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評論|義烏與蘭溪

由 浙江日報 發表于 娛樂2022-07-10
簡介蘭溪噱頭,義烏拳頭

義烏在杭州的什麼方向

2018-12-28 09:14 | 金華日報

評論|義烏與蘭溪

義烏,現在名聲很響。有人曾在國外以你所知的中國城市做調查測試,回答大體為北京、上海、廣州、義烏。儼然是一線城市。G20杭州峰會前,說有老外給他的朋友這樣介紹杭州:杭州是在上海和義烏之間的一個城市。

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時光倒溯三四十年,不要講國外,就是浙江省外又有多少人知道義烏呢?蘭溪是與義烏相鄰的一個縣級市——現在恐怕只能這麼對外介紹。那時,“牛”的可是蘭溪。因為當年蘭溪被稱做“小上海”,地位狀如今日義烏。義烏條件最好的千年古鎮——佛堂,則稱自己為“小蘭溪”。

義烏一面鼓。手搖撥浪鼓,肩挑貨郎擔,“雞毛換糖”是義烏的符號、象徵。電視劇《雞毛飛上天》講述的就是義烏這座城市從雞毛換糖開始的變遷故事。雞毛換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文革”後期從事的人數達到頂峰。政策稍微放鬆了,為生活所迫的義烏人遍佈周邊地區。只要聽到村口巷尾響起撥浪鼓“咚咚……”的聲音,孩子們便興沖沖地拿著家裡的雞毛、鵝毛、牙膏殼(底部是錫的)、鱉殼等去換糖。義烏人帶來的除了自制的紅糖,還有魚鉤、魚線、橡皮筋、髮夾、針頭線腦之類。這些小商品也很吸引婦女眼球。春節臨近,家家戶戶都要殺雞,義烏人也來得最多最勤。正月裡義烏人又帶些小鞭炮、小氣球來,盯得就是小孩口袋裝著的壓歲錢。那時候,蘭溪的大人們圍坐著喝酒,談論著義烏人把雞毛收走作什麼用(後來知道是好的雞毛做成雞毛撣子賣,差的用作肥田)。而我最納悶的是,義烏人怎麼就不在家過年呢?也是後來知道,一個年過下來義烏人一副糖擔可賺百來塊錢,相當於蘭溪一個正勞力大半年的工分。

蘭溪船碼頭。蘭溪地處錢塘之腰,衢、婺兩江匯合處,水路上通皖南、贛閩,下達蘇杭。民國時期就是一派繁華景象。城內會館林立,商幫雲集,白天茶館酒肆人頭攢動,夜晚江上“茭白船”漁火點點。上世紀30年代,紹興一富家子弟偷了家裡兩千大洋出走,當其父瞭解到兒子出門的方向是蘭溪而不是杭州時,內心釋然。覺得再熱鬧畢竟一個縣城,能花得了多少銀子?殊不知,這個花花世界十來天時間就把兩千大洋用得精光。50年代末,新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大型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開工建設,杭州至蘭溪的鐵路延伸至建德。兼有電站建設和交通位置多個因素,國家隨之在蘭溪佈局建設鋁廠、電纜廠。據說因招的多是男工,後來又建了以招女工為主的棉紡廠、毛巾廠。此後些年,陸陸續續又建設了農藥廠、化肥廠、化工廠、機床廠、汽配廠……至改革開放初,蘭溪已形成了冶金、化工、機械、紡織、食品等門類頗為齊全的工業基礎,規模為一般地級市難以企及。當年,一般縣城如義烏僅一兩條百十米長的馬路,街上還曬著稻穀、跑著豬,而蘭溪已有數萬產業工人。

上世紀80年代,蘭溪盛極一時。商品短缺的經濟背景和改革開放的春風,讓有著商業文化積澱的蘭溪人率先推行企業內部分配製度改革,創造了名震全國的“蘭溪經驗”。企業活力大大激發、產量效益大增。廠長走進中南海彙報經驗,產品廣告充斥電視黃金時段。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第一批八隻股票,其中一隻是蘭溪的“鳳凰化工”,為全國第一隻異地上市股票。蘭溪一家國有企業在縣城蓋了個18層高的三星賓館“蘭江大廈”,從設計、施工到管理團隊,皆由香港公司負責。早餐叫早茶,賣的是燒麥、叉燒包等粵式點心,大開風氣之先。到蘭江大廈吃早茶成了金衢地區檯面人物的一種嚮往和時尚。“小小金華府,大大蘭溪縣”,這句原本因明朝時一位父親在蘭溪做知縣,兒子在金華做知府而流傳的民間諺語,在整個80年代得到全新的演繹。

