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十年禁漁”成效明顯 江西發現5處世界瀕危物種刀魚產卵地

由 贛商釋出 發表于 遊戲2022-09-13
簡介“珍惜魚種刀魚資源量的增加及其產卵地的發現其實反映了長江、贛江、鄱陽湖等水域水生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魚類洄游通道的暢通,是長江等水域生態大保護的一個典型案例

刀魚長得什麼樣

皮婉婷、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李巧

“春潮迷霧出刀魚”。一年多來,我省“十年禁漁”計劃實施成果凸顯。世界瀕危物種、多年不見蹤跡的刀魚發現在江西多地產卵,資源明顯恢復。

與此同時,“微笑天使”長江江豚、多年不見的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䲘也在贛江、鄱陽湖等水域出現……

隨著禁漁措施的實行,贛江肉食性魚類增多,魚類的種群結構進一步完善,棲息繁殖狀況也越加良好。

刀魚資源量急劇下降

被禁止捕撈

刀魚為鯡形目鯷科鱭屬魚類,學名“刀鱭”,又稱長頜鱭,是我國長江中下游最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刀魚是春季上市最早的時鮮魚,與鰣魚、河豚並稱為“長江三鮮”,且位列“三鮮”之首,廣為人知。

歷史上,刀魚資源極其豐富,尤其是江浙一帶生產的長江刀魚,更是以其鮮美俘獲不少名人雅士。陸游詩句“鮆魚蓴菜隨宜具,也是花前一醉來”中“鮆魚”說的就是刀魚。以往,在刀魚資源量急劇下降乃至被明文規定禁捕之前,每年的2月至6月被稱為“刀魚季”。

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江湖阻隔、過度捕撈、生態環境退化、長江汙染等多重脅迫因素的影響下,長江刀魚分佈範圍大幅萎縮,捕撈量急劇下降……刀魚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刀魚數量也逐年遞減。

2019年2月1日起,刀魚的專項捕撈許可證停止發放,對刀魚的生產性捕撈被禁止。在此之前,刀魚採取的是專項捕撈制度,即根據資源和生產情況限額髮放《漁業捕撈許可證(專項) 》,獲得該許可的市場主體才可以進行相關的捕撈活動。

江西發現刀魚

及5處產卵地

由於過度捕撈,水域生態環境變化等人為因素,刀魚資源量急劇下降。2017年,

刀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成為世界瀕危物種。

為有效保護長江生態和水生生物,從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正式進入“十年禁漁期”。2020年1月1日起,我省水生生物保護區和長江干流江西段實行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鄱陽湖也全面禁捕。

“可以看出,自2019年2月長江禁捕刀魚開始,尤其是2020年1月長江和鄱陽湖開始全面禁捕後,鄱陽湖刀魚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回升,而是整個種群結構得到明顯地改善。這說明鄱陽湖目前的環境狀況還能適合刀魚的正常生息繁衍,也說明了從長江出海口到鄱陽湖的整個大通道目前還能滿足刀魚的正常洄游。”高小平稱,近些年來禁捕措施有了成效,刀魚資源量呈明顯持續恢復態勢。

鄱陽湖是刀魚的重要產卵場之一。2018年開始,高小平在其科研團隊協助下,就在鄱陽湖主湖區及各重要支流進行科考調查。最終該團隊共識別5處水域為鄱陽湖刀鱭產卵場,分別為姑塘水域、火焰山水域、黃金咀水域、曾米洲水域和蘆潭水域,總面積約11。67平方千米。

2020年,高小平團隊在刀魚入湖高峰期單網次捕獲刀魚樣本最大量為333尾,年平均捕獲量增至每網每次64。5尾,是上一年的8倍。

2021年,高小平團隊發現刀鱭分佈區進一步增大,集中分佈水域增加至8處。同時,刀魚的樣本個體也明顯增大,樣本平均體長由上一年的26。3釐米增加到30。5釐米;平均體重更是由上一年的61。9克增加到80。6克,增長了30。2%。

2022年,資料顯示刀魚平均體長達32。65釐米,平均體重91。67克。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平均體重雖然達不到當時的117。7克,但平均體長已經超過當時的31。45釐米,增加了1。2釐米,說明一系列禁漁措施取到了較大成效。

