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由 最績溪 發表于 飲食2022-01-01
簡介等第二天上學的時候帶上一隻火桶,步行一公里去隔壁村裡的老祠堂裡上課,臨近中午的時候再從書包裡拿出撻餜來放火桶上烘烤,等到麵皮微黃泛脆,這時候的撻餜吃起來最香~小吃 水餡包績溪水餡包是徽州菜餚裡的一朵奇葩

績溪撻餜網上有賣嗎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到績溪,不只要遊覽大好風光和體驗千年徽文化,這裡還是吃貨的天堂,績溪是中國八大菜系—徽菜的核心發源地,先後被評為“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廚師之鄉稱號”。

下邊這些績溪特色小吃美食你可能吃過,但是它們的源起故事知道嗎?一起來看……

小吃/ 撻餜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撻餜在績溪已有一千多年曆史。隋朝末年,出生於績溪登源汪村(也說是出生於閭坑)的汪華激奮於當時煬帝的暴政,領兵起義,轉戰六州,至績溪時,深受城鄉百姓的熱情擁戴。當時,義軍缺糧少餉,百姓紛紛製作以麵皮包裹鹹菜後烙制的麵餅——撻餜作乾糧犒勞起義將士。撻餜不僅便於行軍攜帶,且短期內可以冷食,深受將士歡迎,為義軍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經千餘年的流傳,撻餜成了績溪百姓的主食之一,並有不同名稱,村民上山下田勞作帶的叫冷飯撻餜,徽商出門作乾糧的叫盤纏撻餜。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一個冬天,一隻火桶,一個撻餜的記憶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不用明火,用火桶裡的溫火慢煨烤出來的撻餜最好吃

還記得小時候每到冬天,媽媽經常會在前一晚上做上幾十個撻餜給我們當早點小吃,有香椿餡的,有雪菜肉絲餡……等第二天上學的時候帶上一隻火桶,步行一公里去隔壁村裡的老祠堂裡上課,臨近中午的時候再從書包裡拿出撻餜來放火桶上烘烤,等到麵皮微黃泛脆,這時候的撻餜吃起來最香~

小吃/ 水餡包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績溪水餡包是徽州菜餚裡的一朵奇葩。它以奇特的來歷、好看的式樣、特別的味道在徽州小吃中享有盛名,是績溪逢年過節、招待貴客的吉慶餐。在績溪吃水餡包,每個季節各不相同:春天吃香菇豆腐豬肉包,夏季吃各種時鮮菜包,深秋,瓜果飄香時節時吃冬瓜包、南瓜包,入冬吃牛肉蘿蔔包,暖胃養生。

關於績溪水餡包的來歷,傳說是一位徽州留守婦發明的。徽州男人自古有外出做生意的傳統,徽商在創造了商業奇蹟的同時也造就了無數的徽州留守婦。

一天,有位留守婦在切肉時,由於思夫而心不在焉地把肉剁成肉醬,無法下鍋燒炒。她靈機一動,索性在肉醬里加上了香菇、蒜泥等佐料。然後把麵粉打成圓形薄皮,包上餡心,對摺成半圓形,兩片連線於圓形的三分之一處粘合,在合攏處按一年十二個月打了十二個均勻好看的皺褶。成形的包子像半個月亮,皺褶像百頁褶裙,小巧玲瓏,擺在蒸籠上一圈圈地甚為好看。出籠後,香味撲鼻,咬一口,香湯四溢,回味無窮。喜得她捨不得再吃,全部晾乾後,託人寄給她的夫君。夫君開啟包裹一看,頓時明白了聰明妻子的心思:半月形的包子表示妻子渴望團圓,十二個皺褶表示她日日月月的思念,餡心裡香菇的“香”是取諧音“想”之意。

小吃/ 毛豆腐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傳說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攻下歙州後,又揮師北上,來到績溪,屯兵於城南快活林(今績溪火車站)。這一帶百姓常以水豆腐犒勞將士。因水豆腐送多了吃不了,天熱時豆腐長出了白色、褐色的絨毛,為防止浪費,朱元璋命廚子先油炸再用多種佐料燜燒,便產生了別具風味的毛豆腐。後經歷代作坊多次改進製作工藝,形成現今的特色徽菜。

小吃/“大呆臭”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臭豆腐在績溪俗稱“大呆臭”,為王致和於清康熙年間創制,傳說康熙皇帝品嚐後讚不絕口,特地御筆親書“青方”二字賜王致和,從此名聲大振。與浙江紹興的臭千張、安徽淮南的臭香乾呈鼎足三分之勢,享譽海內外。徽州大呆臭,表面為灰、蘭、黑綜合色,內裡潔白如玉,聞著臭、吃則異香,獨具一番風味,而由於大呆臭的製作工藝很複雜,所以這道風味小吃,恐怕只有來徽州和績溪的遊客才能吃到了。雖然,大呆臭在績溪縣內很多小吃攤點上均可吃到,但是這是必須推薦的!

