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他們用熱乎的早餐溫暖我們的一天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飲食2022-10-10
簡介”●凌晨5點炸肉合:不開取暖器手就得凍僵凌晨5點30分,天邊泛起了魚肚白,做肉合的工作人員徐豔端著一大盆肉餡走到了楊俊秋旁邊

炸肉合子面怎麼和麵

「本文來源:都市晨報」

◎文/徐報融媒記者 吳雲 見習記者 蘆紅俠 圖/徐報融媒記者 秦媛

“江蘇省氣象臺11月29日16時22分發布寒潮藍色預警訊號,受冷空氣影響,我市48小時最低氣溫將下降8-10℃,請注意防範。”天氣越冷,一頓熱乎乎的早餐就越顯得重要。而無論春夏秋冬,早餐從業者的一天都是從凌晨3點左右開始的。11月30日凌晨,徐報融媒記者走進馬市街飠它湯店,探訪寒冬中徐州傳統早點的製作過程。

●凌晨3點

攪飠它湯:

與徐州早點店最大的一口鍋共舞

11月的最後一天,凌晨3點10分,零下2℃。許多人還裹在暖暖的被窩裡熟睡時,解放路69號馬市街 湯店已經亮起了燈, 住在店裡的工作人員楊俊秋頂著寒風、縮著肩膀打開了門,這家店鋪堪稱徐州早點界的“扛把子”,一年365天,全年無休。

天寒地凍,楊俊秋來到兩邊透風的早點製作間,伸手掀開了前一天中午就開始工作的大鍋,一股熱氣立刻湧了上來,剎那間又被冷風捲跑了。他舉著一個鐵製的大勺子,站在板凳上開始從鍋裡挑揀骨頭,“這個鍋是徐州市飠它湯店最大的鍋,直徑和深度都有1。5米,一天得工作20個小時。我現在幾乎住在店裡,一天在這兒待15個小時左右。”

楊俊秋探著身子,將鍋裡最後一塊骨頭撈了出來,“我前一天把這些骨頭敲爛,然後中午11點多開始煮,把骨髓、骨汁都煮出來,這是咱們徐州傳統地道的美食。”

半個小時後,楊俊秋拿起一個長度約1米5的鏟子開始給湯做“熱身運動”。零下2℃的低溫中,他身著一件薄薄的夾襖,外套廚師服,雙手被風吹得通紅,“我習慣了,這個鏟子用來翻湯,每天得攪拌上千次。這裡夏天熱冬天冷,但是幹餐飲行業不就得吃苦嗎,而且我和飠它湯有緣分。”

提起與飠它湯的緣分,楊俊秋隔著口罩笑了起來,“我來到徐州吃的第一頓飯就是飠它湯。我奶奶是徐州人,但我從小在東北長大,17歲那年回到徐州的第一頓飯,我就喝到了它。後來2000年馬市街飠它湯搬到了解放路,新店剛開兩個月,我就來了,一直做到現在。”

工作20餘年,無論寒冬酷暑,今年38歲的楊俊秋始終守著這口大鍋,“人要懂得知足,我師父常說幹一行愛一行,以前他們老師傅更辛苦,冬天更難熬。我們作為後輩有義務有責任保護好這門手藝。我們店長常說,湯是我們店的靈魂,做好每一碗湯,顧客喝得開心,這就很好。”

●凌晨4點

包包子炸油條:雙手在寒風中抖動數千次

凌晨4點,做包子的工作人員紛紛就位,揉、擀、包,各司其職、井然有序。相對於在室內工作的他們,在外間炸油條的工作人員更為辛苦。

凌晨4點20分,負責做八股油條的工作人員嚴以青和孫園秀來到鋪子,開啟圍擋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兩人一個和麵一個炸,搭檔起來嫻熟又默契。嚴以青利落地將面揉好,手指微微蜷起將麵糰捏成長條,“我做這一行快八年了,冬天手沾涼水是常事,這個天太正常了,已經習慣了。”

一輛垃圾清掃車緩緩從遠處開至店鋪門前。應和著發動機運轉的聲音,熱騰騰的油鍋也開始咕嚕咕嚕冒泡,嚴以青拿起捏好的八股麵糰,雙手在距離油麵1釐米的位置懸住,待麵糰成型後投入鍋內,“做油活兒,被崩到不奇怪,這個天離鍋近一點也暖和。”

