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飲食

千里歸途:跨過大山大海的返鄉之路

由 藍鯨財經 發表于 飲食2022-07-21
簡介去年4月,碧桂園集團扶貧工作隊員進駐東鄉族自治縣,詳細調研當地的特色資源和產業專案發展情況,決定依託自有扶貧品牌“碧鄉”的平臺資源,為東鄉羊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集中解決銷路問題

英德百花市場7月份有羊肉賣嗎

千里歸途:跨過大山大海的返鄉之路

點選此處觀看紀錄片《千里歸途》

訪農村、入深山、進大漠,深入調研,因村施策,精準扶貧,使貧困村鎮從此有了造血功能,走上脫貧道路……

距離2020年全國脫貧的紅線已越來越近,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在這個過程中,選派一批精幹有力的扶貧幹部十分關鍵。

長期以來,民營企業扶貧多以捐款捐物的間接參與為主,缺乏參與扶貧的全過程,和對當地整體從經濟到文化全域性操盤能力。對此,碧桂園等民營企業在探索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長效機制上下功夫,為社會力量特別是民營企業直接參與扶貧提供具體樣本。

2018年起,碧桂園集團將廣東英德整縣幫扶模式推廣到甘肅東鄉縣、江西興國縣、河北平山縣等8省13縣,惠及3747個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包括英德在內,碧桂園集團正式進入進入9省14縣全面推進扶貧階段。

他們,打通產業扶貧的最後一公里

目前,碧桂園集團黨委在14個幫扶縣均與基層黨組織建立了“一線扶貧黨支部”,碧桂園專職扶貧人員近150名,帶動集團超過1000人參與扶貧工作。

張韜是其中的一員,原碧桂園蘭碧區域專案投資開發經理,在碧桂園工作了6年,去年4月份調任碧桂園東鄉縣扶貧專案部負責人。

“來到東鄉,自己開車來我才知道,那山有多大,溝有多深,真是我所沒有見識過的。我那天倒車的時候,直接差點就翻到了溝裡。” 張韜一邊說,一邊開著車,走在東鄉的崎嶇山路上,車裡放著他很喜歡的鄭智化的《水手》: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擦乾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

千里歸途:跨過大山大海的返鄉之路

張韜在工作途中

東鄉族自治縣是碧桂園結對幫扶的9省區14縣之一,這個全國唯一的以東鄉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地處全國最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的臨夏州,貧困發生率高達25。28%。當地山大溝深,乾旱嚴重,自然條件差,群眾長期靠種洋芋(東鄉土豆)、養羊來維持生活。

不過,當地乾旱少雨、牧草含水量少,反而成就了東鄉羊肉膘肥肉嫩、肉質細膩纖維少的特點,亦稱東鄉貢羊。“東鄉貢羊”相傳是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時,由撒爾塔工匠遷入東鄉境內的。這種異域品種的羊,肉質細嫩,極其美味,多年以來被東鄉人代代飼養傳承至今。

然而好名聲卻無法變成老百姓的“真金白銀”。張韜說,東鄉羊雖然知名,但由於本地經濟落後,羊產業並未形成規模化,往往是農戶自養自賣,利潤有限。“東鄉作為養羊大縣,甚至連一個冷鏈廠都沒有,導致羊肉無法出省,極大地限制了東鄉羊品牌的發展。

去年4月,碧桂園集團扶貧工作隊員進駐東鄉族自治縣,詳細調研當地的特色資源和產業專案發展情況,決定依託自有扶貧品牌“碧鄉”的平臺資源,為東鄉羊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集中解決銷路問題。

張韜說,在產業基礎薄弱的東鄉,像肉羊養殖這樣既有一定基礎,又能快速見效的產業並不多,“因此更要集中力量,把咱們東鄉羊做成老百姓的脫貧羊、致富羊。”張韜每天都會早出晚歸,與東鄉貧困戶溝通,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向貧困戶收購羊只。“在24個鄉鎮,每天分四組,基本上是30多隻羊一車,然後每天都是十幾車,二十幾車地拉過去。”

“以前他們的產品銷售市場主要是在甘肅和西北地區,現在我們進來之後,銷往南方沿海比較多。我們的銷售渠道主要是我們的酒店、鳳凰優選的銷售渠道,與他們之前的市場是不重疊的。也就是說,我們銷售的完全是增量。實際上,這也解決了東鄉羊銷售的最後一公里。”碧桂園東鄉駐村團隊一位成員告訴記者。

談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張韜說,最大的困難是,“村民不理解你”,在工作時,張韜經常要向村民反覆解釋收羊的方案,為了讓當地人民信任,東鄉成了張韜的家。

去年雙十一,碧桂園之所以能現場預售出東鄉羊達6000多隻,正是在東鄉縣政府指引和幫助下到貧困戶加急採購,一戶一戶收上來的。

“我們不是簡單的買羊,而是在做東鄉羊的宣傳,讓全國各地人民知道有東鄉羊,有這麼好吃的羊肉。”張韜說,透過打造東鄉羊品牌效應,貧困戶養羊增收,便可縮短脫貧時間。

作為東鄉扶貧團隊的帶頭人,張韜是每天早上最早起的,晚上最晚休息的。“大家都是咬著牙在做,沒有說很苦很累就退縮的。”因為工作繁忙,經常無法陪伴家人,但受訪時,他卻不願意提及。

