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家庭,家庭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飲食2023-02-01
簡介現代家庭的問題在於,孩子一旦得到父母更多的注意和關照,他們也就喪失了自立和平靜的生活,孩子在家裡的時間變長了,各種陰暗面也會出現

家庭產生於什麼時候

家庭,家庭 原創 水姐 秦朔朋友圈

家庭,家庭

家庭,家庭

· 這是第4178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3k+ ·

· 水姐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10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家庭教育促進法,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

它最核心的是,明確了家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責任,比如執行好“雙減”的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路);比如離異情況下,一方家長若是對孩子不管不顧,或者阻礙另一方實施家庭教育,都可能承擔法律責任;比如未成年人有嚴重不良行為或犯法,要對家長予以訓誡,或責令家長接受家庭教育輔導……總之,生了就有養育的責任,這責任有法律監管、保障。

10月23日,除了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訊息之外,還有房地產稅靴子落地的訊息,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疊加。

這種並行、疊加,明顯在表達現代家庭發展、理念、價值的重構,讓我們思考現代家庭究竟應該追求什麼?

我特別想了解一下現代家庭產生的歷史、機制等等,這樣可以理解更多現狀。

為什麼以前的孩子那麼早熟?因為很早就離開父母,並且跟父母的深層感情、內心連線是很少的。那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全責保護時間是比較短的,幾歲或十歲出頭,就要求相對獨立了。不像現在,18歲獨立的都少之又少。

現代家庭之所以演變出來,最主要特點可能是,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在不斷延長。

法國曆史學家菲利普·埃里斯的研究很深刻,也令人耳目一新。

他說,前現代家庭,其實是一個道德和社會單位,還不是一個感情單位。“以前的家庭是自然和人類暴虐的犧牲品,其暴虐程度為現代社會所不知。面對著眾多的敵人,為了求得生存,為了滿足不可缺少的物質需求,它被迫採用了嚴格的內部組織。很多人認為,它為自身的安全和繁育所付出的精神代價是很高的:深厚的感情聯絡不能得到發展,在整個家庭內部不能夠建立平等的關係。”

按照西方現代家庭的演化說法,16、17世紀是新的現代家庭出現的“主時間段”。18、19世紀,這種新型家庭已蔓延開來,而到了20世紀,它開始主導、獲得不可逆轉的地位。這種家庭的特點是,家庭與工作場所分離,家庭私密性加強,不斷脫離公共生活,夫妻平等共享權力等等。

注意!家庭本來就是從公共生活、群體生活中脫離出來的,解放出來的。因為它自身的實力和能力在不斷提升,核心家庭就能對抗世事和社會的變遷,不用刻意寄託在親族、宗族等等群體的保護之中。

總之,家庭發展、個人發展,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只有外界環境總體變好,變穩定,更小的單位才能獲得自在和自由,物質和精神的獨立和富足。所以,我們也能理解這一說法,我們之所以更獨立,是因為家在做後盾。

原來的大部分家庭的孩子,無論中西方,都不得不在很小的時候,就出去當學徒,以獲得獨立和生存的技能。而現代家庭的出現,與學徒制度的退讓密切相關。在西方的17世紀,職業訓練不必從很遠的地方獲得,而是在附近的學校可以獲得,這樣父母就能跟子女保持更長久的聯絡,投入的感情也更多更深刻。原來小小年紀就要被送出去,處於陌生人的權威之下。在我國,以前很多孩子很小被送往戲班、船塢、寺院、錢莊等等,也是一樣的狀況。

原來的人,早早就泡在社會和江湖之中,各種生存技能和不確定性的故事,在野蠻成長。有時候傳奇能誕生,但更多的是綿延的貧窮,無法改變命運和身份。此前,沒有一種確定性的機制,產出專業性的、大量的人才,只有少量傳奇。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許就是機會的均等化,至少大部分人擁有普遍的、向好的發展能力,且機會不會被剝奪。這裡面,科技和教育的專業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現代家庭的問題在於,孩子一旦得到父母更多的注意和關照,他們也就喪失了自立和平靜的生活,孩子在家裡的時間變長了,各種陰暗面也會出現。新的家庭、學校,把他們從早熟的成人狀態中解救出來,但也剝奪了他們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自我探索的生活。凡事都是一體兩面,連“進步”本身都充滿代價。

其實,現在就是如此。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越綁越緊,父母雞娃,也雞自己,核心家庭三四個人之間永遠在尋求機會磨礪出更好的自己。彼此相處、捆綁的時間段過長,以至於要尋找更多生命意義,以及對彼此的意義和價值。這麼多時間相處,總得創造出什麼來,這麼看來制定一個二十年的長期規劃都顯得必要。

