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為啥三國前期圍城攻堅戰比較少?持久消耗戰,不是你想打就能打的

由 正史漫談 發表于 遊戲2022-10-02
簡介圍城戰不是你想打就打的,起碼得滿足以下幾方面條件:第一,十足的兵力優勢在什麼兵力對比情況下才能開展圍城攻堅戰

幾倍兵力圍城

在三國時期的前半段,也就是三家鼎立之前,讓人印象深刻的城邑攻堅戰確實不多;但在後半段,這類戰役/戰鬥並不鮮見,最具代表性的是“淮南三叛”的第三叛:諸葛誕之叛,司馬氏透過近九個月的血腥圍城戰,逼迫壽春叛軍在絕望之中內亂投降。

為啥三國前期圍城攻堅戰比較少?持久消耗戰,不是你想打就能打的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圍城戰不是你想打就打的,起碼得滿足以下幾方面條件:

第一,十足的兵力優勢

在什麼兵力對比情況下才能開展圍城攻堅戰?《孫子兵法·謀攻篇》給出了指標: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理論上說,有十倍於敵的兵力時,才能選取圍城戰。而在三國前期,各路諸侯都在各顯神通、招兵買馬之際,即使想在區域性擁有這種兵力優勢也是不容易的;而一方若確實處於這種力量劣勢時,往往會向其他諸侯尋求幫助。這就涉及到圍城攻堅戰的第二個條件。

為啥三國前期圍城攻堅戰比較少?持久消耗戰,不是你想打就能打的

第二,要無後顧之憂

在圍攻城池時,最怕的就是第三方抄後路。當然,歷史上成功的“圍城打援”戰例並不少見,但並不是普遍現象,即使強大如秦軍,在滅掉趙國45萬主力後圍攻邯鄲城時,面對前來救援的魏軍時仍然大敗。

而在三國前期,各路諸侯勾心鬥角、聯合分化、套路百出,簡直不要太熱鬧,如果某一方仗著兵力優勢耗在某個城池下,萬一被包抄,那後果可想而知。姑且不說攻城戰,即使正常的對攻戰,也得防備這種危險,當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時,如果小霸王孫策沒有遭遇暗殺、真的按計劃落實偷襲許都的話,三國的走勢可能就要因此而改變了。

為啥三國前期圍城攻堅戰比較少?持久消耗戰,不是你想打就能打的

第三,足夠的糧草。

古時的圍城攻堅戰,經常曠日持久,少則三五個月,多的話甚至長達數年。司馬氏解決諸葛誕之叛,圍城用了九個月,城內糧草斷絕、難以為繼後終於崩潰;長平之戰則耗時兩三年,趙國的精壯被耗在前線、國內空虛,甚至淪落到向別國借糧,最終無奈之下只得換上趙括冒險出擊。被圍的一方如此,圍攻的一方人數更多,需要的後勤補給更加恐怖,秦國為了吃下長平的趙困,發動了全國的精裝年。因此,若沒有強大的實力支援,沒人敢輕易發動圍城戰。

那三國前半段中原的經濟情況如何?當事人曹操最有發言權,為此他謝了一首著名的詩: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白骨遍地,百姓百不存一,千里無人煙。在我們的想象中,三國是計謀迭出、人才揮斥方遒的天堂,而實際上它是普通人的地獄。為了節省口糧,各路軍閥沒少幹屠殺老弱病殘的惡行;咱們的曹丞相,更是幹起了摸金校尉的勾當。

為啥三國前期圍城攻堅戰比較少?持久消耗戰,不是你想打就能打的

在這種條件下,除非萬不得已,誰會願意把數萬張嘴耗在某個城池之下?仗還沒贏,估計經濟上自己已經先垮了。

而到了三國後期,隨著局勢的穩定,各方實力的恢復發展,終於敢開展圍城攻堅這種奢侈的戰爭。司馬氏解決諸葛誕時,擁有絕對的實力與後勤碾壓,即使東吳前來救援壽春,也被其輕易擊潰。

總之,戰爭方式的選擇,既要看大勢,更要拼實力,容不下一絲任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