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為什麼過了50歲的夫妻需要分床睡?過來人告訴這你3個好處很明顯

由 第一心理 發表于 遊戲2023-01-03
簡介總而言之,長期分床睡固然能提升睡眠質量,隔絕傳染病,發展個人的興趣,但壞處也是很明顯的,它影響感情,同時還關係到彼此的生命健康,所以如何選擇需要自己去權衡

睡覺不能衝門是什麼意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感情的濃度需要時間來堆砌,很多夫妻之所以情深意厚,主要是因為他們一起經歷了風風雨雨,光是這份陪伴與勇氣就已經是很多人無法比較的了。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家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並不是所有的中年夫妻都能維持著深愛的狀態,能夠在中年階段依舊你儂我儂地反倒是少數,絕大多數都變得冷淡沉默,甚至與對方同床共枕都覺得不習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加和性格的磨合度提高,兩個人的感情雖然加深了,可卻也因為彼此太過於熟悉而喪失了此前的新鮮感,有些人甚至達到了彼此厭倦的程度。

為什麼過了50歲的夫妻需要分床睡?過來人告訴這你3個好處很明顯

既然如此,

50多歲的夫妻普遍分床睡,難道僅僅是因為感情消失,身體失去了吸引力嗎?答案也許沒有這麼簡單。

為什麼過了50歲的夫妻需要分床睡?過來人告訴這你3個好處很明顯

1 ,50歲之後選擇分房睡,能夠提升睡眠質量。

兩個人同床共枕勢必要有一方需要適應另一個人,比如打呼嚕,磨牙咳嗽等等,雖然這些情況並非難以忍受,但卻十分影響彼此的睡眠質量。

年輕人大多活力旺盛,睡眠質量也較高,但中年人卻不同,很多中年人的睡眠都很淺,不光失眠多夢,而且很容易被吵醒,但凡出現了一丁點的聲響,他就有可能一整晚都睡不著了。

為什麼過了50歲的夫妻需要分床睡?過來人告訴這你3個好處很明顯

面對此情此景,夫妻分床睡顯然是不錯的選擇,這種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兩個人的睡眠質量,再也不會因某個人發出聲響而吵到另一個人的睡眠了。

睡眠充足,人的氣色更加紅潤,連帶著身體都充滿了活力,所以50歲之後選擇分房睡對睡眠大有好處。

2,分床睡可以隔絕傳染病。

有些家庭存在慢性傳染病,比如病毒性肝炎,肺結核或是呼吸道傳染病等等,作為患病者的家屬,大家一定要格外的注意,千萬不要過分的親近,以防被傳染。

假如面對著這種情況,分床睡一共有兩個好處,首先是讓患病者得到自我舒展的機會,由於其心理壓力較大,性格敏感易怒,所以一個人睡覺能毫無負擔的自由伸展,而另一半則有效的避免了被染病的風險。

為什麼過了50歲的夫妻需要分床睡?過來人告訴這你3個好處很明顯

3,有利於維持個人的習慣和生活規律。

不少中年人都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待著,這不光是因為天性喜歡安靜,更是因為人到中年多了許多人生感悟,從而想獨自思索。

中年人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考慮自己想做但又沒做的事,以此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所以很多人習慣於睡前開一盞小夜燈,看看書,想想事情。

也有些人有著不同的習慣,比如點一些薰香,聽聽安靜的音樂等等,這些喜好因人而異,所以夫妻雙方一旦習慣不合就很難實現同步。

只有選擇分床睡,兩個人才能重新迴歸到獨立的狀態,從而進一步發展個性化的喜好。

為什麼過了50歲的夫妻需要分床睡?過來人告訴這你3個好處很明顯

否則習慣不同卻強行同床共枕只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中一個人想靜靜的看看書,但另一個人卻覺得室內的光線太刺眼。或是一個人點了點薰香,但另一個人卻覺得屋內的空氣讓人窒息。

如果夫妻產生了矛盾,這不光不利於滋養身心,反而會讓兩個人的感情受到損害。

分床睡究竟有哪些弊端呢?

中年人選擇分床睡固然有許多好處,但其中也隱藏著某些弊端。

1,

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身體的各項機能將逐漸下降,此時慢性疾病也更容易發生,如果分床睡,其中一方一旦出現了意外情況,家人無法立刻知曉,很有可能耽誤了最佳的搶救時間。

為什麼過了50歲的夫妻需要分床睡?過來人告訴這你3個好處很明顯

考慮到生命的安危,大家儘量不要分床睡。

2,長期分床睡影響到雙方的心理健康。

儘管年齡變大之後,男女雙方對夫妻生活的慾望不像年輕時那樣強烈了,但只要同床共枕,就依舊會讓感情加深。

一個簡單的牽手、睡前的親吻、鬆弛的擁抱,這些舉動都會讓彼此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感,從而放鬆身心,獲得好心情。

總而言之,長期分床睡固然能提升睡眠質量,隔絕傳染病,發展個人的興趣,但壞處也是很明顯的,它影響感情,同時還關係到彼此的生命健康,所以如何選擇需要自己去權衡。

為什麼過了50歲的夫妻需要分床睡?過來人告訴這你3個好處很明顯

不知大家在中年後是否選擇了分床睡呢?理由又是哪些呢?一起談談吧。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