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雙十一“囤貨族”可能是一類患者,看弗洛伊德談童年經歷與囤積障礙

由 文匯報 發表于 遊戲2023-01-25
簡介兒童和老年人群中囤積行為比較常見,為什麼不說“囤積障礙”呢

購物囤貨是病態嗎

雙十一“囤貨族”可能是一類患者,看弗洛伊德談童年經歷與囤積障礙

每年雙十一的前一週,你會發現地鐵上、公交車裡、咖啡廳旁、正在沙發上葛優躺的人們都在專注地琢磨一件事情:囤夠了沒?

買四送二要搶多少才夠用一年?

這麼便宜的(某商品)買多少才划算?

購物車裝滿了怎麼辦?

今天的

紅包雨

搶到了嗎?

集能量

進展如何?滿200減50怎麼組合最優惠……

每年套路不一樣,一年套路比一年深,馬爸爸總有辦法輕輕鬆鬆讓你參加這場剁手盛宴,每一年的這個時候你也總是暗自懊惱:小學的數學課為什麼沒有學好。

雙十一“囤貨族”可能是一類患者,看弗洛伊德談童年經歷與囤積障礙

11。11,一個本該是單身狗狂歡的節日,變成了全民購物節。購物充滿樂趣?花錢使人快樂?買東西時控幾不住我寄幾?下單付款時失去理智?殊不知,不加節制地購物或囤積也是一種病態,比如雙相障礙躁狂狀態下的衝動消費。

雙十一“囤貨族”可能是一類患者,看弗洛伊德談童年經歷與囤積障礙

不過今天,藉著雙十一,和大家聊聊另一種精神疾病,關於“囤”的那點事。當然,我們相信大部分人雙十一血拼囤貨的動機都和小編一樣,只是因為——

“窮”

,此“囤“非彼囤。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在2013年更新出版。和既往診斷標準相比,新版不僅在診斷分類上有不少改動,還增添了一些新成員。

其中“

囤積障礙(hoarding disorder,HD)

”尤其令人感興趣。為什麼呢?因為“囤”這個詞,我們太常用了,誰沒點收集東西的小癖好?

學齡前的小朋友喜歡收集糖果紙、路邊的小石頭、地上的小樹枝、花花草草。他們如獲至寶,家人卻哭笑不得。

青春期的孩子愛好收集筆記本、文具、漫畫冊、某個明星的周邊產品等,這時收集變得更有目的和指向性。

成年群體中特別是老年人,也有類似行為,部分中老年人常喜歡囤集物品——衛生紙、塑膠袋、廢報紙、過期食物,甚至是生活垃圾。

雙十一“囤貨族”可能是一類患者,看弗洛伊德談童年經歷與囤積障礙

人類在進化歷程中,資源匱乏、物品被剝奪時常發生,收集和儲藏生活所需的物品可以提高人類生存率。

因此,囤積作為一這種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行為,可能是個體進化過程中保留的結果。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認為,囤積行為和童年期經歷相關。2歲-4歲的兒童正是學習控制大小便的階段,這個階段被稱為“肛欲期”,是兒童發展自我控制能力的時候,如果出現問題,那麼容易在成年後表現為固執、吝嗇、難以分離(丟棄東西)。

所以學齡前兒童的囤積行為到了一定的年齡,在不斷的社會化中,這種行為逐漸消失了。

青春期的收集行為有可能持續至成年,但是這種“囤積”一般目標明確,在個人喜好的驅使下有選擇地收集,最多隻能算是個人癖好。

中老年的“囤”,和他們那代人的生活經歷不無關係。曾經真切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這種人類最基本生存需求的匱乏,這種缺失可能造成一種永久的創傷。

“囤積”變成了一種尋求安全感,不再和貧窮、飢餓掛鉤。自幼接受勤儉節約的訓導,也同樣塑造著人們的行為。

和很多其他人類正常的情緒和行為一樣,

如果收集或儲藏物品的行為太過誇張,就變成了病態的行為障礙。

根據DSM-5診斷標準對囤積障礙的定義, 總結HD有幾方面的特點:

1。矛盾意念(雖然知道這些物品並無多大價值,但仍要囤積,難以放棄或丟棄);

2。感到痛苦(這種矛盾造成強烈的內心衝突);

3。造成嚴重損害和影響(生活和環境一團糟,給自己和他人造成不便,甚至造成社會危害,如堆積引來蟑螂老鼠肆虐,甚至引發火災)。

囤積障礙的前世今生——

強迫症

目前HD是強迫譜系障礙中的一條獨立診斷。此前,它被認為是強迫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的一個症狀亞型。的確,臨床發現“囤積”多發生在OCD患者中。有研究表明,32%的OCD 患者同時伴隨有囤積行為。

雖然囤積觀念和強迫觀念一樣,都是一種反覆、持續的想法,但HD又和OCD有不同地方:強迫觀念多是不愉快的,非自願的,且具有侵入性的特點,因此令人感到焦慮和痛苦。

囤積觀念並非都是不愉快的,尤其是物品的獲取和儲藏階段,經常體驗到是積極情緒。

舉例來說:

