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老年人喜歡這樣的智慧裝置

由 北晚線上 發表于 遊戲2022-12-01
簡介老人的需求透過智慧裝置終端,傳遞到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上,平臺有效對接服務供給與需求資訊,依託平臺整合多方專業服務團隊,為老年人提供對應的服務

老人死了如何通知朋友

智慧語音全互動機器人、智慧腕帶、居家安全警報器、紅外人體感應探測器、“一鍵呼”……如今,越來越多的智慧養老裝置走進了家庭,在居家養老中發揮著作用。不過,操作複雜的智慧裝置也給老人帶來了困擾,讓許多老人對智慧養老裝置持懷疑和觀望態度。老人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智慧裝置?智慧裝置如何才能真正為老人所用呢?

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老年人喜歡這樣的智慧裝置

■智慧機器人給老人做伴兒

“小聯,小聯,給我唱一首《東方紅》。”家住花園路街道北航社群的陳大爺92歲了,獨居多年的他最近多了一位新“朋友”——AI 智慧語音全互動機器人“小聯”。

別看“小聯”個頭不大,功能可不少,它擁有娛樂、提醒、服務、對話等8項功能,內建了多個養老服務專案和語音知識庫。今年年初,北航社群試點引入了這款機器人,率先投放給近500戶7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的陳大爺成了首批“嚐鮮者”。

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陳大爺已初步掌握了機器人的操作。“小聯,小聯,我要聽新聞。”“小聯,小聯,今天天氣怎麼樣?”平日裡,陳大爺已經習慣透過“小聯”獲取各種資訊,“小聯”也會及時提醒陳大爺吃藥,陪老人聊天、唱歌。老人需要陪同送醫、叫車出行等服務時,只要動動嘴呼叫“小聯”,後臺的專業服務人員就會收到指示,立即安排上門服務。如果老人突發意外,只要透過語音通知“小聯”,救助人員就會在18分鐘內趕到家中。“有了這個機器人,心裡覺得踏實多了。”陳大爺說。

前幾天,“小聯”突然無法對話了,陳大爺趕緊找到社群志願者求助:“我家娃娃怎麼不理我了?”志願者上門除錯後,“小聯”恢復了正常。“我家娃娃又能跟我說話了。”陳大爺喜笑顏開。對於陳大爺來說,“小聯”已經成了他生活中的精神慰藉,緩解了寂寞和孤獨。

■智慧平臺可滿足多種需求

在北航社群,像陳大爺一樣的獨居老人很多。社群裡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社群總人口近30%,80歲以上的老人有1500多人,90歲以上的老人有200多人,是一個典型的老齡化社群。

“這些老年人的普遍需求是就醫、出行、照護,還有送餐、康復等生活服務。此外,老人對文化娛樂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樣強烈。老年人數量多、需求大,單靠社群居乾的力量是無法滿足的。”北航社群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同華說。此前,社群幫助老人解決生活難題,靠的僅是一部電話,每天由居委會幹部和志願者接聽、記錄老人各種需求,再聯絡對應的服務機構解決。

為更好地服務老人,今年初北航社群引入了養老服務聯合體智慧養老服務模式。劉同華介紹,這一服務模式由政府指導、社群主導、公益助力、智庫推動、養老機構優勢互補、志願力量補充相結合。老人的需求透過智慧裝置終端,傳遞到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上,平臺有效對接服務供給與需求資訊,依託平臺整合多方專業服務團隊,為老年人提供對應的服務。目前,養聯體成員單位已達30餘家,涵蓋社群自治組織、基金會、智庫和專業服務機構等。

在老人家中,除了智慧機器人“小聯”,還安裝有非接觸式監測儀、門磁、煙感、水流感測、燃氣感應報警、“一鍵呼”等智慧產品,同時為老人提供服務。

“透過這些裝置,我們能知道老人什麼時候出門、什麼時候回來,感知老人是否正常用水用氣,實時監測老人的活動軌跡,判斷老人是否發生危險或是否需要幫助。當監測到老人意外摔倒或長時間不動彈時,裝置會自動發出報警簡訊及跌倒位置資訊,通知子女或指定人員,以便老人及時得到救助。”養聯體工作人員楊秀婷介紹說。

■智慧平臺背後有精準分工

在社群養聯體服務中心的中央大屏上,安裝在老人家中的智慧裝置發出的所有呼叫資料,會實時顯示在智慧養老平臺上。大屏上滾動更新著訂單情況,標明瞭老人的姓名、樓號、服務名稱、時間和狀態;還有安全感應器發出的告警提醒,都會作為工單精準派給專業服務商或社群志願者。