小吃/ “燜粉”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績溪炒米粉,它的另一個名字就是叫“燜粉”,它的的原料以糯、秈兩種稻米按一定比例,加茴香等用柴火炒至適當火候,再以石磨手工磨成細小顆粒。燒製時先將水燒開,放入事先備好的茶幹丁、肉丁、熟豬油、鹽、味精等調料,再將米粉置鍋內,要順向邊撒邊攪,然後用溫火燉燜至軟硬適度,燒熟時可香啦。

小吃/ 績溪“麻餈”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麻餈,是績溪流傳千年的特色小吃,是一種由糯米、芝麻加工製作而成、粘性十足的甜食。因其香糯粘滑,且甜而不膩、糯而不黏的特性而頗受歡迎。在績溪應屬荊州為最,在農家打麻餈是很有講究的,糯米用清水洗淨,一般浸上一天半天,等糯米吸足水分而變得更加飽滿後,撈出放進木榛裡用大火蒸熟。蒸熟的糯米飯要端起迅速倒進石舂(當地幾乎家家都有的一種圓口石頭容器),再用頭上套著鐵頭的木杵趁著糯米熱度未涼時反覆捶搗。這就是荊州當地俗稱的“打麻餈”了。

小吃/ “裹粽”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二月二這天,績溪縣家家都有包粽子的習俗,績溪人稱之為“裹粽”。但為什麼會是二月二這天包粽子呢?這可能,這和當地的習俗有關。俗傳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老爺生日。當天,大家攜帶包好的粽子和其它供品往土地廟祭神,來接土地老爺。但後來,績溪二月二敬神習俗漸漸消失,傳統的習俗已經被很多東西替代了。但在這兒的裹粽之風依舊。粽子不放醬油,用糯米,紅棗、紅豆、火腿等主料,包在兩片箬葉中,兩道捆索成四角,鼓鼓的像一個圓形的枕頭。

小吃/ “點心”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在績溪,餃子卻叫點心,包餃子叫作打點心。所謂點心,就是指點點愛意,盡在心裡的意思。這與績溪當地廣泛流傳“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歌謠有關。在徽州績溪,古代年輕男子十三四歲的就外出經商“打工”,賢惠、內向的母親們就是用這種方式對自己的孩子抒發情感,她們把調好的餡放進

方形麵皮

內,麵皮互相對摺,然後兩頭往中心合攏粘合,形同孩子們遠行時背的包袱讓在外的孩子別忘了自己此行的抱負,遠方的家鄉,還有家人的期盼與等待。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小吃/ “螺絲塊”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螺螄塊,其實是叫揉撕塊,因為績溪獨特的方言,揉撕與螺螄績溪話同一個音,所以被叫成螺螄塊。其實它是寬麵皮的一種,它是用水將面和成麵糰後,在用擀麵杖將面擀成薄如紙狀,疊成若干層,用刀切成約五釐米左右寬的帶面。所以,績溪的大才子胡適先生還給它取了個更好聽的名字,叫蝴蝶面,看著很美味哦。

大菜/ 一品鍋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績溪一品鍋民間傳說緣起於清乾隆間,乾隆帝上微服行旅,來到績溪上莊拜謁天子墳,因天色漸晚,便借食宿於一山村民婦家,民婦將鴨蛋餃、油豆腐包、紅燒肉、幹豆角等四樣冷菜碼在鍋中熱熟後供上餐桌,皇上津津有味地吃著這民間菜餚。嘗過以後問民婦這鍋菜叫什麼?民婦答道,我們鄉下就叫一鍋熟。皇上說此名不雅,於是賜名一品鍋。著名學者胡適曾以家鄉的一品鍋款待他的同學、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更使該菜聲名遠播,故又稱胡適一品鍋。

大菜/ 醃燉鮮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紅頂商人”胡雪巖出生於績溪湖裡村,一生嗜好筍菜。少時,他從績溪湖裡去杭州學生意時,每年春天,母親給他所帶的竹筒盛裝的“路菜”便是鹹肉燒苗筍。雪巖發跡後,有次請左宗棠吃飯,向左帥談起當年母親每每為他做“路菜”的情景,至今難以忘懷。但這次宴請,雪巖命廚子改良了這道“路菜”,用鹹豬蹄和新鮮豬蹄與春筍同燉款待。其香其味更是不同尋常,左大帥當即賜名醃燉鮮。此菜傳到上海徽館後,當地人又稱醃篤鮮。

