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深圳都市圈範圍有變?廣東自然資源廳迴應:是誤讀

由 鳳凰網房產 發表于 遊戲2022-09-21
簡介依託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中部谷地走廊和東部盆地走廊,串聯國家現代服務業與頭部企業節點(深圳會展海洋城-東莞濱海灣新區)、國家綜合性科學創新中心節點(松山湖科學城-光明科學城)、灣區製造總部技術轉換節點(塘廈-平湖北坂雪崗-大運新城

軌道次級效應是什麼

8月3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釋出的《廣東省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因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等五大都市圈的範圍有所“縮小”引發了廣泛關注與熱議。

對此,8月4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對媒體迴應稱:

“檔案中提到‘都市圈’,是為了指出都市圈內需要重點協調的空間範圍,並非對這五大‘都市圈’範圍的重新劃定”。

“我們出於指導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目的,釋出了這份技術層面的指引檔案。”上述負責人表示。因此,目前關於廣東“都市圈”範圍變化的說法,是一種誤讀。

此前,媒體報道的5大都市圈縮小的調整:

● 深圳都市圈範圍“縮小”:河源市區、汕尾市區(除深汕合作區外)、惠州龍門縣出圈,不再劃入深圳都市圈範圍內。新都市圈為深圳(含深汕合作區)、東莞全域以及惠州惠城、惠陽、惠東、博羅。

● 廣州都市圈範圍變化:韶關城區、雲浮城區出圈,肇慶和清遠的四會市、佛岡縣納入廣州都市圈。

● 珠西都市圈範圍“縮小”:陽江市出圈。縮至珠海、中山、江門三市範圍。

● 汕潮揭都市圈範圍“縮小”:梅州城區出圈。縮至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範圍。

● 湛茂都市圈範圍沒有變化。

8月3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公佈的《指引》,明確了

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西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等五大都市圈重點協調區域的

規劃範圍、空間格局、生態系統與農業空間領域協調指引、交通系統領域協調指引、公服設施領域協調指引、產業領域的指引。

新《指引》中五大都市圈的重點協調範圍為:

廣州都市圈

:包括廣州市、佛山市全域,以及肇慶市的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四會市,清遠市的清城區、清新區、佛岡縣;

深圳都市圈

:包括深圳市(含深汕合作區)、東莞市全域,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

珠西都市圈

:指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包括珠海、中山、江門三市全域;

汕潮揭都市圈

:包括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全域;

湛茂都市圈

:包括湛江、茂名兩市全域。

接下來我們看看《指引》中最新的五大都市圈規劃:

深圳都市圈

重點內容截選:

深圳都市圈構築“一主兩副七廊多節點”的多中心分散式結構。

一主:即由深圳福田、羅湖、南山、寶安組成的都市圈核心區,兩副:即東莞和惠州中心區。

深莞惠中心區佈局9個軌道主樞紐:

深圳佈局5個,分別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麗站、深圳機場站以及坪山站;東莞佈局2個,分別為東莞東站、第二高鐵站;惠州佈局2個,惠州站、惠城南站。

4個產業重大節點:

深圳會展海洋城-東莞濱海灣新區、松山湖科學城-光明科學城、塘廈-平湖北/坂雪崗-大運新城、坪山-惠陽-大亞灣。

圍繞深圳都市圈多中心分散式的空間結構,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快線的複合交通走廊為骨架,

形成“三橫四縱”的網路綜合交通格局。

一、構築一主兩副七廊多節點結構

深圳都市圈構築“一主兩副七廊多節點”的多中心分散式結構。

一主:

即由深圳福田、羅湖、南山、寶安組成的都市圈核心區,

兩副:即東莞和惠州中心區。

七廊:

軌道2、5號線所形成的環線與深珠通道-南坪高速-鹽排高速,軌道18號線快線與深圳外環高速,中南虎城際(規劃)與常虎高速延長線-佛莞高速

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中部谷地走廊和東部盆地走廊。

重大節點:

