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合川這道“非遺”美食曾是宋軍乾糧 釣魚城的這些傳說你聽過嗎?

由 上游新聞 發表于 飲食2022-09-18
簡介後來,宋元戰爭爆發,合川軍民以釣魚城為依託與元軍作戰,歲寒亭毀於宋元戰火

合川肉片是什麼

合川這道“非遺”美食曾是宋軍乾糧 釣魚城的這些傳說你聽過嗎?

4月3日下午,《釣魚城文叢(第三輯)》首發式暨新聞釋出會在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下里巴人”劇場舉行。

《釣魚城文叢(第三輯)》共10本,分別是《雪泥鴻爪》、《行走在山水間的江湖》、《古詩中的巴山渝水》、《巴渝印記》、《巴山夜雨》、《鐵馬金戈》、《我生君已老》、《千秋合川》、《鏡中重慶》和《莊稼的誘惑》。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創意寫作學院院長、《釣魚城文叢》主編丁伯慧介紹,《釣魚城文叢》主要針對合川乃至巴渝文化的挖掘和研究,由師生共同完成。

《釣魚城文叢》自2014年10月啟動,至今已經有四年半,近3000名學生參與,20餘位作家、教師、專家學者擔任指導老師。專案組以合川為圓心,足跡遍佈重慶三十多個區、縣、古鎮、古村。

從《釣魚城文叢(第一輯)》到現在《釣魚城文叢(第三輯)》上市,各具特色的30本書,成為對地方文化的深度思考和解讀。

聽聽這些合川故事

故事一

合川肉片是宋軍守城的軍糧

合川這道“非遺”美食曾是宋軍乾糧 釣魚城的這些傳說你聽過嗎?

外酥裡嫩的合川肉片,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是“非遺”。

合川肉片還與釣魚城息息相關。據民間傳說,合川肉片就是當時守城宋軍的一種軍糧。

南宋末年,蒙古大汗蒙哥親率主力大軍攻宋,於1258年沿嘉陵江向重慶進發,企圖佔領重慶,東出夔門,會師荊湖,直取臨安。沿途所向披靡,獲降無數,直到1259年2月兵臨釣魚城,才首次遇挫。

前後數月,釣魚城軍民在守將王堅與張珏等率領下,成功擊退了蒙古軍的多次進攻。

為什麼能夠取得守城之戰的勝利呢?除了釣魚城固若金湯與軍民用心協力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當時城內物質十分充裕。

根據當地的傳說,除了蒸麵餅,當時還有一種軍糧被髮明瞭出來,即合川肉片。

南方氣候溼熱,食物容易發黴,不容易儲存,而釣魚城被圍三十多年之久,糧食的儲存問題。合川肉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被髮明出來。

守城的軍民透過將肉片醃製、切片,再裹以米漿麵粉,放入油鍋裡炸,再撈出去油烘乾,於是一種水分低、富營養、高能量的“點心”就做成了。一方面因為含水分十分低,有利於軍需儲存保藏,另一方面因為便於攜帶、隨時可食用,因此成為守城軍民的應急糧食之一,守城的軍民不管是行軍打仗,還是例行巡邏,還是站崗守衛,都可隨身攜帶一包肉片,作為主食之外平常充飢或補充能量之用。這應該是關於合川肉片最早的傳說。

故事二

朱元璋下旨重建歲寒亭

合川這道“非遺”美食曾是宋軍乾糧 釣魚城的這些傳說你聽過嗎?

在合川城南文峰塔公園東面,有一座傲立於人工湖畔的四角亭。這座四角亭,就是合川歷史上的歲寒亭。

歲寒亭最初位於合川西北濮巖寺附近,始建於宋代。在濮巖摩崖石刻中,如今還能看到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杜國光等文人雅士飲餞歲寒亭碑記。後來,宋元戰爭爆發,合川軍民以釣魚城為依託與元軍作戰,歲寒亭毀於宋元戰火。元末明初,農民起義軍首領明玉珍在重慶建立大夏政權,並派兵攻打合州,合州人董孝文召集兵馬抵抗。明太祖朱元璋滅大夏後,董孝文率部歸附,獲封萬戶侯。為褒獎董孝文,朱元璋下旨重建歲寒亭,並將其更名為“紀念明萬戶董孝文之亭”。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知州沈本泗將歲寒亭遷至瑞映山麓,其後雖經清乾隆、道光兩朝重建和修葺,歲寒亭仍毀於清末民初戰亂。因歲寒亭為古代合州名亭之一,不少文人墨客在此聚會,留下不少詩詞歌賦。其中,清代合州舉人張乃孚的《歲寒亭懷古》堪為佳作:“董侯建忠節,儀刑百世看。至竟亭前竹,年年耐歲寒。”

2009年,合川修建文峰塔公園,並在公園內恢復重建合川歷史上的文化名樓及名亭,歲寒亭便是其中之一。

上游新聞記者 譚柯 實習生 曹妤

推薦文章

  • 一樣的泡麵,為什麼桶裝比袋裝貴那麼多?今天可算知道了

    那今天小編就要告訴大家肯定不是隻有這一個原因,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肯定有人覺得非常不划算了,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願意去購買這種桶裝面了,那首先我們就要從他最基本的配置那就是麵餅上面來進行分析了,其實說實話,小編是進行過對比的,就是將兩種型別面...

  • 百萬豪車憑藉3個字脫穎而出,網友:買完豪車就沒錢了嗎?

    5l,v6的發動機,而且該車的車速還是蠻高的可以達到每小時225千米的速度,其實這位看到這輛車的小夥當天出去辦了點事,只是沒想到在半途的時候就看見額這輛令他很難忘的賓士車,這輛車是一輛很髒的賓士ml350,本來看上去很普通的賓士車,但是車尾...

  • 漢字之光,何以照亮中華文明

    漢字之光,何以照亮中華文明文字不是某個人獨創的,而是中華先民在勞動生活中逐步創造並流傳的,從最開始用視覺符號表示思維、傳遞資訊到創制區別性符號來記錄語言,“原始漢字”和“原始圖畫”沒有明確界限,走過漫長的“原始積累”期,那些早期創制的文字元號很可能只在巫師、史官或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