刀魚繁育條件苛刻

高小平介紹,刀魚屬於溯河洄游型魚類。每年二三月份刀魚就會由海入江,在長江入海口沿長江進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長江干流進行生殖洄游,最遠可溯至距長江口1400千米以上的洞庭湖一帶。實際上,不光是刀魚,包括長江䲘魚、中華鱘、遲魚以及其他鱭魚魚類都需要完成洄游才能正常繁育。

據介紹,刀魚需要1-2年才能發育成熟,每年只產一次卵,生長週期長,成長緩慢。自然情況下,刀魚的繁殖對水溫、水流等生態因子都有較高的要求。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環境惡化、捕撈過度等諸多原因,刀魚的種群受破壞情況嚴重,很多幼魚和待產的母魚,還沒有來得及發育和產卵,就被捕撈上岸,直接破壞了刀魚的正常繁育。此外,人工繁育刀魚技術難度大,很難形成規模化產業。這進一步凸顯了刀魚保護的刻不容緩。

“珍惜魚種刀魚資源量的增加及其產卵地的發現其實反映了長江、贛江、鄱陽湖等水域水生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魚類洄游通道的暢通,是長江等水域生態大保護的一個典型案例。”高小平說。

刀魚棲息地

生態修復見成效

“對刀魚等洄游性魚類資源的保護,禁捕退捕只是其中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對其棲息地進行保護,降低制約因子。”高小平說。

據介紹,為保護刀魚的棲息地,九江市相關部門已經開展了相應的保護行動。包括棲息地內不得從事涉水工程建設,對其洄游通道有影響的活動在其洄游高峰期停止;加強漁政監管;開展刀魚資源及其生存環境的調查監測、資源養護和生態修復等工作。

同時,相關的涉水工程還設立了專項經費用於生態補償。例如,在鄱陽湖採砂專案中,不得在刀鱭產卵場和洄游通道上設定採區;對刀鱭產卵場和洄游通道有影響的採區,不得在刀鱭產卵期和洄游高峰期採砂;設立生態補償專項經費,加強採砂規劃與刀鱭棲息地的生態修復等。

“十年禁漁的措施,有助於緩解長江等水域水生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危機。”高小平說。長江十年禁漁的首倡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也表示,希望十年後還能看到長江的400餘種魚,中華鱘、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新聞連結:珍稀魚類重回江湖

“水中熊貓”江豚暢遊

贛江南昌段

“看,江豚!”近年來,長江江豚在贛江南昌段揚子洲水域頻繁現身,令觀看群眾激動不已。2021年7月,約30頭江豚長時間聚集並“打卡”贛江南昌段,成為贛江魚類資源有效恢復的又一力證。

2013年,長江江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極度瀕危”物種,瀕危等級僅次於“野外滅絕”。8年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調整,長江江豚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它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升級”的過程中,“長江女神”白暨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它由此成為長江中唯一的哺乳動物。

針對江豚聚集出現的行為,九江市農業農村局漁政科相關負責人分析說:“實施禁捕退捕後,環境變好了,江豚受到的驚擾少了,所以逐水嬉戲的場景就多了。”

極度瀕危物種“䲘”

重現鄱陽湖

2021年,一尾身長23釐米、重47。4克的瀕危物種䲘在鄱陽湖都昌松門山水域現身。資料顯示,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䲘和其他洄游魚類的捕撈量能夠達到每年26多萬噸,但在80年代,這樣的捕撈量很快降至20萬噸左右。

業內人士介紹,䲘屬於河湖洄游魚類,在鄱陽湖分佈較多。但因工程、水質、過度捕撈等原因,種群大幅度下降,鄱陽湖已有將近10年沒出現䲘。因䲘資源量嚴重衰退,種群近乎瀕危,難以獲得樣本,在2016年修訂的《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中,䲘的保護等級已上升為極度瀕危。

據介紹,䲘曾廣泛分佈於長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它身體圓滾細長,頭部比較尖,最大個體可達10千克以上。因肉質鮮美,曾經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

捕撈是出於研究目的

已獲得《漁業捕撈許可證(專項) 》

特此說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