就在蘭溪風風光光之時,義烏人在走著自己的路。雞毛換糖,走街串巷,練就的不只是義烏人吃苦的本領,更有靈敏的商業嗅覺和經濟頭腦。他們發現帶去的髮夾、鈕釦等針頭線腦類的小商品很受歡迎,也更有賺頭。於是,逐漸地有了專門從事小商品採購和“加工”的隊伍,並暗地形成交易集市。這是義烏小商品市場的萌芽。那時,改革開放剛開始,農民進城擺攤仍作為“棄農經商”,長途販運則是投機倒把,不被政策允許。但義烏政府審時度勢,不僅沒有扼殺,還專門闢出場地,工商稅務拿出相應管理辦法。水泥預製板作攤,編織布作棚的第一代義烏小商品市場誕生了。雖然場地狹小而簡陋,但生意十分紅火,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客商。回顧這段歷史,後來人們一直用女個體戶馮愛倩與時任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之間發生的“爭論”,作為催生義烏市場誕生的引子。事實上,市場的興起源於義烏這塊土壤雞毛換糖的特有經歷和義烏人的特質,當然還有謝高華為代表的義烏幹部的務實擔當。“興商建縣”,義烏確立了自身發展戰略,市場成了義烏經濟的龍頭。義烏人做生意確有一套。當年蘭溪產的“蘭江味精”很受歡迎。有趣的是,義烏市場批發到的蘭江味精價格要比透過關係從蘭溪廠裡買到的出廠價還低。原來,義烏人進貨量大,廠家在出廠價基礎上還給了回扣,義烏人將回扣一部分讓給了進貨商,有錢大家賺。到80年代末,義烏小商品市場交易額已居全國前茅。

上世紀90年代後,短缺經濟基本結束,廣東、江浙一帶的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蓬勃興起,一般工業品市場競爭趨於激烈,而當年國人的消費趨向追求的主要是價格低廉,負擔重、產品老、機制舊的蘭溪國有企業在競爭中越來越失去優勢。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蘭溪一些企業推進股份制改造。在“買到原始股就發財”理念驅使下,義烏人揹著整麻袋的錢來買股票,好好地“支援”了一把蘭溪。無奈,產權改革不徹底,尤其產品開發上沒有大的突破,這波改革只是蘭溪“落日的輝煌”。整個90年代直至本世紀初,蘭溪國有集體企業每況愈下,陸續破產、關停、重組。那些年曾坐擁三江之利的蘭溪洪水多發、水患頻繁,於是一怕下雨,二怕下崗成了蘭溪人心頭之痛。計劃經濟打下的觀念烙印和骨子裡的那份悠閒,又使蘭溪人缺失了內生的創業動力。蘭溪經濟在做“減法”,陷入歷史低谷。曾經多少輝煌,就有多少彷徨。恰恰這時的義烏,市場的集散功能彌補了商品供需端的資訊不對稱,帶動了物流業的興起。商品極為豐富,價格極其低廉,客商越來越多,人流越來越旺,市場越做越大。義烏市場五易其址,八次擴充套件,形成了小商品的海洋。依託市場視窗,義烏人又發展小商品生產加工,形成了絲襪、針織內衣、飾品、拉鍊等具地方特色的工業,“以商促工、興商建縣(市)”的夢想實現了。那段歷史,蘭溪、義烏是冰火兩重天。

蘭溪噱頭,義烏拳頭。流傳於金華一帶的這句民諺,描述了兩地的某種文化特質。噱頭,乃上海話,含義很多,這裡大體上講的是有花招,言談、行為能惹人注目,吸人眼球,打動人心。也帶有點貶義,似有些譁眾取寵。拳頭,表達的是剛勇之意。義烏人很喜歡也很認可這個形容,常以戚繼光抗倭到義烏招募兵勇來印證。現在“剛正勇為”已被提煉為義烏精神的主要內涵。有個故事,說10多年前有個義烏人和蘭溪人一起坐在一趟列車上,蘭溪人裡面一件白襯衣,外套一身西服,皮鞋鋥亮,雖然不是名牌,但斯文得體,與鄰座侃侃而談,頗有點紳士味。義烏人也穿個西裝,估計是新的,還是名牌,袖口上的商標都捨不得剪掉,裡面穿著的羊毛背心扣在褲子裡,手上拿著皮袋,身上還有些汗臭味。要不是那身名牌西服,就像蘭溪人帶的跟班。實際上,那個蘭溪人是個下崗工人,去杭州找活幹,義烏人則是個老闆,皮袋裡裝的全是錢。所謂噱頭,其實也就是一種碼頭文化,南來北往人交往多了有了些見識,也就容易誇誇其談。拳頭呢,則是艱難的生活條件和經年累月外出奔波鑄就的性格。文化不能論長短,就像蘭溪的小吃“雞子餜”和義烏小吃“東河餅”一樣。做雞子餜很講究,肉和小蔥作餡,在鍋裡一面皮煎硬後,從上面挖個口把打好的雞蛋灌進去,然後小心地翻轉過來再煎。在溫飽都未解決的年代,這是一種何等的享受。東河餅,則太過簡單,幾點蔥花加鹽和在面裡,攤成一張薄餅,就點鹹味,也沒啥油,實則也就是外出的乾糧。然而,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吃東河餅,說是健康。

四十年滄桑鉅變,走的是人間正道。現在義烏市場經營著180萬種商品,在每個攤位停留三分鐘,走完市場要一年時間,正向著“買全球、賣全球”世界小商品之都邁進。改革開放,一日千里,幾十年來所創造的財富、帶來的變革、取得的成就超過了之前數百年。蘭溪已不可與義烏同日而語。好在經歷了“鳳凰涅槃”的苦痛,蘭溪工業城市的形象也在重新確立。新時代風鵬正舉。義烏、蘭溪正重整行裝再出發。

(謹以此文致敬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原標題《義烏與蘭溪》,原作者餘良。編輯樓菲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