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無冕之王”為何屢屢被打?

由 長安觀察 發表于 遊戲2023-02-02
簡介在我國,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聯絡群眾的重要橋樑和紐帶,在傳播新聞資訊、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無冕之王怎麼打

“無冕之王”為何屢屢被打?

企業肆意排汙,村民深受其苦;

“無冕之王”為何屢屢被打?

記者暗訪調查,卻被野蠻“扣押”;

“無冕之王”為何屢屢被打?

向上反映問題,竟被嫌棄“活該”……

“無冕之王”為何屢屢被打?

近日,央視《經濟半小時》以《汙染大戶身邊的“黑保護”》為題,對某市一家企業的汙染惡行進行了曝光,新聞畫面呈現出的這一幕幕,激起了新聞同行和社會公眾的憤慨,一時間輿論譁然。

又是一起輿論監督受阻的典型案例!

而這些年,有關新聞媒體和記者被毆打、被圍堵、被通緝、被封殺的訊息屢有所聞。不論是調查環境汙染、安全事故、違法生產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還是採訪醫患糾紛、違法建設、學生營養午餐等百姓身邊的具體問題,“記者被打”似乎總是事件中難以避免的“副產品”。輿論壓力之下,當事部門、企業也會採取一些補救措施,涉事人員也會受到相應處罰,但事過境遷,總會有類似的事情反覆發生。

如何對待記者、對待媒體?折射著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對公眾知情權、輿論監督權的態度。在我國,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聯絡群眾的重要橋樑和紐帶,在傳播新聞資訊、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是在輿論監督方面,我國媒體的性質決定了輿論監督不是為了“找茬兒”“挑事兒”,更不是西方式的“扒糞”“潑汙”,而是要站在建設性立場上去推動問題解決。在經濟社會快速轉型的當下,矛盾高發多發、焦點問題頻現,人們對輿論監督的期待與日俱增,很大程度上,媒體的公信力也正是在不斷地針砭時弊、激濁揚清中塑造出來。

既然是輿論監督,就難免在公開報道中會有披露,有批評,有所針砭,有所觸痛,往往會讓一些部門、組織和個人難堪、難受,也容易引起被監督者的反感、反對。我們也看到,儘管很多政府部門、單位企業也都自我表白“樂於接受媒體和公眾的監督”,但真正自己遇上事了,卻多有推三阻四、牴觸壓制、強硬相向的言辭舉動。

“聞功則喜、聞過則怒”的慣性思維下,一些人視批評報道為洪水猛獸,斷定是輿論監督“傷了事業”,抱怨“天下本無事,媒體來擾之”,甚至發出了“你是為人民服務還是為黨服務”的荒唐詰問。可以說,在很多地方輿論監督遭遇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尷尬,面臨著事實上的現實困境。

事實第一性,新聞第二性;問題在先,輿論在後。這是我們認識媒體作用的科學視角。馬克思講,報刊是公眾的捍衛者,是無處不在的眼睛。近些年來,在曝光各種隱形“四風”中築牢作風建設的根基;在揭露生態破壞案例中凝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共識;在持續追問中倒逼慈善公益組織公開資訊、走向透明……這些案例,彰顯了媒體參與、輿論監督的巨大力量,也充分說明,媒體的介入和有關方面的積極反應,有利於形成善治的合力。

“輿論監督也是正面報道”“輿論監督與正面引導是辯證統一的”,深刻理解到這一點,才能夯實輿論監督這一社會治理的重要一環。

有學者曾言:“當今時代,一條微博、一段微影片、一句流行語,都是微動力,都可能成為引起風暴的蝴蝶翅膀。”而這“風暴”,到底是“過也,人皆見之”的噓聲,還是“更也,人皆仰之”的掌聲?贏得好評,當從善待輿論監督開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