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三國演義》頭號大反派,大漢王朝的掘墓人,董卓:其實我很冤枉

由 藉良娛樂 發表于 遊戲2021-06-18
簡介有人說,董卓之所以立漢獻帝劉協,是“廢疏立親”的表現,因為漢少帝劉辯是何皇后之子,而漢獻帝劉協是董太后養大的,而董卓和董太后是同族姻親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誰是什麼朝代的

一日,董卓在田間耕種時撿到一把刀,此刀削鐵如泥,上面隱隱刻有山雲。後來,董卓找名家一看,得知這是秦末梟雄項羽的貼身佩刀。再加上董卓身強力壯,豪氣干雲,人們皆感嘆:董家大兒許是項羽再世!

《三國演義》頭號大反派,大漢王朝的掘墓人,董卓:其實我很冤枉

這故事出自《古今刀劍錄》。約500年後,唐朝史學家劉知幾曾這樣評價董卓:

“漢之有董卓,猶秦之有趙高。”

董卓沒想到的是,他沒有成為推翻秦朝的項羽,卻成了為秦朝掘墓的趙高。

一、《三國演義》害苦了董卓

明朝時期,“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誕生。俗話說:三國無好壞之分。不管是曹操、劉備、孫權,都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壞人。但是,在羅貫中的筆下,董卓兇殘暴虐,專橫跋扈,惡貫滿盈,甚至意圖篡奪大漢江山,董卓儼然是一個無惡不作的頭號“大反派”。

《三國演義》頭號大反派,大漢王朝的掘墓人,董卓:其實我很冤枉

實際上,歷史上的董卓,雖說算不上是好人,但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說他篡位,其實有些冤枉他。

董卓,字仲穎,其父董君雅生前曾擔任潁川輪氏縣尉。所謂縣尉,不過是一個縣的小吏,在三國末年,群雄並立的年代,董卓的出身並不高。董卓少年時,隨父親居住在家鄉甘肅臨洮,他滿身俠氣,結交羌人,和羌人首領關係非常親密。

董卓成年後,其父託關係將他送到隴西郡擔任小吏,負責維護地方治安。董卓上任不到半年,就多次擊退匈奴人的入侵,殺死或俘虜匈奴人近千名。因為政績突出,董卓被上司拔擢,到了漢桓帝末期,董卓已經在羽林軍中擔任頭目。

後來,董卓隨張奐征討鮮卑,他擔任先鋒,一路過關斬將,銳不可當,俘虜近萬人。朝廷給董卓許多賞賜,董卓卻把這些東西都分給了下面的將士,將士們對董卓讚不絕口。

《三國演義》頭號大反派,大漢王朝的掘墓人,董卓:其實我很冤枉

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爆發,天下大亂,董卓接管冀州軍務,成為一方大員。後來涼州叛亂,朝廷派出六路人馬,五路兵敗,唯獨董卓一枝獨秀,班師回朝時,董卓被封為斄鄉侯。

縱觀董卓的前半生,他並非是無惡不作之人。他年少時有幾分俠氣,初入仕途時政績斐然。後來,憑藉真本領賺來軍功,封侯拜將。這樣的董卓,也算是一代豪傑。

二、權傾朝野,董卓行“伊霍之事”

在平息涼州叛亂之後,董卓的勢力逐漸膨脹,為了遏制董卓,漢靈帝以自己有病為由,召董卓入京,順便卸掉董卓的軍權,這其實是明升暗降的手段。董卓和當時另一位名將皇甫嵩是死對頭,董卓怕自己一旦失去軍權會遭到皇甫嵩的報復,因此謊稱“將士們捨不得自己”,拒絕了漢靈帝的徵召。漢靈帝怕逼反董卓,只得退而求其次將董卓調任幷州牧,並要求董卓最多隻能帶5000人馬到幷州。

《三國演義》頭號大反派,大漢王朝的掘墓人,董卓:其實我很冤枉

此時,朝中的宦官和外戚爭鬥不斷,大將軍何進和袁紹密謀進京滅掉宦官集團,但實力不足,打算招攬董卓進京。董卓也覺得這是天賜良機,於是帶領5000人馬私自開往京城。

不料,董卓還未進京,何進就被宦官幹掉了。董卓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於是鐵了心要剷除宦官。在入京途中,董卓救下了被宦官劫持的漢少帝劉辯,然後藉著送皇帝的名義進駐京城。

董卓出生於西涼,陡然間成為新貴,必定有很多人不服。最麻煩的是,董卓只有5000嫡系人馬,若遇到其他軍閥的討伐,董卓很難抵擋。於是,董卓心生一計,他讓5000人馬穿戴整齊,雄赳赳地進入洛陽城,然後讓他們換做百姓的衣服從其他城門分批出城,再穿戴整齊,集體入城。幾日下來,人們看到董卓的人馬不停地進城,細算有十幾萬兵馬。一時間,董卓成了洛陽城的主宰者。

《三國演義》頭號大反派,大漢王朝的掘墓人,董卓:其實我很冤枉

當然,董卓的軍隊除了虛張聲勢外,也確實非常有實力。他們在西羌鍛鍊多年,在騎射方面很有優勢。雖然關東群雄幾度想討伐董卓,但都被董卓麾下強悍的氣勢所打敗。孫堅、王匡、曹操都曾敗於董卓之手。

在這個過程中,董卓引誘呂布殺掉丁原,收呂布為義子,吞併了呂布的部隊。

自古以來,臣子廢除君王被稱為“伊霍之事”,指的是伊尹、霍光二位權臣曾廢掉君王,是不臣之舉。公元189年,董卓已經徹底掌控了朝堂,他提出廢除漢少帝劉辯,另立劉辯的異母弟劉協為帝,即漢獻帝。