國家現代服務業與頭部企業節點

深圳會展海洋城-東莞濱海灣新區

)、國家綜合性科學創新中心節點(松山湖科學城-光明科學城)、灣區製造總部技術轉換節點(塘廈-平湖北/坂雪崗-大運新城)和灣區先進製造產城融合節點(坪山-惠陽-大亞灣)。

二、交通方面

1、構建“三橫四縱”的綜合交通網路格局(七廊)

圍繞深圳都市圈多中心分散式的空間結構,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快線的複合交通走廊為骨架,形成“三橫四縱”的網路綜合交通格局。

三橫:

以深圳軌道2、5號線所形成的環線與深珠通道-南坪高速-鹽排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為一橫;深圳軌道18號線快線與深圳外環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為二橫;以中南虎城際(規劃)與常虎高速延長線-佛莞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為三橫。

四縱:

自西向東分別是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東部谷地走廊和東部盆地走廊。

西部沿海走廊

是以深圳20號市域快線和穗莞深城際為支撐,結合原有的莞太路、廣深高速、沿江高速形成複合交通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寶安-濱海灣。

中部隧洞走廊

基本形成以南光-龍大高速、深圳13號市域快線(規劃)、深莞增城際(規劃)的複合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光明-松山湖。

中部谷地走廊

是利用現狀廣九鐵路、東深公路,疊加常龍城際(規劃)和深圳22號線形成的複合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龍華-東莞東南板塊。

東部

依託深汕高速、深汕高鐵、深圳軌道交通14號線形成的渡河交通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龍崗-惠陽。

2、強化協作分工的“軸輻式”樞紐格局

構建與分散式區域發展結構匹配的軸輻式鐵路樞紐格局。

深莞惠中心區佈局9個軌道主樞紐

,發揮主城區人流集散的功能。其中,

深圳佈局5個,分別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麗站、深圳機場站以及坪山站;東莞佈局2個,分別為東莞東站、第二高鐵站;惠州佈局2個,惠州站、惠城南站。

3、海空交通協同

強化深莞惠海空樞紐資源整合,提升面向“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的服務能力。構建以深圳港為國際航運樞紐,東莞港、惠州港共同支撐的都市圈港口群。

以深圳機場為主樞紐,聯動惠州機場的深圳第二機場功能

,協同打造深圳都市圈高品質創新型國際門戶樞紐。

三、產業方面

依託四大交通走廊與軸輻式樞紐體系,構建灣區級產業科技創新功能節點,沿深圳-東莞和深圳-惠州邊界,自西向東構建灣區科創頭部企業與現代服務業節點、國家綜合性科學創新中心節點、灣區製造總部技術轉換節點與灣區先進製造產城融合節點。

1、深圳會展海洋城-東莞濱海灣新區:

國家現代服務業與頭部企業節點。發揮臨空向海的區位優勢,統籌佈局新一代資訊科技、智慧終端、海洋經濟、總部經濟、科技服務、高階商務、時尚創意等高階高新產業,形成高階產業與高品質都市空間協同發展的產業組團,加強與前海平臺聯動,共同打造國家現代服務業中心和頭部企業總部基地。

2、松山湖科學城-光明科學城:

國家綜合性科學創新中心節點。松山湖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將圍繞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四大定位,聯動濱海灣新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高地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3、塘廈-平湖北/坂雪崗-大運新城:灣

區製造總部技術轉換節點。依託深圳華為、富士康等製造業總部優勢,開展“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引領資源輻射,加強產業創新協同發展,圍繞新一代電子資訊產業、新材料及高階裝備製造等產業方向,聯動惠州仲愷、河源高新區,建設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4、坪山-惠陽-大亞灣:

灣區先進製造產城融合節點。形成深惠融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等工業4。0產業集聚地區以及世界級的高新技術產業策源地。依託坪山比亞迪、中芯國際等龍頭企業,協同惠陽、大亞灣和深汕特別合作區,主要發展電子、汽車零部件等產業,形成區域協同、分工明確的空間產業鏈佈局。

