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創新傳承,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機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飲食2023-01-25
簡介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的範麗華就是透過“校企合作課堂”與譚湘光結緣,“當時我設計的服裝作品融入了壯錦元素,譚老師看到之後覺得還不錯,就聯絡我去她的工作室尋找更多設計靈感

傳統工藝應如何傳承與創新

本文轉自:中工網

原標題:壯錦文化進課堂,讓學生真正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引題)

創新傳承,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機(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龐慧敏 實習生 馮敏 通訊員 蔣少萱

包包、披肩、壁掛、耳環、小掛件……走進譚湘光大師工作室,映入眼簾的便是琳琅的工藝品。作為中國織錦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不久前,譚湘光榮獲“2021廣西工匠”年度人物。今年67歲的她,伏首三尺織機已有50餘年。她潛心織壯錦,不斷改進工藝,將民族感與時代感融入作品當中,不斷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貢獻。

壯錦是壯族的特色手工織錦,與雲錦、蜀錦、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據傳起源於宋代,是廣西壯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埋頭織錦的譚湘光一直深知傳統技藝要與時代融合才能煥發生機,這麼多年來她從未間斷過對壯錦的研究與創新。為改進壯錦織藝,譚湘光引進過杭州織錦的先進裝置,解決了壯錦的寬幅問題,“用傳統裝置織一幅兩米寬的壯錦,必須要先織幾幅再拼起來,用新裝置織一次就可以了。”

“只有讓壯錦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時尚元素,才會受年輕人喜愛,才能得到市場的肯定。我們目前所做的產品都是將壯錦融入到生活當中去,既體現民族的特色,又有時代感。”譚湘光取下她原本帶著的袖套,展示衣服袖子部分的壯錦花紋,“傳統的壯族服裝只有在節日的時候才會穿,但是經過改良的帶有壯錦元素的衣服可以穿來上班。”

為了避免壯錦文化傳承出現斷層,譚湘光決定結合學校開設傳統文化課程的需要,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將織錦技藝引入課堂,將更多目光投向年輕人。

2015年,譚湘光與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入校傳授織錦技藝,設立大師工作室;2021年,她又前往江西南昌泰豪動漫職業學院建立非遺傳承基地。“非遺進校園”,讓壯錦文化融入學生課堂,學生可以從中獲取到源源不斷的創意靈感,真正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讓傳統的民族技藝得到更好傳承。

正是透過非遺進校園、校企合作的方式,譚湘光發現了壯錦文化傳承的好苗子。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的範麗華就是透過“校企合作課堂”與譚湘光結緣,“當時我設計的服裝作品融入了壯錦元素,譚老師看到之後覺得還不錯,就聯絡我去她的工作室尋找更多設計靈感。到工作室之後我很驚訝,這裡有那麼多美麗的壯錦,就特別感興趣。”範麗華在2016年畢業後就一直跟隨譚湘光學習織錦技藝。

熱愛壯錦的範麗華在譚湘光的指導下,將時尚元素融入壯錦當中,創作出緊跟時尚潮流的壯錦精品。她們共同創作的《錦衣華服》系列壯錦嫁衣,採用了壯錦“萬壽花”“龍鳳紋”等經典紋樣,將傳統與時尚相結合。2018年,該作品在第十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

雖然跟隨譚湘光學習多年,但是範麗華仍然覺得自身還有很多方面不夠成熟,“比如織錦要做的牽線、編花這些本領我還沒完全摸透,還要跟譚老師繼續學習。”她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她的老師帶過很多徒弟,但能一直堅持下來的少之又少。她希望自己能堅持下去,將壯錦技藝完全學透。

對於未來,譚湘光想繼續腳踏實地做好壯錦文化傳承工作,繼續開展“非遺進校園”。她認為,“希望在年輕人身上,傳承要靠年輕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