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蘇州創新科普管理、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姑蘇經驗

由 雙創一線 發表于 飲食2022-03-16
簡介(二)以機制創新推動科普場館管理由“軟”變“硬”針對部分場館制度缺失、設施老化、展品陳舊、展陳單調等突出問題,姑蘇區科協將科普場館建設管理作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點工作來抓,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直面難點和短板,加快研究《姑蘇區科普場館(基地

姑蘇為什麼改名蘇州

文/陳來生 傅瑜

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作為科普首要載體的科普場館,對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地區軟實力有著突出的作用。為了進一步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蘇州市科協正在全面推進全市科普場館的普查,總結經驗,查詢差距,讓科普更精準地服務於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姑蘇區是蘇州城市之核,有著獨特而優秀的科普資源可供開發,對其科普事業的創新管理進行調研分析,對全市的科普發展有著一定的借鑑和參考意義。因此蘇州專家諮詢團專家與姑蘇區科協一起,對姑蘇科普發展進行了全面調查和深入研究,對標推動姑蘇科普工作載體化、科普資源共享化、科普場館規範化,找準查實科普場館執行管理中的短板弱項,創新探索科普場館的規範設立、創新發展和最佳化提升。姑蘇區創新推動科普場館加速“四變”的實踐經驗,對促進蘇州科普場館的規範發展、創新發展和最佳化提升,也有著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蘇州創新科普管理、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姑蘇經驗

蘇州市姑蘇區科協主席張傑和紅螞蟻科協主席李榮為紅螞蟻裝飾股份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揭牌。

一、科普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

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區的城市建設、園林古建、工藝美術、健康生活等,無不有著獨特而優秀的科普資源可供開發。姑蘇區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層”,利用姑蘇區豐富多彩的科普資源,策劃、打造各種科普場館,讓青少年崇尚科學、熱愛科技,讓中老年人關心科學、關愛健康,讓全社會都來關注科學、參與科創,進一步厚植科學普及和創新發展的優良土壤,為推動姑蘇區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姑蘇區共有各類科普場館49個,按主題歸為科技、健康、紅色教育、應急教育、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六類,涉及天文、地理、航模、愛眼、體能、3D、愛牙、急救、防災、養老、中醫藥、健康生活、科學創新、家庭綠化等。其中企業及相關管理機構興辦9個,佔總數的18。4%;區屬小學及少年宮14個,佔28。6%;街道、社群開設26個,佔53%。基本形成以各類小型專題科普場館為支撐,各級科普教育和示範基地為基礎的現代化科普設施體系,遍及各個街道的眾多社群和企事業單位。對標上海及周邊先進地區,和其他地方的科普場館一樣,多數場館在內部管理、設施更新、開放接待、活動開展、合作交流、品牌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著不足和差距:一是大部分場館的場地有限,停車不方便;即使是學校,場地相對大一些,但仍存在學生多、場室小,單位時間內場地有限難以容納的情況。二是大部分場館的內容有待豐富,裝置有待更新提升。很多展室內容單調,缺乏觀賞性和吸引力。三是工作人員太少,場館內無專業講解人員。除了少數企業科普場館和學校科普場館,基本上都沒有專職管理和講解人員。四是科普開放合作度不夠、優質科普資源供給不足。區域內企事業單位的優質科普資源還不能完全向社會開放,尤其是中小學校由於安保和教學秩序需要,只能在週末對公眾開放,平時無法對外開放。五是管理尚不規範,表現為缺乏明顯的指示標識和引導;在接待記錄、媒體宣傳等方面缺乏比較完整的統計資料。尤其是經費比較缺乏,這也是很多問題的癥結所在。

蘇州創新科普管理、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姑蘇經驗

姑蘇區科協副主席沙菲探訪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蘇州籍顧誦芬院士。

二、科普資源開發利用對策研究

科學素質是“人的現代化的基本尺度”,科普教育是提升人的科學素質的基本途徑。以科普場館建設為主的科普發展,要宏觀引導、規範執行、績效導向,貫穿人文性、科普性原則,透過現代民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讓人們瞭解並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一)以頂層謀劃推動科普場館建設由“散”變“聚”

頂層設計,凝心聚力,建立健全科普場館的評估准入、組織實施、機制保障、督導完善等體系,推進區域科普場館更加公平普惠、更能科普育人。

一是聚合場館建設資源。強化和最佳化受到省市科協肯定的姑蘇區科協“三長制”工作經驗,推動更多社群、學會、企事業單位發揮所長,積極投入科普場館建設中來。要結合中國科協“百城千校萬村行動”示範建設,依託和推動各板塊、各單位積極提出科普需求、建立科普場館,並形成錯位發展、百花齊放的局面,合力推進姑蘇科普場館建起來、用起來、活起來。

二是整合場館主題資源。進一步加強科普資源整合,加強優質科普資源開發,探索科技資源科普化。挖掘值得關注的主題,推進學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的優質科普資源開發開放,深挖企業科普潛力,研定企業科普資源開發開放執行鼓勵辦法,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建設專業科普場館,推動企業科技資源科普化並向社會開放,支援館校、館企、館研、館間的協同發展,形成科普品牌疊加效應。

