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遊戲

“秦弓楚弩”,從楚、秦兩國射技水平來看中原爭霸之局面

由 呆小啾 發表于 遊戲2022-07-16
簡介而當前我們所挖掘出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墓中很少看見有弓的實物出土,這並不能說明秦國鍛造弓的水平不高,只能說秦人極重實用性這一點限制了墓中隨葬包括弓之類的兵器的出現

大秦攻城用什麼弓

東周時期,楚國與秦國這兩個大國一直活躍在中國歷史舞臺之上,尤其是戰國時期,一度形成了

“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

的兩虎相爭之勢,而其中軍隊的建制及戰鬥力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在當時的戰爭方式中,遠射程兵器是當時作戰工具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因此,身處中原爭霸中的楚秦兩國,在提高射技和改進弓弩方面,競趨爭先。所以,小呆君試圖

以兩國射技水平與弓弩鍛造

這個角度來切入,與大家探討一下秦楚兩國的中原稱霸之爭。

“秦弓楚弩”,從楚、秦兩國射技水平來看中原爭霸之局面

射技水平高超的楚人

楚國從一個蕞爾小邦發展到地半天下的南方大國,缺少不了先輩們的苦心經營。立國之初,楚人居住於荊山與雎山之間,山深林密;而楚人先輩們依舊艱苦跋涉,把勢力擴大到古云夢澤,那裡遍佈飛禽走獸,所謂

“荊有云夢,犀兕麋鹿滿之”

。正因為如此特殊的地理環境,楚人多習射獵之術,在此環境中逐漸形成了善射的傳統。

而歷史上有著

“射石沒羽有四人”

的典故,其中有兩位就是楚人,即

熊渠和養由基

熊渠

作為楚國早期一個頗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曾一度開拓了“江上楚蠻之地”。西漢劉向在《新序》中記載: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射之,滅矢飲羽。下視之,知石也。”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熊渠射技之高超,極富膽識與勇氣。而《史記·龜策列傳》中記載:“羿名善射,不如熊渠、蠭門。”雄渠就是熊渠,可見他的射技還遠高於射日的后羿之上。

“秦弓楚弩”,從楚、秦兩國射技水平來看中原爭霸之局面

射石飲羽

至於

養由基

,其射技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除了能百步穿楊之外,還可以做到射蜻蜓而只

“拂左翼”

。在晉楚鄢陵之戰中,楚共王被敵方射傷了一隻眼睛,大為惱火,於是給了養由基兩支箭命他為己報一箭之仇,而養由基僅僅用了一箭就射中了呂錡的脖子使之斃命。種種記載都說明了養由基的射技在楚國善射者中是出類拔萃的。

楚人善射,而越人不善射,所以范蠡就將楚國善射者陳音推薦給了越王。陳音向越王大談射箭之道,曰:“夫射之道,身若戴板,頭若激卵。左足蹉,右足橫……此正射持弩之道也。”越王聽後非常讚賞,要陳音

“儘子之道,悉以教吾國人”

。而頃襄王時期的一個獵手,用射獵之術來形容和比喻天下大勢,謂:“秦為大鳥,負海內而處”,認為秦國有吞併天下之心,來激勵楚王行動。

這裡側面上表明楚人對射藝頗有研究,射技水平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極高的水平,所以楚人高超的射技水平為楚國一度稱霸中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戰鬥力量。

“秦弓楚弩”,從楚、秦兩國射技水平來看中原爭霸之局面

善騎射之術的秦人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其地

“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

正因為靠近遊牧善射的犬戎之國,為了生存,秦人不得不學習他族之術,尤其是

射獵之術

。只是春秋時期秦國地處偏遠的西陲之地,軍事力量不夠強大,不敢大肆向關東發展,射技不為外人所知,又因為中原國家對它存有偏見

“夷翟遇之”

,所以秦國的射技之術不如楚人那麼聞名。

我們在屈原《楚辭》的

“帶長劍兮挾秦弓”

一句中,可以得知至少在戰國時期秦弓已經是極負盛名。而當前我們所挖掘出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墓中很少看見有弓的實物出土,這並不能說明秦國鍛造弓的水平不高,只能說秦人極重實用性這一點限制了墓中隨葬包括弓之類的兵器的出現。而秦傭坑的發掘,其中出土了一件秦弓,經過復原後我們可以看到,秦弓為木質複合弓,彈性和硬度都很好,與楚弓相對比,秦弓更富實用性。弓的質量能反映出士兵的射技水平,秦弓鍛造水平的高超,而秦人的射技技術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秦弓楚弩”,從楚、秦兩國射技水平來看中原爭霸之局面