董卓最終也邁向了這一步,行了“伊霍之事”。

筆者並不是想給董卓翻案,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董卓雖然廢了漢少帝,另立漢獻帝。但是,董卓並沒有自己想當皇帝,他只是想擁立一個更“合適”的帝王。《三國演義》裡說董卓自己想當皇帝,其實在《後漢書》和《三國志》中並沒有這樣的字眼。所以,歸根到底,董卓只是想挾天子而令諸侯,並沒有要篡位,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三國演義》頭號大反派,大漢王朝的掘墓人,董卓:其實我很冤枉

三、董卓之冤,廢帝並不是篡位

關於董卓廢帝另立,董卓的一句話非常有說服力,《後漢書》記載:

百僚大會,卓乃奮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為政。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陳留王,何如?”公卿以下莫敢對。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劍。有敢沮大議,皆以軍法從之。”坐者震動。

這句話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當時東漢已經大亂,而漢少帝劉辯“闇弱”,不能復興漢朝。這並不是董卓的藉口。《後漢書》記載:

帝見卓將兵卒至,恐怖涕泣。卓與言,不能辭對;與陳留王語,遂及禍亂之事,卓以王為賢。

當初,漢少帝劉辯和弟弟陳留王劉協被宦官集團所擄,董卓救下他們時,劉辯驚嚇萬分,淚流面滿,語無倫次,沒有一點君主該有的樣子。而他的弟弟漢獻帝劉協卻十分鎮靜,和董卓談吐自若。所以,董卓認為,劉協比劉辯更優秀。

《三國演義》頭號大反派,大漢王朝的掘墓人,董卓:其實我很冤枉

第二,董卓承認自己是“欲依伊尹、霍光故事”,並且,他認為霍光雖然廢除劉賀,另立劉詢(漢宣帝),其實是穩定了漢室的江山。若沒有霍光,就沒有漢宣帝,更沒有 “孝宣中興”。所以,他認為學習霍光,並非不可為。

自古以來,廢帝另立有兩種,一種是“廢明立暗”或者“廢疏立親”,目的是為了方便權臣控制,這是奸臣所為。第二種是“廢昏立賢”,目的是為了天下大計。而上文已經說過,劉協的確比劉辯更優秀。

有人說,董卓之所以立漢獻帝劉協,是“廢疏立親”的表現,因為漢少帝劉辯是何皇后之子,而漢獻帝劉協是董太后養大的,而董卓和董太后是同族姻親。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後漢書·董卓傳》記載:

“董卓字仲潁,隴西臨洮人也。”

而《後漢書·孝仁董皇后》記載:

“孝仁董皇后諱某,河間人。”

董卓是臨洮人,董太后是河間人,臨洮和河間,相距十萬八千里。而且《後漢書》明確說明董卓出身不高(小吏家庭),若董卓是董太后的母族,史書豈會如此記載?所以說,董卓和董太后只是都姓董,並不是親戚。說董卓立漢獻帝是“廢疏立親”,其實有點牽強。

《三國演義》頭號大反派,大漢王朝的掘墓人,董卓:其實我很冤枉

綜上所述,人們只知道霍光廢帝,並沒有說霍光篡位,而董卓,只不過是想效仿霍光,幹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

四、董卓的可取之處

其實,董卓並非一味驕縱跋扈,他也曾禮賢下士。舉幾個例子:

(一)重用漢室大臣。

董卓入京不久,被升任太尉。人們皆以為董卓肯定會打壓漢室大臣,重用自己帶來的西涼人馬。然而,董卓第一件事就是提拔黃琬、楊彪等原漢室臣子。

(二)追封被黨錮的賢士。

董卓為了吸引天下賢士,追封了早年因為黨錮而被治罪的陳蕃、竇武等人,讓天下世子舉手稱讚。

(三)名士蔡邕的異常表現

蔡邕是東漢末年的名士,也是才女蔡文姬之女,董卓入京後,蔡邕向董卓提了很多建議,董卓都一一採納。因此,蔡邕對董卓十分認可。

《三國演義》頭號大反派,大漢王朝的掘墓人,董卓:其實我很冤枉

董卓後來被呂布所殺,蔡邕十分痛惜。蔡邕只是東漢名士之一,他對董卓的態度,就可以看出董卓其實並非一無是處。

五、有霍光之心,無霍光之命

董卓生於小吏家庭,靠自己一路的努力奮進終於成為一代梟雄。在東漢末年的亂世,董卓的成長十分不易。

從董卓的前半生來看,他是一個俠義的少年,一個稱職的小吏,一個勇猛的將領。

從董卓的後半生來看,董卓善於審時度勢,精於權謀,他虛張聲勢、吞併周邊勢力,逐漸控制了整個洛陽。然後,董卓廢了漢少帝,另立漢獻帝。

《三國演義》頭號大反派,大漢王朝的掘墓人,董卓:其實我很冤枉

然而,董卓並不是想篡位,他只是想效仿霍光,換一個更“合適”的君主,只是,霍光所在的時代,“漢武盛世”的餘威仍在,天下一統,而霍光又是漢武帝指定的輔政大臣,無人可以撼動。而董卓所處的時代,黃巾軍起義已經撕裂了東漢江山,天下軍閥混戰,董卓靠權勢和謀略無法主導那個時代。所以說,董卓有霍光之心,無霍光之命。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