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馬斯克曾“狂推”的錳,又成了鈉電池的潛在受益者

由 華爾街見聞 發表于 飲食2022-11-29
簡介光大證券在最新研報中表示,新型電池正極材料也將助力電池錳需求的二次成長:磷酸錳鐵鋰具有更高的電壓平臺,較現有磷酸鐵鋰體系能量密度提高15-20%

氯化錳是離子化合物嗎

今年早些時候,馬斯克曾宣稱,錳具有潛力,特斯拉看到了錳基陰極在電池化學方面的潛力。

而近期隨著鈉電池的火爆,分析師又挖掘了錳在其產業中的爆發契機。

光大證券

在最新研報中表示,新型電池正極材料也將助力電池錳需求的二次成長:磷酸錳鐵鋰具有更高的電壓平臺,較現有磷酸鐵鋰體系能量密度提高15-20%;鈉離子電池具有顯著的材料成本優勢,層狀氧化物或普魯士體系均有望拉動錳的需求。

鈉電池和錳有什麼關係?

資料顯示,鈉電池主要包括層狀氧化物、聚陰離子以及普魯士藍三大類正極材料路線。

層狀金屬氧化物通式為NaxTMO2,其中TM指過渡金屬,以資源較為豐富的錳和鐵最為普遍;普魯士藍類化合物的晶體結構結構通式為NaxM[Fe(CN6)]1-y△y·zH2O,其中M代表鐵、鈷、鎳、錳等過渡金屬元素。

由此可見,

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路線以及普魯士藍類路線都將用到錳元素,都將拉動錳的需求

,鈉電池錳源包含硫酸錳、二氧化錳、乙酸錳、草酸錳、氯化錳等多種形式。

光大證券

測算,同技術路線1KWh鈉離子電池消耗二氧化錳0。11Kg-1。46Kg不等。

錳在電池產業運用逐漸廣泛

除鈉電池之外,

光大證券

最新研報指出,錳未來在鋰電池中的運用會越來越廣泛,預計隨著儲能電池以及動力電池的進一步發展,電池行業對錳的需求將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其表示,目前磷酸錳鐵鋰、三元材料、錳酸鋰等都在積極推進產業化,也將拉動對錳的需求。

磷酸錳鐵鋰被視為磷酸鐵鋰的升級版,當前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已達理論極限約160Wh/kg,而錳元素的加入,其高電壓特性將使得磷酸錳鐵鋰具有更高的電壓平臺,從而使得在同一水平下磷酸錳鐵鋰能量密度相較磷酸鐵鋰高出10%-20%。據GGII預計,2025年磷酸錳鐵鋰正極材料出貨量將超35萬噸。

三元正極材料以及錳酸鋰正極材料隨著鋰電池市場體量的擴大也將會迎來相應一定幅度的增長,根據SMM測算,2025年中國三元材料產能193。8萬噸,2025年錳酸鋰需求可能達到40萬噸左右。

綜合來看,新能源電池正帶來錳行業全新增長點,據

光大證券

測算,2025年國內電池行業用錳需求為89。08萬噸(假設按照二氧化錳當量),較2021年提升3。8倍。

馬斯克曾“狂推”的錳,又成了鈉電池的潛在受益者

錳供需偏緊

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錳礦石用量97%均用於鋼鐵行業,電池佔比僅為2。1%(電解二氧化錳1。7%,高純硫酸錳0。3%)。根據《全球錳礦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假設其他需求不變,電池用錳佔比有望從2020年的2。1%上升至2030年的4。9%。

據USGS資料,全球錳資源主要集中在南非、澳大利亞和加彭,我國產量和儲量僅佔全球的6。5%和3。6%,同時國內錳礦資源稟賦不佳,開發利用難度大,仍需對外進口,據測算,2021年我國錳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達78。4%。

馬斯克曾“狂推”的錳,又成了鈉電池的潛在受益者

供需方面,新能源電池多方拉動下,錳需求高增,而供給方面,政策、環保和高能耗使錳行業擴張仍存在一定限制。

以二氧化錳為例,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釋出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新建電解二氧化錳屬於限制類,對限制類專案,禁止新建,現有生產能力允許在一定期限內改造升級;從環評報告中可以發現對陸生生態、地表水環境都作了嚴格的要求。

光大證券

預計電池用錳仍將處於供應偏緊狀態,截至9月30日,二氧化錳價格為17000元/噸,較年初上漲28。8%。

馬斯克曾“狂推”的錳,又成了鈉電池的潛在受益者

產業鏈及公司

錳產業鏈涵蓋從上游資源端到最終的回收端。礦源包括碳酸錳礦石、氧化錳礦石、混合型礦石和其他型別礦石,經過冶煉加工生產出

矽錳

合金、二氧化錳等產品,最終應用於鋼鐵、電池等多個領域。

最終的回收端主要以錳渣為主,包括資源端產生的礦渣和冶煉端產生的冶煉渣。

馬斯克曾“狂推”的錳,又成了鈉電池的潛在受益者

光大證券

認為,錳基電池的發展將使得上游錳源生產企業充分受益,國內錳源代表企業包括

中鋼天源

湘潭電化

以及

紅星發展

等。

2021年

中鋼天源

擁有5。5萬噸四氧化三錳產能(其中電子級四氧化三錳5萬噸,電池級四氧化三錳0。5萬噸),產能市佔率約50%;

湘潭電化

擁有電解二氧化錳年產能12。2萬噸,產能市佔率達到25-30%;

紅星發展

電解二氧化錳產能3萬噸/年。

馬斯克曾“狂推”的錳,又成了鈉電池的潛在受益者

*免責宣告: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