(文末附《指引》中深圳都市圈完整內容)

廣州都市圈

廣州都市圈包括廣州市、佛山市全域,以及肇慶市的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四會市,清遠市的清城區、清新區、佛岡縣。協同構建“一核六極、十字主軸、網路輻輳”空間格局。

“一核”是構建以廣州中心區為主核、佛山中心區為副核的廣佛核心區,打造多中心的都市圈內圈層,主要承擔行政管理、科技創新、總部經濟、金融商務、文化交往、現代物流等職能。

“六極”即培育六組外圍圈層聯動組團,包括以廣州空港經濟區、花都城區為核心的廣清聯動組團,推進廣州北部與清遠南部一體化發展。構建以佛山大型產業集聚區(佛北戰新產業園)、肇慶大型產業集聚區為引領的佛肇聯動組團,推動佛肇產業協同與科技創新合作。加快建設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南沙-順德”片區,打造面向灣區的自貿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融合發展示範區。高水平建設廣州南沙中心區,重點建設南沙科學城,強化科研創新資源區域整體協調和功能互補;充分發揮南沙自貿區政策優勢,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依託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推動“強強聯合”,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 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的戰略性科技創新平臺。

依託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佛山、肇慶聯動高標準規劃建設珠江西岸臨空經濟區,向西輻射粵西、大西南地區。“十字主軸、網路輻輳”,指依託國家高鐵、城際軌道、市域快線、城市軌道交通網路,進一步加強東西向、南北向兩條複合型交通走廊建設,強化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作為區域發展主軸作用,協同構建“十字主軸”。錨固廣佛“井字形”軌道骨架為核心、“環 放射”的跨城軌道網格局,依託軌道站點培育發展產業社群、城鎮節點,推動都市圈外圍功能佈局最佳化。

珠西都市圈

在空間格局上,珠西都市圈構建了“一極三核多節點、內聯外接多軸帶、藍綠網路高品質”的“多中心環布式”都市圈結構。

“一極”是珠海中心城區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

“三核”是中山城區(包括火炬區、翠亨新區等)、江門城區(包括江門高新區等)、珠海高欄港與江門銀湖灣等形成的三個發展核,提升一極三核發展能級,承載區域高階功能;

“多節點”包括珠海、中山、江門等重要城市和產業功能平臺,逐步啟動建設珠海鶴洲市級中心,以功能平臺參與區域競合。

汕潮揭都市圈

在空間格局上,汕潮揭都市圈空間拓展模式為多中心環布式,以廊道式交通通道串聯,打造“緊湊型組合城市 開敞型區域”都市圈空間形態。

構建“一核兩軸兩帶”的培育核心格局:

“一核”即汕頭、潮州和揭陽主城區組成的組合核心區域;“兩軸”即沿海發展軸和汕揭梅發展軸;“兩帶”即榕江生態帶和韓江生態帶。

湛茂都市圈

在空間格局上,湛茂都市圈構建了“雙核兩廊多節點”的多中心分散式結構。其中:

“雙核”即湛江、茂名兩市中心城區,重點提升輻射影響力。

“兩廊”包括以廣湛客專、深湛鐵路、高快速路等串聯兩市中心城區、湛茂空港經濟區、湛江臨港大型產業集聚區等形成的新興產業帶,以及由高快速路、濱海旅遊公路等串聯濱海旅遊資源、重點平臺形成的特色濱海服務帶。

外圍培育節點包括湛江臨港大型產業集聚區、湛茂空港經濟區、茂名南組團(水東灣新城和電白城區)、濱海新區等重要平臺以及吳川、化州等主要城鎮。

附:國土空間規劃協調指引——

深圳都市圈

一、空間格局

充分尊重和維育兩支蓮花山脈與東江主幹分隔的臺地海積自然格局,作為深圳都市圈可持續發展的自然框架。在自然與行政邊界緊約束的前提下,將區域核心功能分散至距離主城30 公里左右的若干節點與重點平臺,形成“多中心分散式”的空間拓展模式,其核心是打造關鍵廊道和樞紐節點,透過增強城市邊界地區資源要素的共享互通,滿足都市圈複雜的功能供給需求,和廣州都市圈共同支撐“黃金內灣”建設。

