加密初探:書信往來有風險,古人如何為其“設定密保”?

戚繼光

總結

雖然囿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古代對公文、信件、情報等資訊傳遞的保密方法並不能算作十全十美,其中的漏洞與瑕疵也頗為嚴重,但作為古人智慧的結晶,

它們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卻仍然是相當大的

。而從這些事例我們也可以看出,

追求保密性

一直是人類社會永恆的話題,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對這一事情有著

動力無窮的探討

,隨著現如今科技的發達,未來的人們在保密方法上也一定會有著更好的研究與創造。

參考文獻:

1、《古代密碼戰》

2、《古代公文保密有方》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