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明天“破五”吃餃子!老北京正月節日多,看看你還記得哪些?

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飲食2023-02-04
簡介比如,初五的“破五節”、初七的“人勝節”、初八的“順星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正月十九的“燕九節”、正月二十的“天穿節”以及正月二十五的“填倉節”等

餃子應該怎麼下

明天“破五”吃餃子!老北京正月節日多,看看你還記得哪些?

舊時人們在春節期間逛白雲觀

正月,即農曆一月。自古以來,民間將正月初一這一天叫“年”。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按照西曆紀元(即公元,俗稱“陽曆”),將一月一日稱為“元旦”,並把舊曆的“年”稱為“春節”。不過,當時在民間,老百姓習慣將“元旦”稱為“陽曆年”,把“春節”仍稱為“過年”、“過大年”。後來,“春節”一詞逐漸成為民間的習慣用語。

舊時的北京,正月裡除了過“年”,還有好多節日。比如,

初五的“破五節”、初七的“人勝節”、初八的“順星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正月十九的“燕九節”、正月二十的“天穿節”以及正月二十五的“填倉節”等。

正月初一過大年的講究特多,也有很多文章詳細講述過,在此不再贅述。先說說正月初五的“破五節”。“破”即“破除”、“解除”之意。舊時,過大年有很多禁忌,比如商家關門歇業等,在初五這一天,很多禁忌就要解除了,新一年的生活、工作以及各種買賣等又開始了(也有從初六開始的)。因而,老百姓也把這一天當節日過。有的地方就直呼“破五節”。

這一天的習俗主要就是吃餃子,曰“破五餃子”,意在“捏住小人的嘴”,不讓小人胡說八道、造謠生事,其寓意是新的一年萬事順遂。

初七是“人勝節”,又稱“人生節”、“人慶節”。

傳說,這一天是女媧捏土成人的日子,即人類的生日。在這一天,要祭喜神。因為喜神能給人以快樂吉祥。然而,喜神沒有具體的形象,也就沒有類似灶王爺、財神爺一類的木刻畫像可供奉。在舊時,人們便用紙寫上“抬頭見喜”四個字貼在屋內高處,以期望喜神降臨,保佑全家人一年都精神十足、快樂吉祥。古時,人們還以這一天的天氣,占卜年終時收成好壞。若是陰天,人們認為這一年就會有災。古人還有在正月初七這一天外出登高的習俗。

初八是“順星節”,

在民間,傳說這一天是眾星降臨人間之日,因此人們要祭拜各位神仙。西便門外的白雲觀內,有一座順星殿(即元辰殿),殿內供奉著眾多星宿。過去,這一天遊人極多,紛紛在此殿向自己本命星宿敬獻香燭、油錢,祈求消災致福。晚上,白雲觀裡有祭星大典。祭星時,大殿香案上排列一百零八盞油燈,兩邊有二十八宿和七星燈盞。觀主率領眾道士擊鼓鳴鐘,誦“玉樞經”,祈禱除災降福、國泰民安,直至油盡燈滅為止。

《燕京歲時記》對此也有記載:“初八日,黃昏之後,以紙蘸油,燃燈一百零八盞,焚香而祀之,謂之順星。”民間還傳說,這一天是“五穀”的生日,因此又被稱為“穀日”。這天晚上,眾星下界,要檢查每個食五穀雜糧之人的作為,因此,人們在這一天,要祭神祈求新的一年五穀豐登。有意思的是,因為傳說這一天眾星降臨,民間也認為,這天晚上星星出得最多,是觀星、認星的好機會。

正月十五,則是大家熟悉的“上元節”,俗稱“元宵節”、“燈節”。傳說,這一天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

之所以又俗稱為“元宵節”,傳說也很多,主要是因為這一節日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是元宵,寓意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這一天,人們還賽燈、觀燈、放焰火,忙得不亦樂乎,故又稱為“燈節”。老北京還給加了兒化音,叫“燈節兒”。這一天,民間花會競相上街表演,鼓樂喧天,人聲鼎沸,又稱“鬧元宵”,一個“鬧”字,盡顯喜慶之情。

很多老北京人都記得這句歌詞:“正月裡,正月正,家家戶戶掛(呀)紅燈,紅燈(那個)高掛大門外……”其實,舊時的北京,一進臘月,各式各樣的燈籠就陸續上市了。有錢的人家兒會去買,沒錢的人家兒,就自己動手糊。一到年根兒,孩子們吃完晚飯,就迫不及待地打著燈籠上街遊逛去了。當時,元宵也是一進臘月就上市了,嘴急的主兒早就開始下肚兒了。