原來的父母總體上是冷漠的,因為迫於生計,孩子又多,無暇顧及每個孩子心裡在想什麼,想要做什麼,根本不存在內心和精神層面上的交流。而現在,強制性的、過分的愛,又牢牢地圈住了孩子的發展可能性,內心的舒展度,傳奇在更多時間的庇護下也無法誕生。多樣性、社交性和容忍度,其實都比以前低。大家都在機構、套路、重複性裡培養孩子。

菲利普·埃里斯於是提出一個悖論:矛盾的雙方都將歷史上的兒童說成是父母和社會的犧牲品。一方面,兒童原來被當作小大人,很早就去尋找自己的出路;另一方面,人們發現兒童階段是一個特殊的人生階段,這引起了人們想將孩子塑造成具有完美本性的人的可怕願望,從而造成孩子們的生活比以前更糟。

人與人之間關係太近,就會產生很多期待和非分之想。在我國古代,孩子也是一直帶在身邊的,但思維結構卻是宗族型的,生兒育女強調功能性,而不是為了感情需要。

家庭,家庭

除了菲利普·埃里斯,還有米特羅勒和西德爾也是現代家庭研究的典型代表。他們發現現代德國家庭也是以孩子為中心,充滿感情,珍惜家庭隱私,尊重每個家庭成員的個性和權利。

所以。現代家庭主要的特徵應該是感情的發展。原來的家庭,需要的保護性、生產功能性太強烈了,後來發現它可以放鬆下來,只培育它從來沒有得到過的、實際上很需要它注重的感情生活。

所有的家庭成員像夥伴一樣生活在一起,共同做決定。現代家庭的誕生,捎帶了婦女、兒童和傭人的解放等等主題。

另外一個英國的學者,勞倫斯·斯通將近現代英國家庭發展分為三個型別:

第一個家庭型別叫“開放型世系制家庭(1450~1630年)。這種家庭不關心隱私和個性,比較忠實於親戚和親族。那時候,人的生存能力相對脆弱,據說1/4~1/3的兒童在15歲之前夭折,這種家庭滲透著“低傾度的感情”,瀰漫著“疏遠、控制和服從的總體心理氛圍”。

第二個家庭型別叫“有節制的家長制核心家庭”(1550~1700年),它展現了親密的感情,使父母與子女的地位超過了親族和地方共同體。那時候,最典型的人群——清教徒,他們讚美婚姻的感情聯絡,以及這種聯絡可能造成的終身夥伴關係,夫妻平等、關係增進,但他們又產生了可惡的育兒哲學。

第三個家庭型別叫“封閉的戀家的核心家庭”(1640~1800年),它的模式是,夫妻之間關照多多,相互喜歡,承認相互的權利和責任,婚姻不斷地向著平等的制度轉變。基督教把孩子看成天生的罪人,而約翰·洛克則認為,人類起源清清白白的,人們過起更加世俗化的生活,對孩子的要求也沒有那麼高了。

至於育兒,在15到17世紀就有兩種鮮明的觀點,到現在還是很適合。德意志人認為,孩子發展的關鍵在於他的愛模仿本性,像猴子一樣,孩子們適應他們所處的環境,透過內化他們在周圍所觀察的一切,在才能道德方面實現他們的成人自我;而義大利人基於文藝復興精神,強調孩子個性的可塑性,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天資,這是與生俱來的,與他人進行交往便能誘發這種天資。

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現代家庭本質上是為了聚焦彼此真實、私密的感情,也要防止人與人長久相處帶來的彼此干涉和強制性。培養孩子們離開家庭,開始為他們過獨立自主的成人生活做好準備的能力,從一開始就一直是家庭的目標。

隨著現在家庭型別的複雜度逐漸上升,孩子都也不再是家庭組成的必須部分。其實,最終,家庭還是基於真實的感情,切切實實的日子而存在,這裡面有為了物資基礎而共同打拼,精神上彼此支援,夫妻雙方,父母與孩子之間都如此,愛必須要流動起來,才是鮮活、自然的。最好、最理想的模式,是成為彼此的牢不可破的精神寄託。

作者:秦朔朋友圈創始主編。個人同名微信公眾號:水姐(id:shuijie00000)。

「 圖片 | 視覺中國 」

開白名單:duanyu_H 商務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原標題:《家庭,家庭》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