一陣陣呼嘯的風聲蓋過了滋滋的油聲,孫園秀拿起一雙約70釐米的長筷,夾住成型的麵糰開始上下翻動, “冬天手確實會被凍,但哪一行不苦?其實每天看顧客吃得滿足,我也很開心。我們一天差不多要賣三四百份。”

從凌晨4點半開始,孫園秀舉著長筷的手就幾乎沒有停下來過,每一天,她的雙手都要在空中抖動數千次。

凌晨4點50分,一位開出租車的司機師傅前來買早點,成為最早的一位顧客。孫園秀笑得很欣慰,“你看這個點能讓大家吃上熱乎飯,哪裡還會覺得辛苦。”

●凌晨5點

炸肉合:不開取暖器手就得凍僵

凌晨5點30分,天邊泛起了魚肚白,做肉合的工作人員徐豔端著一大盆肉餡走到了楊俊秋旁邊。因為怕冷,她戴上了耳套。

“哎呦姐姐,這老沉了,我來,我來。”楊俊秋麻利地收拾著自己的方寸之地,給徐姐騰地方。然後從店裡拎出一個粉色的取暖器,放在了和麵的鐵桌子上。他輕輕轉動按鈕,取暖器溫馨的黃光灑在鋪子間,小小的天地瞬間暖和起來。

“天冷了,這個地方不能裝空調,我怕手和麵僵住,所以用個小取暖器好些。這邊冷熱交替,離爐子近就熱,稍微退兩步就冷。”徐豔說,自己三年前開始做肉合子,在這之前,她也做過很多其它類別的早點,“我每天4點多來和麵,然後做餡子,6點再出來炸肉合子。這個天,耳朵都要凍掉了。”

交談間,一位女士拿著小票遞給了徐豔,“早!拿倆肉合,帶走。”這位姓李的女士說,“我特意騎車20分鐘過來買早點,這家店好吃呀。一直以來吃慣了,而且它開得比較早。”

凌晨6點10分,隨著天色漸亮,來買早餐的顧客越來越多。一個身著黃色衝鋒衣的外賣小哥快步走到了徐豔身邊,“外賣!我們六點就開始接單了,就你們店的單最多。”

市民王先生穿著厚厚的夾襖,將小票遞給了楊俊秋,“我來這麼早,就為了這口湯。”他滿意地端著一碗冒著熱氣的 湯進了店鋪,剛一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品嚐起來。

6點半以後,天色大亮,馬市街飠它湯的門前漸漸排起了長隊。楊俊秋說:“今天地鐵恢復運營,咱們這門口就是一個地鐵口,生意比前兩天肯定要好一些。雖然天氣很冷,但熱乎乎的飯落到胃裡,也就開啟了美好的一天。”

直到上午近10點鐘,吃早點的顧客才漸漸散去,頂著寒風忙碌了六七個小時的工作人員才開始享受他們的“早餐”。

●記者手記 凌晨,那抹最溫暖的光

民以食為天,徐州人向來重視早點。隨著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上班族、學生黨選擇在早點鋪解決一天中的第一餐。對於早起的計程車司機、外賣小哥或凌晨去趕火車的人來說,長街幽暗行人稀少,那冒著熱氣的早點鋪和那盞最先亮起的燈光,是心頭一份溫暖的慰藉。

徐州人吃早點,最愛的是那口被譽為“天下第一羹”的飠它湯,或者是味道鮮美的辣湯。寒冬臘月凍得哆哆嗦嗦之時,來一碗滾燙的湯,從舌尖到腸胃無一處不溫暖不熨帖。然而這份美味的秘訣,離不開長達20個小時的精心熬製。為此,徐州的早點人就要起得更早,在沒有空調沒有暖氣的房間辛苦勞作。一群起得最早的人,早餐卻吃得最晚,已經成為他們的日常。

當我們購買到一份滿意的早餐時,從業者的身影往往隱藏在騰騰昇起的白霧之後,是他們,日復一日用自己的雙手溫暖、喚醒這座城市。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