秦弓

秦國同時還是一個善養馬的民族,這與秦人的生存環境有關。秦地水草肥美,氣候適於養馬,所以秦國的養馬業非常發達。西周時,秦人的祖先非子定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與汧渭之間,馬大蕃息。”而穆公時期還出現了善相馬的伯樂,秦人養馬相馬水平的高超,

為秦人用馬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為秦國騎兵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秦弓楚弩”,從楚、秦兩國射技水平來看中原爭霸之局面

伯樂相馬

而秦與戎族雜居,而秦人也在與善於騎術的北方戎人長期的相互交戰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騎術,促進了秦國騎兵的發展。世人傳統看法認為,古代中原的騎兵是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開始的。其實不然,在《韓非子·十過》中記載:秦穆公曾在公元前636年,以

“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於晉”

。我們可以從中得知,秦國將“疇騎”與戰車和步兵並列,說明騎兵已經成為了秦國獨立的兵種,這遠早於東方各國。因為騎兵需要在馬上射箭,所以秦人的騎射之術也一定隨之大有發展。不僅如此,我們從白起對趙的長平之戰中可以發現,秦國的騎兵靈活機動,同時實行迂迴包抄戰術,

“出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萬五千騎絕趙壁間”

,把趙軍一分為二。

因此,由於秦國戰馬的優良、秦兵騎射的高超與騎兵佈陣的靈活三者合一,讓騎兵在戰國後期的中原爭霸中的成為秦國強勁的底牌之一。

“秦弓楚弩”,從楚、秦兩國射技水平來看中原爭霸之局面

兩國勁弩鍛造水平的比較

射箭技術的提高必然離不開遠射武器的改進,而在鍛造弓弩這一方面,楚人則走在了前列;在弩兵使用方面,秦人遠高超於楚人。

“琴氏以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當是之時,諸侯相伐,攻戰不止,兵刃交錯, 弓矢之威不能制服,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後諸侯可服。”——《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根據這段史料以及專家們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得知弩最先出現於楚國。而楚弩經過戰爭的不斷使用,鍛造技藝和水平也不斷的提高。從楚墓中出土的弩中,我們可以發現,楚國的弩機有銅廓、錯銀紋和彩繪的,向著精緻、美觀的方面發展。雖然弩所發射的箭射程並不是很遠,但是機體結構簡省、科學、合理,反映出楚人的巧思和在遠射兵器製作上的先進水平。

可見,楚人對弩的使用研究在不斷的深入,楚弩的鍛造水平極為高超,後來甚至還出現了銅廓的弩機。

“秦弓楚弩”,從楚、秦兩國射技水平來看中原爭霸之局面

楚弩機

秦國使用弩的記載,我們可以從《睡虎地秦墓竹簡》的記載中得知,在戰國末期秦國已經出現了一種

“發弩嗇夫”

的專門管理射弩兵種的官員,可見秦人對弩的重視與運用。而在秦俑坑中,弩機和弓箭大多出土在東邊的長廊和南北兩邊的過洞內,說明東邊的先鋒部隊和軍陣兩側的側翼部隊所持的兵器以遠射武器為主,秦國將弩兵作為前陣和側翼,可攻可受,充分發揮弩兵的長處,所謂

“弓弩為表”

也。不僅如此,根據雲夢秦簡的記載,秦人還為弩兵設定了配合車騎執行特殊的作戰任務,比如突襲、埋伏、守城等等,根據不同的情況,

“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

可見,

秦人對弩和弩兵的運用已經達到了一種爐火純青的水平。

“秦弓楚弩”,從楚、秦兩國射技水平來看中原爭霸之局面

秦俑坑出土的完整弓弩

結語

楚人在遠射兵器的製造和射箭技術方面,前期都處於領先的地位,然後到了戰國中後期發展的勢頭減退。而秦人則生機勃勃,革新意識強烈,接受新式武器速度快,不斷趕超楚國。如張正明先生所講:

“楚人喜靈巧,晚期不免流於浮華、柔弱;秦人喜樸實,晚期仍不厭苦幹苦鬥。”

正因為楚人喜好修飾流於奢華的特點,導致楚國在長期的中原稱霸中不斷落後,在戰鬥力上就已經大不如前。而秦人一貫樸實,一直保持著高昂的鬥志,最終才能夠滅六國,一統天下。

“秦弓楚弩”,從楚、秦兩國射技水平來看中原爭霸之局面

參考書籍:《史記》《吳越春秋》《秦始皇兵馬俑研究》《戰國策》《戰國史》《楚文化志》等

【本文原創首發,請勿轉載!!!因小呆君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