大菜/ 績溪“三石”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績溪石耳

績溪“三石”是生長於績溪大鄣山裡三種野味的統稱,分別指的是石斑魚、石耳、石鴨(石蛙)。相傳軒轅黃帝與丞相容成子曾至績溪鄣山,見千峰競秀,萬壑飛泉,實為煉丹修道之地。於是擇址定身。為日常生計,須採集山野食材果腹。某日攀巖狩獵時,不慎滑落山谷,無意中發現石壁上長有黑茸茸之物,思忖這石塔皮因吸納著自然的日月精華而長,一定大補,便採回洗淨燉食,其味爽軟交合,口感頗佳。黃帝大悅,稱此石塔皮乃仙人之耳也,石耳便由此而來。後來又在清澈的山谷水石罅中捕來全身斑紋的小魚(石斑魚),以及形如蟾蜍、聲如鴨鳴,與蛇為伍的蛙,捕來燉而食之,果然鮮嫩無比,於是命其為石斑魚、石鴨(因為這種蛙聲音如鴨,又藏在石頭縫裡,所以被當地人叫成“石鴨”),與石耳並稱為鄣山“三石”,後以“三石”做菜,成為徽菜中的經典。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清水石斑魚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石鴨(石蛙)

大菜/ 臭鱖(guì)魚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清同治間,伏嶺徽商邵萬生,在杭州開辦聚和春酒樓。有次,其老母食了家鄉小河魚而骨刺傷喉,讓這位大孝子心頭糾結不已。某年秋,他從杭州自新安江乘船返里,特意從歙縣深渡碼頭買了多肉少刺的鱖魚帶回孝敬老母,不料重陽節氣溫復熱,儘管途中用了食鹽處理。但待他走四五十里路趕到家時,鱖魚還是發出異味。他生怕老母吃壞肚子欲將魚捨棄,但節儉慣了老母堅持不允。奇怪的是,這魚經邵萬生以重料烹製後,食時不僅不臭,卻散發出陣陣醇香,其味也十分鮮美。此後,臭鱖魚便從杭城傳遍上海的百餘家徽館。

大菜/ 紅燒划水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紅燒划水是清末上海徽廚創制的名菜。以青魚的尾巴為主料,用徽式方法烹製。魚肉鮮嫩可口,其味極佳。1956年武漢徽州大中華酒樓績溪籍徽廚程民開、邵在維等師傅為國家領導人燒過此菜,受到好評。

宴席/ “十碗八”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十碗八”宴席在績溪嶺南一代流行有近千年歷史。這18道菜是從賽瓊碗的幾百道供品中逐年篩選出來的。直到明代才基本定型。這些菜的搭配十分精到。就品種言,有葷有素;就味道講,有鹹有甜;就品質說,有菜餚有主食;就形態分,有實菜有湯羹;就營養析,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齊備;就烹技論,有燉炒燒煨蒸滷燜。故烹飪家稱這是中國民宴的黃金組合。

糕點/ 紅紙包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紅紙包(又稱“頂市酥”、麻酥糖),是徽州特色名糕點,始產於南宋,聞名於明清。俗稱“紅紙包”或“紅包糖”,是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和糖加料製成,用一張小紅紙包成長約3釐米、寬約2釐米的長方體,小紅紙上印有店家的招牌,其味香甜,質感鬆軟的麻酥糖中的精品稱為“頂市酥”。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徽州人過年時家家戶戶不可少的禮品。“記得兒時快過年前,鄉下的小作坊就開始忙碌起來,飄出的芝麻香、米粉香、糖香,像長長的手能把孩子們的魂都勾過去。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小時候,媽媽帶我去大媽家拜年。正月裡客人多,大媽忙裡忙外,拿了個小紅包給我作壓歲錢,卻忘了給我吃紅紙包。媽媽都催我走了,她還是沒想起來。我終於忍不住了,對大媽喊‘我不要這個紅紙包,我要那個紅紙包!’大媽愣了一下,頓時明白過來,樂得哈哈大笑,忙從桌上的果盤裡抓了好幾塊紅紙包往我懷裡塞,我這才紅著臉心滿意足地離開。

要知道,裝錢的紅紙包是要交給媽媽的,而那裝糖的紅紙包才是歸我的。”沈燕說,把紅紙包託在掌心,小心翼翼地開啟那層紅紙,裡面的香甜就溢了出來,用一隻手一點點地捏著糖送進嘴裡,滿口留香。吃到最後,紅紙上還有好些粉末,於是把紅紙對摺,仰起頭,有角的一頭對著嘴,直到酥糖全部入口,這才心滿意足。每年過年時,徽州家家戶戶都會把紅紙包擺在喜盒正中間,過年的喜慶味道就這樣溢了出來。

在績溪,‘紅紙包’曾經是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把裝在果盒裡招待客人,走親訪友拜年也是必備的禮品,‘拜年不帶麻酥糖,請君不要進廳堂’”除了春節慣例之外,根據績溪民俗,夫妻新婚第二天的“接回親”也必須帶上“紅紙包”。

績溪美食大全,你有多久沒吃了?

如果您是一位新到績溪的遊客,有機會一定要嘗一嘗績溪的特色小吃和美食;如果您是一名遠在他鄉的績溪遊子,一定記得回鄉時再品嚐一回正宗故鄉味兒,那是我們的根,不是嗎?

最績溪

】檢視更多好文)

績溪還有哪些特色小吃或美食?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