構築“一主兩副七廊多節點”的多中心分散式結構。維育核心,發揮“一主兩副”引擎輻射效應,“一主”即由深圳福田、羅湖、南山、寶安組成的都市圈核心區,“兩副”即東莞和惠州中心區。“一主兩副”核心區是深圳都市圈經濟增長和綜合服務的核心,是帶動和輻射外圍地區、提升都市圈整體能級的重要引擎。合縱連橫,構築三橫四縱的廊道節點佈局。依託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快線組成的七條複合交通走廊,串聯“一主兩副”外的重大灣區級功能節點,發揮“分散式”佈局優勢。依託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中部谷地走廊和東部盆地走廊,串聯國家現代服務業與頭部企業節點(深圳會展海洋城-東莞濱海灣新區)、國家綜合性科學創新中心節點(松山湖科學城-光明科學城)、灣區製造總部技術轉換節點(塘廈-平湖北/坂雪崗-大運新城)和灣區先進製造產城融合節點(坪山-惠陽-大亞灣)

二、生態系統與農業空間領域協調指引

(一)維育“兩山一水一農帶”的生態格局

以蓮花山脈南支、蓮花山脈北支、東江、濱東江農業區組成的“兩山一水一農帶”作為深圳都市圈發展的自然格局框架,順應茅洲河流域、巍峨山、石馬河谷、淡水河谷、大亞灣等自然單元構建區域連通的生態網路。貫通深莞惠交界地區的藍綠廊道,縫合聯絡兩山間重要的生態資源。在東江濱水等水源充分、土壤肥沃地區集中集約建設高質量耕地。維護生態安全格局,建立全域覆蓋、分類管理的生態環境分割槽管控體系。

(二)重點建設“一河一山一谷一徑一灣一源”

近期重點以各市邊界地區地理單元為載體,打造“一河一山一谷一徑一灣一源”生態產品。“一河”即茅洲河碧道,加強茅洲河與周邊鎮街銜接,建設涵蓋松山湖連海步道工程、長安綠道之城、濱海灣片區山海徑等的茅洲河碧道。“一山”即環巍峨山科學家森林公園,推動生態屏障協同治理、加強環山平臺連線、提供高品質的休閒徒步、自然教育和森林康養功能。“一谷”即石馬河谷,加強石馬河流域水環境治理,與區域碧道建設結合共建飲水思源徑,透過河流上游的水系上溯,維育聯通山-水庫-河流-城鎮的自然生態框架。“一灣”即大亞灣,保護海龜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海洋生態園、珊瑚群、沙灘等重要生態資源,協同發展帆船基地、港口、石化區等產業平臺,推進考洲洋等海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分類梯次推進大埕灣等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一徑”即淡水河-西枝江飲水思源徑,打造東江飲水思源徑碧道南線,依託淡水河,以炳坑水庫、大山陂水庫、銅鑼徑水庫為起點,串聯龍崗區、坪山區、惠陽區經西枝江至東江干流,重點打造深圳現代都市示範碧道、東江飲水思源生態長廊、嶺南田園水鄉碧道(東岸段)、環灣濱海碧道等省級骨幹特色碧道。“一源”即東江水源,切實保護東江水資源,最佳化東江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快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明溪水庫工程建設,謀劃推進深圳市東江取水口上移工程和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

三、交通系統領域協調指引

(一)構建“三橫四縱”的綜合交通網路格局

圍繞深圳都市圈多中心分散式的空間結構,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快線的複合交通走廊為骨架,形成“三橫四縱”的網路綜合交通格局。