俯瞰東鄉布楞溝全貌,周邊如波濤一樣的山巒和成排的布楞溝村民新居盡收眼底。“誰能想到在風光如此壯美的地方,也孕育著貧困;誰又能想到在這樣貧瘠的土地上,也萌芽著脫貧的希望。”張韜感嘆說。

他們,在努力為中國鄉村留下新面貌

廣東英德是碧桂園集團去年列入整體幫扶計劃的全國14個貧困縣之一,也是碧桂園持續扶貧7年的深耕之地。扶貧工作隊深入英德的78個村,從建造住宅到發展農林產業、就業培訓,如今進入發掘文化傳統與發展產業並舉的振興鄉村階段。

其中,英德魚咀村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莊。上世界90年代,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討生活,村民紛紛遷到鎮上和城市。到2018年,仍居住在魚咀的僅有老人和留守兒童約30人。村莊土地荒蕪,諸業不興。

2018年3月16日,魚咀古城文旅專案正式啟動,浛洸鎮政府、碧鄉農業公司、魚咀村委會及魚咀村民理事會聯合成立旅遊公司,共同推進。

千里歸途:跨過大山大海的返鄉之路

英德市魚咀村鳳鳴咖啡吧

碧桂園集團社會責任部副總監、英德扶貧專案負責人潘定國,2003年進入碧桂園籌辦的公益學校國華紀念中學,他說,自己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是在國華紀念中學求學時期確立的。2017年8月入職碧桂園後,潘定國負責海南省瓊海市博鰲鎮南強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在南強村的八個月,他組建了碧桂園區域公司的的第一個社會責任部。2018年4月,潘定國來到英德,從一個村的幫扶做起,3個月後成為碧桂園英德扶貧統籌全域性的負責人。

在潘定國看來,鄉村建設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溝通交流過程,也是觀念轉變的過程,建立信任需要時間和耐心。

在碧桂園駐英德扶貧工作隊的宋旭,起初負責施工管理,後來開始負責專案協調等工作。他也遇到過村民的不理解甚至阻礙。但等工程建好,給村民帶來了便利,他和同事們也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大家都叫他阿旭。

“我們大半夜加班,他們會送牛奶過來。以前村民以為我們是來搞破壞的,現在很親切,拉著我聊天。”說起這些變化,宋旭頓時覺得充滿了成就感。

魚咀文旅專案運營團隊負責人王海洋從去年11月20日開始,負責魚咀的民宿運營。一期目前共有員工13人,大多是本村村民。“上崗前送他們到碧桂園職業學校酒店管理專業去學習,經過封閉式學習和實習檢驗再回來工作。”王海洋預計,專案的二期和三期建好後,可以解決村裡50個人就業,農家樂也能解決10幾個村民就業。

在潘定國看來,村莊空心化是目前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我覺得我們能夠做的就是透過幫扶,為中國鄉村留下一點東西,告訴別人其實可以做出一些改變,我們稱之為我們可複製、可推廣、可造血的模式。”

青山綠水,歸園田居

湖南平江也是碧桂園集團去年列入整體幫扶計劃的全國14個貧困縣之一,截至2017年,平江有著136個貧困村,41482戶貧困戶,142848貧困人口。

去年6月後,平江縣加義鎮泊頭村因為有了碧桂園扶貧小組的進駐而熱鬧起來,碧桂園建設106畝苗木基地,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進行合作,碧桂園出資金,出技術,出苗木,也幫助尋找銷售渠道,由合作社提供土地,優先僱傭貧困戶進行種植。

在碧桂園平江縣扶貧小組,人稱“龍哥”的工作人員李龍,是原碧桂園京津冀區域負責園林景觀現場施工化管理,聽說家鄉平江縣設了扶貧點,毅然放棄原工作崗位的優厚待遇,一頭扎入家鄉的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浪潮中來。

“我們家在鎮上(平江縣南江鎮),生活環境還算不錯,曾經與一位是大學生村官的朋友到村裡面,才發現村裡的生活環境是如此貧困,當時心裡就埋下了扶貧的種子。”龍哥說。

在李龍看來,碧桂園進入到加義鎮泊頭村這段時間以來,感受最大的變化是人的精神狀態的變化。“以前很多村民沒事做,就打麻將,現在打麻將的氛圍也淡了很多。”李龍說,除了因病致貧外,貧困戶身體沒問題的話,只要勤快點,脫貧基本沒問題。“所以扶貧不能扶懶,扶貧首先要扶志,精神扶貧比物質扶貧更重要。”

34歲的碧桂園平江縣扶貧小組負責人趙康樂,之前擔任碧桂園湖南區域產城發展部投資總監,家在長沙的他目前有兩個小孩,小孩子正處於亟需要父母陪伴的成長階段。投身扶貧工作後,他陪小孩子的時間變得屈指可數。

不過雖然如此,看到扶貧點的一步步變化,他感到十分充實。“我們只是社會扶貧大軍裡的一份子。”趙康樂說。

像張韜、宋旭、李龍等類似的一線基層扶貧人員,還有很多很多。第一財經聯手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聯合打造《千里歸途》紀錄片,記錄他們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他們正貢獻者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對於他們來說,選擇走進鄉村,就要捨棄城市的繁華、捨棄陪伴家人的時間,但一種夢想、一份責任、一份堅守,在召喚著他們的內心深處的使命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