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老年人喜歡這樣的智慧裝置

老人的需求最終會彙集到智慧養老平臺上。

“為老人提供服務的看似是智慧裝置,其實還是‘幕後’的服務人員。為老服務的事項又多又繁雜,還要隨時響應老人的緊急呼叫,有些工作必須依託專業人員進行。如何讓有限的人手發揮最大的作用?智慧養老平臺透過精準分工,可以提高服務質量。”北航社群養聯體志願服務隊志願者劉永利說。

前段時間,年過八旬的劉大媽起夜時不慎跌倒,一時爬不起來。當時正是凌晨4時許,兒子遠在郊區,街坊鄰居都在熟睡。她的老伴兒已年過九旬,一時不知該找誰求助。這時,老人想到了呼叫智慧養老平臺。接到老人的求助資訊後,後臺工作人員一邊迅速與999急救中心取得聯絡,一邊指派附近的聯訊安防工作人員和樂老匯的護工前去救援。很快,救助人員和車輛及時將劉大媽送往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平臺無法提供的服務,社群志願者也能成為有益的補充。北航社群成立的十支志願服務隊有100多名志願者,他們承擔起了為老人送菜、取快遞、買藥、愛心出行等服務。

72歲的崔桂榮帶領5名志願者,與97歲的陳大媽結成了志願幫扶對子。由於陳大媽年事已高、行動不便,還要照顧常年生病臥床的70多歲的兒子,崔桂榮和隊友們每週五都會按照陳大媽開出的選單去幫她採購食材,送貨上門。“比起‘老老人’,我們這群‘小老人’尚有能力去照顧他們。而老人日常生活的一些小需求,就由我們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

■智慧裝置需兼顧老人需求

從常見的智慧手環、“一鍵呼”,到專為老人設計的報警柺杖、監護床……一波又一波的智慧養老裝置在社群推廣,有的社群光是為老人發放的“一鍵呼”就有好幾種。但像“小聯”這樣受歡迎的產品並不多,有不少智慧裝置成了“雞肋”,老人覺得不好用,乾脆被長期閒置。記者採訪多位老人後發現,面對智慧裝置,學不會、怕用壞、認為沒什麼用,是大多數老人的顧慮。

“其實老人也渴望接受新事物,但很多產品功能多、操作複雜,我們花很長時間也只能學會一些簡單功能,還有一些功能學了就忘。真有急事了,我還是習慣打電話求助。”胡大媽的抱怨,說出了很多老人的心聲。

劉永利在社群為老志願服務中,幫助最多的就是與她年紀相仿的老年人。在她看來,老人對智慧裝置接受程度低,一方面是不習慣操作電子產品,一方面是因為看不懂說明書。楊大爺的女兒給父親買過好幾款智慧手環,可父親總是戴上沒多久就把它摘下來,丟在一旁閒置了。“我不習慣戴,手環沒電了也不知道,作用不大。”楊大爺說。

調查中,不少老人表示,有的智慧裝置需要經常充電,老人嫌麻煩;有的智慧裝置需要定期升級系統,老人更是弄不明白。“我們不習慣聯絡客服,按照提示操作也跟不上,就希望有會用的人幫忙操作。”楊大爺說。

此外,一些智慧裝置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誤差。王大爺家中養了一隻小狗,每當老人外出時,小狗就在家裡上躥下跳,以至於紅外監測裝置識別錯誤,誤將小狗的行為判定為老人在家摔倒,發出了緊急警報。鬧了幾次烏龍後,王大爺乾脆把裝置拆掉了。

那麼,老人真正需要什麼樣的智慧裝置呢?楊大爺認為,智慧裝置首先要考慮老年人的接受度,儘可能簡單易操作,讓老人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使用上適應老年人的思維模式和操作習慣。

胡大媽認為,智慧裝置背後還要有專業人員的支援:“裝置怎麼用有人教,維護也有人管,遇到問題了能隨時找到人幫忙,這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此外,還有一部分老人不願使用智慧裝置的原因,是捨不得花錢。老年人的消費觀比較傳統,偏向節儉,捨不得花幾百上千元購買智慧裝置。即使目前進入老年人家庭中的智慧養老裝置大多是政府買單,有些老人還是不敢貿然嘗試,擔心電子產品容易損壞。因此,智慧養老裝置要想普及進萬千老人家,價格也要更親近普通的老年人群體。

(原標題:一看就懂 一學就會 符合老人操作習慣 老年人喜歡這樣的智慧裝置)

流程編輯:u030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