患有OCD的小明的大腦中常常出現“手被汙染”的想法(強迫觀念),他明知道其實沒那麼髒,但仍舊控制不住去想,因此感到非常痛苦。為緩解這個痛苦他出現了反覆洗手的行為(強迫行為),並且這個“洗手”的過程過分又刻板,非得洗上十幾二十幾遍,甚至上百遍,直到自己認為乾淨了,心裡舒服了為止。

強迫的想法是其痛苦的根源。

如花有囤積鞋子的癖好(囤積觀念),她總是“控制不住寄幾”地買鞋、撿鞋甚至偷鞋(囤積行為),在收集鞋子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滿足和愉悅。但是太多的鞋子讓她的家裡混亂不堪,連走路都很困難;收集的鞋子幾輩子也穿不完,她卻一雙都不捨得丟棄。

如花明知這種行為浪費金錢和精力,而且已造成家中一團混亂,卻還是持續地讓鞋子“只進不出”,這一矛盾令她非常痛苦。

這也是區別OCD和HD的核心要點之一。

囤積障礙多見於那些人群?

兒童和老年人群中囤積行為比較常見,為什麼不說“囤積障礙”呢?

因為兒童期我們不能確定有無伴隨明確的囤積觀念,且成年後該行為可能得到改善。

而在老年人中,很多神經退行性疾病比如額顳葉病變、阿爾茨海默病等,囤積往往是其常見的行為表現之一。這是認知障礙導致的精神行為症狀,僅僅有囤積行為,沒有特徵性的“收集”觀念。這和囤積障礙有本質的區別。

雙十一“囤貨族”可能是一類患者,看弗洛伊德談童年經歷與囤積障礙

不過HD的患病率確有“啞鈴狀”特點。歐洲的流調資料顯示,HD的平均患病率約為4%,兒童(4。8%)和老年人(5。5%)的患病率均顯著高於平均患病率。

此外,一項研究的發現很有意思,兒童和青少年期的囤積行為在成年期並未表現出嚴重症狀,但到了老年期又出現嚴重的囤積問題。玩潛伏呢?!

這到底是社會化的干預作用,還是其他的神經病理基礎,尚不得而知。

不少觀念認為囤積貌似都是女人愛做的事。難道真的只有女性愛“囤”?流調研究告訴大家:囤積障礙的患病率沒有明顯性別差異!只是,女性似乎比男性顯示出更多地過度索取,比如“瘋狂購物”。

Tip:

收藏行為和囤積障礙有本質區別:收藏是有計劃的、有序的、系統的、有獲益的,並且不會產生痛苦情緒,不會造成環境混亂和社會功能損害。你能說你大爺集郵的愛好是囤積障礙?說不準他的某張郵票夠你吃3年了,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你也不能說女明星收集愛馬仕包包的行為是囤積,畢竟她們有錢有地兒,說不準有些包還有升值潛力。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對囤積障礙這個“熟悉的陌生人”有了一定的概念。

大家時不時會看到類似新聞:一棟居民樓著火,造成幾死幾傷,著火點是一間堆滿廢舊物品的住戶家。

某人收留了幾百只動物,甚至不惜租房貸款,導致家人眾叛親離,鄰居怨聲載道。

某某節某人刷爆n張信用卡,用來購買很多類似玩偶、包包……

我們需要提高警惕,這種看似無害的行為會是一種精神障礙嗎?任由“無害”發展下去最終會演變成“害人害己”嗎?

其實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囤”的問題,現在流行的一種理念“斷舍離”就是“囤積癖”的反意義。至少,發現心理健康問題找精神科醫生肯定比造成嚴重後果找警察更划算一些。

關注精神健康,防患於未然!

(作者為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疾控健康教育科醫生)

作者:金金

編輯:金婉霞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文章

  • 9月15日!2022第二十一屆青島秋季國際車展嶗山啟幕

    9月15日!2022第二十一屆青島秋季國際車展嶗山啟幕在上半年的青島國際車展取得不俗成效的背景下,2022第二十一屆青島秋季國際車展作為下半年北方最為重要的大型汽車展會,將為汽車工業平穩執行、汽車消費強力促進持續貢獻力量...

  • 萬元起步?智慧手機“遮羞布”被撕碎,此“高階”非彼“高階”

    萬元起步?智慧手機“遮羞布”被撕碎,此“高階”非彼“高階”反過來,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筆者認為,智慧手機“賣不動”並不是因為消費者變“窮”,反而是因為智慧手機的價格太“貴”,手機廠商理解中的“高階”和消費者眼中的“高階”是不對等的...

  • 人在天涯不忘回鄉祭祖:祭祖的習俗和禁忌

    祭祖的禁忌只要你有一顆虔誠的心,個人覺得:百無禁忌民間有一四七日(即初一、初四、初七、十一、十四、十七、廿一、廿四、廿七日)不祭祖的習俗,於是便有人在這日去剷除墳墓內外的雜草,修通排水溝渠,給墳珠添土,次日祭拜時只須給墳珠頂上加一塊草坯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