“三橫”:第一圈層以深圳軌道2、5號線所形成的環線與深珠通道-南坪高速-鹽排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為一橫,是串聯深圳都會核心區核心功能與疏解過境交通的主要通道。第二圈層以深圳軌道18號線快線與深圳外環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為二橫,是串聯深圳外圍5個新城與重點平臺的主要交通通道。第三圈層則以中南虎城際(規劃)與常虎高速延長線-佛莞高速形成的綜合交通走廊,是串聯東莞南部九鎮的主要交通通道。

“四縱”:自西向東分別是西部沿海走廊、中部隧洞走廊、東部谷地走廊和東部盆地走廊。其中,西部沿海走廊是以深圳20號市域快線和穗莞深城際為支撐,結合原有的莞太路、廣深高速、沿江高速形成複合交通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寶安-濱海灣。中部隧洞走廊由於山脈寬度的影響,該地區傳統的道路通道較少,基本形成以南光-龍大高速、深圳13號市域快線(規劃)、深莞增城際(規劃)的複合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光明-松山湖。中部谷地走廊是結合石馬河谷地形,利用現狀廣九鐵路、東深公路,疊加常龍城際(規劃)和深圳22號線形成的複合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龍華-東莞東南板塊。東部盆地走廊由於蓮花山脈兩支形成長度超過10公里的山脈阻隔,軌道通道有限,依託深汕高速、深汕高鐵、深圳軌道交通14號線形成的渡河交通走廊,串聯深圳中心區-龍崗-惠陽。

統籌跨界主次幹道和城市軌道,推動建設時序、道路等級、設計標準等銜接,重點梳理東莞南部九鎮、惠州惠陽與深圳寶安、光明、龍華、龍崗、坪山五區的交通對接,形成合理、便捷高效的邊界綜合交通網路。

(二)強化協作分工的“軸輻式”樞紐格局

構建與分散式區域發展結構匹配的軸輻式鐵路樞紐格局。深莞惠中心區佈局9個軌道主樞紐,發揮主城區人流集散的功能。其中,深圳佈局5個,分別為深圳北站、深圳站、西麗站、深圳機場站以及坪山站;東莞佈局2個,分別為東莞東站、第二高鐵站;惠州佈局2個,惠州站、惠城南站。

在人口與經濟活躍的東莞、惠州和深圳相鄰地區,透過設定虎門站、濱海灣站、塘廈站、光明城站、平湖站、惠州南站6個臨界次級樞紐,與主樞紐形成高效的軸輻式結構分擔主樞紐壓力,支撐東莞濱海灣、深圳會展海洋新城、東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科學城、塘廈、平湖北、大運新城、惠陽以及大亞灣等關鍵分散式節點。其餘地區結合松山湖、常平、龍崗、平湖等軌道交匯地區形成11個次一級鐵路樞紐。

(三)加快重大海空交通設施協同建設

強化深莞惠海空樞紐資源整合,提升面向“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的服務能力。構建以深圳港為國際航運樞紐,東莞港、惠州港共同支撐的都市圈港口群,以深圳西部港區、鹽田港區為龍頭,以深圳平湖、東莞、惠州等內陸港為補充的,以平湖南-鹽田港區專用鐵路為通道的組合港體系。以深圳機場為主樞紐,聯動惠州機場的深圳第二機場功能,協同打造深圳都市圈高品質創新型國際門戶樞紐。近期加快完善深圳機場面向亞太、輻射全球、銜接“一帶一路”國家航線網路,拓展國際全貨機航線,形成適應國際航空樞紐建設要求、與都市圈門戶機場相協調的國際航線、航班時刻和國際航權配置;加快惠州平潭機場改擴建工程,預留機場擴容空間,建設惠州千萬級幹線機場。

