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土地流轉“轉”出了一個富裕村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飲食2022-09-14
簡介近年來,濱湖村透過“戶戶聯合”“村村聯合”對農田、水面資源進行流轉整合,探索實行“保底+分紅”土地流轉法,“鼓”了村民錢袋子、“壯”了村集體經濟,為全市“金土地”工程創造了“博望經驗”

富裕 是什麼意思

土地流轉“轉”出了一個富裕村

初秋的博望區博望鎮濱湖村,稻穀壓穗,豐收在望。

來自當塗縣塘南鎮的陶昇平,在濱湖村承包252畝土地實施稻蝦種養,龍蝦收益可觀,水稻也即將迎來收穫期。

而將自家4畝多田地流轉給陶昇平的濱湖村吳家自然村村民吳承德,受益於“保底+分紅”土地流轉法,他每年能拿到4000多塊錢,是以前的兩倍多。

土地生金,鄉村振興。

近年來,濱湖村透過“戶戶聯合”“村村聯合”對農田、水面資源進行流轉整合,探索實行“保底+分紅”土地流轉法,“鼓”了村民錢袋子、“壯”了村集體經濟,為全市“金土地”工程創造了“博望經驗”。

“保底+分紅”土地流轉法,也讓濱湖村從一個貧困村翻身變成了富裕村,這一切,離不開濱湖村的“當家人”——濱湖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章遵楠的努力。

今年55歲的章遵楠是土生土長的濱湖村人。2013年,時任村主任的章遵楠開始全面主持村裡工作。章遵楠深知,村裡無實體企業,集體經濟薄弱,想辦點事心有餘而“錢”不足。

“你們都是來自農村一線的村幹部,不容易!我告訴你們,要把土地維護好、監管好,未來,土地是我們國家的‘法寶’。”章遵楠告訴記者,2010年,他到蘇州參加“全國優秀農村村幹部培訓班”,當時蘇州大學一位教授說的話,讓他感觸非常深,至今都刻在他的腦海中。

土地,才是農民最大的資本。要想振興鄉村,還得在土地上做文章,讓農村土地釋放新活力。

面對負債累累、零產業的村級現狀,章遵楠開始圍繞農田做文章:把村民零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進行流轉,變“小田”為“大田”。

於是,村幹部挨家挨戶做村民思想工作,碰到不理解不支援的村民,章遵楠親自上門,有一戶村民,章遵楠7次登門,最終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透過招商引資,濱湖村引進了馬鞍山農騰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參與經營,以750元/畝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800多畝。2015年,農騰公司又在該村流轉土地600多畝。

流轉土地,只是賺了個“租金”,這讓章遵楠並不滿足,繼續改革創新。

濱湖村有三個圩地勢低窪,村民只能靠天收糧。2016年,濱湖村開展了農田水利設施改造工作,所有的圩埂、涵閘,全部得到加固。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的不斷推進,濱湖村“兩委”立足村情實際,經過反覆醞釀討論,決定因地制宜,大力推進土地流轉,鼓勵規模化經營,走生態農業之路。濱湖村透過實施“保底+分紅”土地流轉法,實現了村民、村集體和流轉企業三贏。

“保底+分紅”土地流轉法讓村民錢袋子越來越鼓,村集體收入也是逐年上升。不過,濱湖村還想把這條路走得更寬。

“今年,我們村集體收入有望突破100萬元。我們的目標是把村裡的土地全部流轉出去。”章遵楠表示,下一步村裡計劃把所有的農田流轉到濱湖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讓村民“坐地生金”。

良田寸寸、大地生“金”,一幅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濱湖村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開。

記者 劉明培 黃瑩

【來源:馬鞍山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