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誰能想到宮保雞的“宮保”是個官名,而我們現在吃得還不是原味的

由 李木塵說美食 發表于 飲食2022-08-06
簡介雞仍同第一階段一樣,選用嫩公雞,但須剔骨,只用淨雞肉,切成雞肉丁,用鹽、料酒、花椒粉、芡粉等碼味抓勻,大蒜炸熟作配料,鍋內放菜油,油至八成熱時,下雞肉丁滑散,倒入大漏勺裡瀝油,鍋內留底油,放入餈粑辣椒,爆香後放漏勺裡瀝乾的雞丁,再加入炸蒜、

宮保雞丁宮保是指人名嗎

本人下館子的次數不多,但只要有機會,必定要點宮保雞丁這道菜。不僅是好這一口,還能窺見這家餐館的廚師在調味及火候拿捏上的水平。能否再行光顧,成為回頭客,就得看看他這一招。

宮保雞的首創者是丁宮保,“宮保”不是人名,是丁寶楨死後皇帝賜贈的官名。丁寶楨(1820~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州(今織金縣)牛場鎮人,清咸豐年間考中進士,歷任嶽州、長沙知府,後升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為政20多年,功勳昭著,名垂青史。成為晚清貴州走出的又一位名臣。

他最為中國人稱道的是在山東巡撫任上,於同治八年(1869年),殺了慈禧太后寵愛的大太監安德海,表現出了大智大勇,世人無不稱快。這件事還被後人編成劇本《丁文誠除奸》,給予頌揚。丁寶楨逝世後,諡號“文誠”,後又被當朝皇帝追賜太子太保銜。太子太保這一頭銜,民間稱作“宮保”。

誰能想到宮保雞的“宮保”是個官名,而我們現在吃得還不是原味的

丁寶楨不但是晚清的名臣,還是一位美食家,一道宮保雞,一吃就是130多年,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還是許多餐館的招牌菜,猶如蘇東坡的那道“東坡肉”,以人名而成了菜名。只是現如今人們畏懼“三高”“四高”等吃出的毛病,對“東坡肉”大有敬而遠之的意味,而“宮保雞”是禽類食材,烹製時又用素油,沒有那麼多的脂肪油膩,故而人們對“宮保雞”仍有蜂擁而至之勢。

丁寶楨的宮保雞,發展至今,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是帶骨爆炒階段。雞必須是嫩公雞,其標準是公雞剛開始會打鳴(開叫),雞腳杆上的弦爪才冒出一個小包,雞冠紅亮,毛色潤滑,精神抖擻,好動活潑。宰殺煺毛洗淨後砍成不大不小的雞塊。大鐵鍋放入菜油,油要稍多一點,待油溫適度時,同幹辣椒段或餈粑辣椒,加生薑、蒜苗等猛火爆炒。原汁原味,有嚼勁,辣香味實足。

當年,丁寶楨無論是在四川或是在山東,或是回到家鄉,或是走親訪友到開陽(丁寶楨同開陽馬場的丁氏族人為同宗),他的餐桌上總是有這麼一道菜。這道菜也成了今天的辣子雞,雞辣角等貴州菜的老祖宗。

誰能想到宮保雞的“宮保”是個官名,而我們現在吃得還不是原味的

其次,是剔骨爆炒階段。雞仍同第一階段一樣,選用嫩公雞,但須剔骨,只用淨雞肉,切成雞肉丁,用鹽、料酒、花椒粉、芡粉等碼味抓勻,大蒜炸熟作配料,鍋內放菜油,油至八成熱時,下雞肉丁滑散,倒入大漏勺裡瀝油,鍋內留底油,放入餈粑辣椒,爆香後放漏勺裡瀝乾的雞丁,再加入炸蒜、蔥節、青蒜苗等調料翻炒,噴醬油,翻炒幾下即可出鍋裝盤。其實這才可以稱為宮保雞丁。

最後,是剔骨爆炒的發展延伸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喜好的宮保雞又有了改良延伸和發展,特別是到抗戰時期,開陽亦同貴陽成了大後方,各行各業,各色人等雲集貴陽。小小的開陽城也來了不少的外地人,其中不乏名流,名流中更不乏美食家、大廚,特別是全國各地的特色菜餚在開陽幾乎都能見其蹤影。

因此,作為傳統名菜的宮保雞深受影響,於是在調味方面有了較大的調整,沿用剔骨的淨雞肉切丁,不再用炸蒜粒,而是用豆瓣醬或甜麵醬調味,再加蔥節、青蒜苗等,還有加炸脆的花生米、腰果等一同爆炒。並且由宮保雞丁延伸成了系列菜品,如宮保豬肉丁、宮保豬板筋、宮保肚尖、宮保腰花、宮保牛蛙等。

誰能想到宮保雞的“宮保”是個官名,而我們現在吃得還不是原味的

20世紀50年代中期,貴陽餐飲界舉行了一次烹調大賽,將宮保雞推向頂峰,備受食客們的青睞。當時奪得金牌的是一道叫“三把雞”的炒菜。所謂“三把雞”,除了按宮保雞的做法烹調而外,主要體現在烹製的速度上,即三把煺毛後,快速切丁下鍋爆炒,在極短的時間內成菜上桌。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先準備好一桶滾開的水,一桶涼水,一刀抹了雞脖,放出雞血後,立即入開水桶,再將雞迅速提出放入涼水桶,用手一把煺淨雞的左腿毛,再把煺淨雞右腿毛,三把煺淨雞胸毛,隨即剁下已煺淨毛的三大塊,雞這三個部位稱為活肉,迅速清洗後,再剔肉切丁爆炒。如此爆炒出的宮保雞,既保留了宮保雞第一階段的原汁原味,又鮮味實足,軟糯嫩滑。

宮保雞丁發展至今天,尤其講究火候,“剛斷生,正好熟”,淋上芡汁再顛炒幾下,讓其調味勻均,成菜裝盤,只見紅油不見汁,雞丁鬆散爽脆,味道層次分明,即使菜涼了,雞丁還能保持鮮嫩。如果用青椒切段,加粗蒜粒爆炒宮保雞丁,無論佐酒下飯,那又是一番令人回味無窮的滋味。

誰能想到宮保雞的“宮保”是個官名,而我們現在吃得還不是原味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