四、公服設施領域協調指引

(一)構建都市圈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體系

構建“1 2 N”的深圳都市圈公共中心體系。包括1個都市圈級公服主中心:由深圳主城區構成,協調聯動香港北部都會區提供區域與都市圈級的公共服務功能,是國際交往與區域高等級公共服務集聚地區。2 個都市圈級副中心:由東莞中心區和惠州中心區構成,提供地區性公共服務功能,是東莞、惠州兩市文化、醫療、教育、體育資源最集中的地區。N個重點平臺與區縣公服中心:由原深圳特區外的寶安、光明、龍崗、大運、龍崗等城市重點平臺,東莞濱海灣、松山湖、東南板塊和惠州惠陽、大亞灣、仲愷構成,是區域經濟發展最活躍、人口集聚最為集中地區,也是目前深圳都市圈公共服務體系短板最明顯地區。規劃重點建設培育共建共享的N個公共服務中心,扭轉當前相對錯配的梯度格局。

(二)補齊深莞惠邊界地區公服短板

結合邊界地區發展特點,提出特色公共服務和基礎公共服務兩種共建共享策略。一是在海洋會展城-濱海灣新區和松山湖科學城-光明科學城等地區,深圳、東莞均已各自謀劃市級服務核心,可藉助茅洲河生態廊道、中部隧洞走廊建設、黃江城市更新等契機,共同謀劃特色公共服務設施,強強聯合。二是在鳳崗-平湖、大運和坪山-惠陽地區,尚未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服務中心,可充分借用深圳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透過東莞、惠州提供土地資源與硬體配套、深圳提供技術平臺與人才團隊的模式,探索教育、醫療、體育等基礎公共服務設施跨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邊界地區高標準的公共服務協同示範區。

五、產業領域協調指引

(一)構建多中心現代服務體系

以深莞惠中心區為核心,構建多中心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充分發揮深圳、香港金融服務和專業產業服務優勢,以深圳前海、福田、羅湖、南山為主中心,東莞和惠州主城為副中心,形成金融服務、生產性服務、商業商務等現代服務業體系,持續推動製造業叢集、科技創新平臺和現代服務中心深化合作,透過區域協同、分工明確的產業體系佈局促進價值鏈整體躍升。

(二)沿走廊培育跨市域的產城融合節點

依託四大交通走廊與軸輻式樞紐體系,構建灣區級產業科技創新功能節點,沿深圳-東莞和深圳-惠州邊界,自西向東構建灣區科創頭部企業與現代服務業節點、國家綜合性科學創新中心節點、灣區製造總部技術轉換節點與灣區先進製造產城融合節點。

深圳會展海洋城-東莞濱海灣新區:國家現代服務業與頭部企業節點。發揮臨空向海的區位優勢,統籌佈局新一代資訊科技、智慧終端、海洋經濟、總部經濟、科技服務、高階商務、時尚創意等高階高新產業,形成高階產業與高品質都市空間協同發展的產業組團,加強與前海平臺聯動,共同打造國家現代服務業中心和頭部企業總部基地。

松山湖科學城-光明科學城:國家綜合性科學創新中心節點。松山湖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將圍繞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四大定位,聯動濱海灣新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高地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塘廈-平湖北/坂雪崗-大運新城:灣區製造總部技術轉換節點。依託深圳華為、富士康等製造業總部優勢,開展“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引領資源輻射,加強產業創新協同發展,圍繞新一代電子資訊產業、新材料及高階裝備製造等產業方向,聯動惠州仲愷、河源高新區,建設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坪山-惠陽-大亞灣:灣區先進製造產城融合節點。形成深惠融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等工業4。0產業集聚地區以及世界級的高新技術產業策源地。依託坪山比亞迪、中芯國際等龍頭企業,協同惠陽、大亞灣和深汕特別合作區,主要發展電子、汽車零部件等產業,形成區域協同、分工明確的空間產業鏈佈局。

沿東莞-惠州邊界,重點構建潼湖-常平智慧產業新城節點。把握潼湖生態智慧區和常平城市副中心,以建設智慧製造高地和現代產業新城為目標,加快推動常平香港城、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潼湖科學城、東莞東站樞紐、銀瓶高階裝備產業基地等片區開發建設,構築支撐莞惠產業發展的重要脊樑。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