舊時,正月十五之夜,在一些寺廟裡也舉辦燈會,高潮是“燒火判兒”。傳說,火判官是和鍾馗一樣的匡扶正義、懲惡助善的好判官。在戲曲舞臺上(如京劇、崑曲的《九蓮燈》),火判官上臺之後,先噴出幾口真火,以示正義剛烈、嫉惡如仇。在燈會時,寺廟會把泥塑的空心火判官放在佛殿或廟門外,內放煤炭燃燒,使其口眼鼻耳七竅冒出火苗,供人觀賞。“燒火判兒”並不是要燒掉這位火判官,而是要借其“噴”出之火焚燒一切邪魔惡鬼、魑魅魍魎,並在新的一年裡紅紅火火。

正月十九,又稱“燕九節”,亦稱“筵九”、“燕邱”等,這是白雲觀裡的一個特殊節日

。《日下舊聞考》載:“白雲觀,元太極宮故墟,出西便門一里。觀中塑邱真人像……都人正月十九致酹祠下,謂之燕九節。”

邱真人即道教全真派全真七子之一的邱處機(又名丘處機,有長春真人、長春子等稱謂),其生日就是正月十九。白雲觀既是他生前修煉、傳道之地,羽化後也是他的埋葬之所。觀內邱祖殿供奉有他的塑像,並將他的生日定為“燕九節”。舊時,在正月十九這天,白雲觀內舉辦盛大法會。不管是王公大臣,還是善男信女,都會到這裡進香。

白雲觀內有約20個殿堂,供奉的神仙也特多。傳說這些神仙於“燕九節”的頭天夜裡(即正月十八)來此聚會。邱祖也下凡歸來施捨、度有緣之人。因此,也就有了“白雲觀裡會神仙”之說。一些善男信女、雜七雜八之徒,夜宿觀內各處,企望與神仙一會。當然,這全是異想天開,而當夜來的“神仙”全是假冒的,藉機胡混一番。

據說,慈禧太后也來白雲觀會過神仙,並把御膳房專做素膳的廚師賜給白雲觀,使其“素齋”名揚天下。

正月二十是“天穿節”,又稱“天飢日”,一說為二十三或三十日。

此節源於對上古神話中女媧補天的紀念。在遠古神話中,她是人類的始祖。在盤古開天闢地之初,是她用土造人及萬物。當共工怒而撞破不周山,使天塌(即天穿)地陷,所有的生命都處於水深火熱的災難中。女媧為拯救大地的生靈便“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鱉足以充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見《淮南子·覽冥篇》)因而,在“天穿節”這一天,人們用紅線繫上煎餅放置在屋頂上方,寓意為“補天漏”或“補天穿”,以表達對於女媧拯救萬物生靈的感激與紀念。

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亦稱“添倉節”或“天倉節”。

據《帝京歲時紀勝》載:“念(為廿的大寫,即二十)五日為填倉節……當此新正(指新年)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意思是說,這一天要把糧倉填滿,使之充實起來。過去在這一天,糧庫和糧商們要張燈結綵、燃放鞭炮、焚香設供祭祀倉神韓王爺。

這位韓王爺就是西漢開國功臣韓信。據史料記載,韓信棄楚投漢,劉邦嫌他出身微賤不肯重用,最初只讓他做了一個連廒官。“廒”,即貯藏糧食等物的倉庫。連廒官說白了,就是個管倉庫的官。這是韓信生前做的第一個官,因而韓信死後被奉為倉神。北京朝陽門外的東嶽廟中就塑有他的神像。

過去,京郊有些農村在這一天還講究在院中或場院用草木灰畫糧囤,中間畫十字,分成幾個格子,每個格子裡分別撒些麥、谷、豆、高粱、玉米粒兒等,並用磚將這些糧食蓋上,旁邊再畫上梯子,表示倉滿囤足需要壓倉壓囤,以此來祈盼新的一年豐衣足食。晚上,還要點燈燭以祭倉神。在城鎮,居民則要購買米麵、油鹽、煤炭等生活必需品作為儲備,也謂之“填倉”。

北京晚報

|

作者 張國慶

編輯 王瓊

流程編輯 馬曉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