三是延展場館科普效用。圍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整合區域科普資料資源,依託各方力量,形成統一協調、高效執行、精準推送、全面覆蓋的“科普場館”傳播體系,推進科普資訊化工程“最後一公里”建設,在依託市級雲端科普資源共享平臺的同時,進一步完善科普網站、社群電子屏、戶外大屏、微信公眾號“四位一體”服務系統,透過科普推送精準化、科普傳播數字化和科普教育泛在化,精心編排“姑蘇區科普場館經典遊”線路,進一步延展場館的科普效用。

(二)以機制創新推動科普場館管理由“軟”變“硬”

針對部分場館制度缺失、設施老化、展品陳舊、展陳單調等突出問題,姑蘇區科協將科普場館建設管理作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點工作來抓,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直面難點和短板,加快研究《姑蘇區科普場館(基地)評估標準》,制訂星級評定規範化流程,量化場館執行績效綜合評價指標,採取“政策引導、示範引領、科學考核、動態調整”的培育與管理機制,將場館管理由“軟約束”變為“硬槓槓”。同時,強化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探索建立常態化暗訪考評機制,軟硬兼施,規範全區科普教育基地執行管理。

一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機制,促進規範管理。建立健全科普場館日常績效評價機制,重點關注專案的社會效益,從組織管理、場館現狀、活動內容、工作形式、工作成效等各方面進行績效考評。要求各街道、社群、企業等相關舉辦方應高度重視科普場館工作,納入發展規劃,明確分管領導,切實解決問題,保障正常運營;強化場館指示標識,規範檔案資料管理。

二是最佳化科普資金使用,讓有限的科普資金髮揮最大的效用。透過對現有科普場館的分級評定,擇優扶持、分批推進、重點引導,逐年擴大和提升科普場館建設,讓科普引導資金在場館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探索建立姑蘇區科普場館准入、淘汰和獎勵機制,制定《姑蘇區科普場館管理辦法(試行)》,強化和最佳化對現有和今後新增科普場館的科學管理,根據場館面積、展設情況、開放時間、參觀人數、社會影響、發展前景等,對新建場館給予建設資金扶持,對重點場館給予運營補貼支援。透過獎懲機制對場館建設和管理加以督導和推進。

(三)以專案扶持助力場館升級由“弱”變“強”

全區現有室內科普場館47個,以中小型為主,其中50平方米以下微型場館6個,51—249小型場館26個,小微型佔總數的68。1%;250—499平方米中型場館12個,佔25。5%;500平方米以上較大型場館僅紅螞蟻家居文化、蘇州絲綢織造技藝、訊眾智慧通訊科普館3個,佔6。4%;存在專業水準不高、體驗感欠佳、舒適度不高的不足,亟待透過專案扶持由“弱”變“強”。

一是最佳化展示展覽條件,提升展品展項利用率、更新率和完好率,提升舒適度和體驗感。堅持分類指導,關停轉向與提檔升級並舉,優選一批具有示範、帶動和輻射基礎優勢的科普場館,精準滴灌,加大建設、運營補貼經費支援,重點支援場館資訊化建設和傳播渠道拓展,鼓勵利用虛擬現實、視聽等新技術手段打造前沿技術示範應用科普場景,定期更新充實科普展示內容,經常性開展科學性、趣味性、體驗性科普教育活動,提升互動體驗性,強化科普教育功能。同時,將條件落後、內容陳舊的部分科普場館進行關停或是移建、轉型,騰籠換鳥。

二是最佳化科普場館管理,扶持“高大強”,培育“小特精”。相對來說,科普場館面積越大,內部舒適度越高,體驗感越好。不過也有雖然面積不大卻很有特色體驗感也較好的。從場館面積看,大中型場館多為企業和學校所開設,由於學校不方便參觀,所以在目前社群科普場館普遍不大、財力普遍不強情況下,更要充分調動和發揮企業的積極性,積極開發其科普資源,大力扶持大中型科普場館建設,不斷滿足公眾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科技文化需求;同時關注培育小型科普精品場館,鼓勵各企事業單位多出各類優質科普產品,豐富科普場館的內容建設,

(四)以精準施策倒逼執行效果由“虛”變“實”

一是針對部分科普場館重掛牌輕管理、相關投入不足、管理人員偏少、業務能力偏弱、接待參觀人數偏少等問題,精準施策。充分發揮科協系統人才優勢,持續開展相關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場館活動策劃、組織執行、對外合作交流能力;精準指導各場館健全科普業務流程管理、科普經費專賬等制度,拓寬科普經費來源渠道,增強有效投入,持續提升科普工作的專業能力和服務水準。提升平臺活躍度,探索實施重點場館人流量統計分析資訊化專案,實現場館服務能力、服務業績和社會效益綜合評價由“毛估估”轉向資料“實打實”,將場館執行績效與運營獎補直接掛鉤,倒逼場館挖掘潛力,打造最美課堂、最佳視窗、最佳平臺,為姑蘇“軟實力”提供“硬支撐”。

二是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工作,壯大科普志願者隊伍,組織科普專家、科普講師團、大學生科普志願者廣泛參與科普場館的宣傳和活動,強化對街道、社群科協幹部、社群科普員、青少年科技輔導員等科普培訓,建立一支專兼職搭配的高素質科普工作隊伍,解決科普場館人手不夠的問題。

(作者陳來生系石湖智庫專家、蘇州專家諮詢團成員;傅瑜系姑蘇區科協秘書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