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女兒嫁人後醒悟:所謂兒女雙全,全的是父母的面子,苦的是自己

由 母嬰參考 發表于 遊戲2022-12-28
簡介越是兒女雙全的家庭,家長們越是會預設,有了調皮搗蛋兒子的對比,女兒就越該是乖巧懂事的,你越是聽話,父母越會讚美你,順帶著批評教育一番哥哥弟弟

扔不要的衣服有什麼忌諱

俗話說:“有兒有女萬事足。”兒女雙全一直是最被人羨慕的家庭組合形式。

可並非所有的“一兒一女”家庭都是幸福美滿的,有時候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女兒,更容易受盡委屈,尤其是嫁人以後,感受更加明顯。

女兒嫁人後醒悟:所謂兒女雙全,全的是父母的面子,苦的是自己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路,圖文均無關

女兒嫁人後醒悟:兒女雙全,全的只是父母的面子

曉雯是家中老二,上面還有一個大她三歲的哥哥。

從小,朋友們都羨慕曉雯有一個哥哥可以保護她、寵愛她,周圍的大人們遇上兄妹倆,也會誇讚一句:“你爸媽可真有福氣,有兒有女,人生圓滿了。”

這些都一度讓曉雯感覺到異常的幸福。

直到自己結婚生子以後,她才突然醒悟過來:所謂兒女雙全,全的只是父母的面子,苦的全是自己。

據曉雯透露,自己從嫁人以後,再回孃家感覺待遇大有不同,好像一個外人一樣難以融入到家庭中。

女兒嫁人後醒悟:所謂兒女雙全,全的是父母的面子,苦的是自己

回家住的時間稍微久一點,就能感受到嫂嫂滿臉的怨氣,父母這時為了自己的面子也不好幫著撐腰。

為了能維持家庭的和諧,只能每次回孃家的時候,大包小包地送禮物,並且時不時給侄子買點東西、發點紅包,這才讓孃家人喜笑顏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我回自己家還要看人眼色,並且要靠用錢開路,這種心情太不好受了。”

聽完曉雯的故事,想必不少女孩應該都會感同身受。

越是兒女雙全的家庭,家長們越是會預設,有了調皮搗蛋兒子的對比,女兒就越該是乖巧懂事的,你越是聽話,父母越會讚美你,順帶著批評教育一番哥哥/弟弟。

而這個過程中,其實無形給女孩們傳遞了一個觀念:我就是要做的比當兒子的要好,處處要比他貼心,要討父母的歡心。

女兒嫁人後醒悟:所謂兒女雙全,全的是父母的面子,苦的是自己

可從小備受父母賞識的女孩們,直到結婚後就會發現一個問題:

自己回家以後好像成了外人,有種寄人籬下的感覺,而且每次都得像去親戚家一樣送禮,最怕的就是哥哥或者弟弟也結婚生子,回一趟家看到自己的房間已經被小孩霸佔。

這種滋味著實不好受。

為何會出現這種局面?

1、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影響

很多傳統家庭中,都會預設“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日後夫家成為了“本家”,真正的本家成了“孃家”。

女兒嫁人後醒悟:所謂兒女雙全,全的是父母的面子,苦的是自己

這種預設的規矩就會導致女孩回孃家的時候,能感受到家人的態度有所不同。

所以有很多女性在婚後就會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在夫家的時候,

婆婆一家人把你當成外人

,不讓你參與家庭重大決策,遇上問題並不會優先考慮你的感受,而是先想著自家的血脈;

回孃家的時候,跟親爸親媽也處成了外人,看著她們和哥哥/弟弟一家子親密無間,自己很多話題都參與不了,父母遇上困難或者是有什麼喜事,都會先想著跟兒子分享,

與女兒的關係漸行漸遠。

2、現實情況的影響

很多關係的親疏,其實也是利益權衡之下的結果。

女兒嫁人後醒悟:所謂兒女雙全,全的是父母的面子,苦的是自己

或許對於有些父母來說,女兒嫁人以後,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在養老問題上幫助不了自己,經過理性抉擇後,“拋棄”了女兒。

而兒子日後是需要依仗他養老的,父母需要更加看重兒子一些,等他成家以後,還會哄著兒媳和孫子孫女,彼此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越是沒有養老能力的老人,可能就會表現得越明顯,這一點雖然聽著很不舒服,但也是現實。

至於為何出嫁女兒送禮,父母們會更歡喜,更多的可能就是因為“面子問題”。

女兒嫁人後醒悟:所謂兒女雙全,全的是父母的面子,苦的是自己

一是:父母多少都有些炫耀和攀比的心理,女兒嫁人以後,常年不回家一次,可能會給別人落下閒話,覺得你家孩子怎麼沒有孝心。

可如果有禮物的加持就不一樣,這不僅說明自家女兒有孝心,看重父母,禮物送得越多,越說明孩子在外面過得好,在婆家有地位。

再者:如果送了禮物回家,能討兒媳的歡心,有女兒的撐腰自己在兒媳面前更有威信,還能拉近姑嫂之間的關係。

最後總結

兒女雙全固然好,但是父母在養育孩子時,也要注意“一碗水端平”。

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都要放在同等的地位。尤其是在他們嫁人以後,女兒也是自家人。

女兒嫁人後醒悟:所謂兒女雙全,全的是父母的面子,苦的是自己

有條件的家庭,可以給女兒留一個房間,這樣她們回家的時候才不會出現心理落差;如果實在是條件有限,沒有女兒的房間,那麼在態度上也應當熱情一些。

另外,平時有時間也可以多跟女兒聯絡或者多走動,生活上遇上困難也可以跟女兒多交流,其實她們內心也盼望著父母的親近,也希望自己能夠為父母排憂解難。

畢竟都是一家人,比起“怕麻煩”,“不打擾”更傷孩子的心。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