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牙科醫生講義第十九講: 牙體缺損修復體粘接、粘固與完成的流程

由 常亮名師大講堂 發表于 娛樂2021-06-08
簡介如果粘固後發現修復體沒有完全就位,咬合過高,這可能是粘固劑過稠,冠就位太晚及患者未用力咬合造成的,應拆除重做

牙齒裂成兩半能粘住嗎

導讀: 牙體缺損修復體在技術室製作完成後,到最終在患者口內完成修復,還需以下5個步驟:①戴前處理(preliminary finishing);②試合和調磨(try-in and adjustment);③表面處理(surfacetreatment)包括機械拋光(polishing)和上釉(glazing);④粘固(cement);⑤粘固後拋光(poet cementainon finiabing

)。

牙科醫生講義第十九講: 牙體缺損修復體粘接、粘固與完成的流程

一、戴前處理

應在患者就診之前對牙體缺損修復體進行初步處理,從而使臨床醫生無需花太多時間調磨就可將修復體順利地在患者口內就位、粘固而完成治療,既節省了寶貴的椅旁操作時間,又可贏得患者的信任。

1.初步檢查 仔細檢查修復體是否完整,有無缺損、砂眼或縮孑L。用放大鏡檢查修復體組織面有無金屬瘤、殘存的包埋料、石膏渣、拋光膏等,如果發現有應選擇大小合適的鑽針磨除;要仔細檢查烤瓷冠肩臺的組織面是否有少量的瓷覆蓋,如果有則用細金剛砂鑽針緩慢輕輕磨除,使金屬重新暴露。

2.將修復體就位於代型上檢查 輕壓使其在代型上就位,並用放大鏡檢查就位是否徹底,邊緣伸展是否合適。理想的就位狀態是:修復體只在邊緣部位與代型接觸,其餘內表面與代型表面留有一個大小在30—40um的間隙,以容納粘固或粘接材料。

3.在模型上調整鄰接關係 修復體在代型上就位後,應使用較薄的影印紙仔細檢查鄰接關係。調整鄰接關係時應反覆少量、緩慢地研磨,直至修復體在代型上徹底就位,同時修復體的近遠中仍與鄰牙接觸。理想的鄰接關係應當是當修復體復位在工作模型時,不造成相鄰牙代型的移位,在拉動插入鄰接區內的影印紙時既要感到有阻力,又可以完整地抽取出來。

4.在駘架上調整牙合 在調牙合前應確認修復體己徹底就位,然後在舌架上用咬合紙檢查咬合情況,用直徑較小的柱狀磨石先調正中牙合早接觸,然後調非正中耠早接觸,直到咬合點均勻。

5.初步拋光 在鄰接關係和咬合調磨完成後,金屬修復體用鎢鋼(或普通碳化矽)磨頭進行軸面磨平,拾面拋光時先用花蕾狀拋光鑽研磨拾面溝窩,使溝窩清晰,然後再用金剛砂或碳化矽磨石依照拾面外形將粗糙的表面磨平,之後用中度粒度的橡皮輪進行拋光,獲得呈緞紋樣表面(satin-likefinish)即可。金屬修復體初步拋光不宜高度拋光,瓷修復體也可暫不上釉,因為在口內試合時,過度光滑的表面使咬合高點和過緊的接觸點不易用咬合紙檢查出來。最後對修復體的內表面噴砂處理,然後用高壓蒸汽清洗以備口內試合。

牙科醫生講義第十九講: 牙體缺損修復體粘接、粘固與完成的流程

二、口內試合與調磨

1。 問診 詢問患者上次治療後患牙有無異常感覺;使用臨時冠咀嚼時有無咬合不適和咬合痛;患牙為活髓牙者有無冷熱刺激痛及自發性疼痛。

2.檢查患牙 牙周檢查包括牙鬆動度、叩痛、牙齦狀況及牙周探診深度的檢查。若患牙為活髓應進行牙髓狀況檢查:去除臨時冠,用熱試或冷試法檢查牙髓狀態,必要時使用電活力測定儀測試牙髓活力。牙髓反應正常者繼續治療;若存在牙髓激惹(充血)則先對患牙進行安撫治療,待牙髓狀態恢復正常後繼續治療;若患牙已發展成牙髓炎則應行牙髓治療及根管治療,然後繼續進行修復體的試戴與粘固。未及時治療牙髓疾病而匆忙粘固修復體,未來在進行牙髓治療時需要破壞甚至拆除修復體從而導致修復失敗,引起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經濟損失,甚至引發醫療糾紛。

牙科醫生講義第十九講: 牙體缺損修復體粘接、粘固與完成的流程

3.清潔患牙表面 先用探針或鐮形潔治器去除粘著在牙表面的臨時粘固劑,然後用幹棉球擦去殘存的粘固劑細小顆粒,最後用氣水槍沖洗患牙表面。對活髓牙應強調愛傷觀念,應使用溫水沖洗,避免長時間使用酒精刺激,避免反覆吹乾牙表面,必要時應在麻醉下完成試戴和粘固。

4.就位(seating) 將修復體戴人預備過的患牙上並達到正確的位置稱為就位。金屬修復體和烤瓷修復體在試戴時應用手指稍微加力按壓修復體使之就位,不應採用敲擊和患者咬合的方法使修復體就位,因為在敲擊力和咬合力作用下就位的冠很難脫位,而且容易造成基牙損傷。鑄瓷修復體(包括嵌體、冠及貼面)在試戴時應無壓力就位,因為鑄瓷修復體有可能在壓力下破損。

(1)修復體就位的標誌:修復體完全就位理論上的標誌是戴人患牙上的修復體內表面與患牙面之間的間隙不大於50,lm。臨床上可使用顯示蠟(山scl。singwax)或矽橡膠類檢查材料檢查修復體是否徹底就位。將這類材料放在修復體組織面,使修復體在口內就位,待材料固化後再將修復體從患牙上摘下,修復體組織面只應存留非常薄的一層材料。如果該層過厚,則說明修復體沒有完全就位。

在每個步驟標準化操作的條件下,臨床上常以以下現象作為修復體就位的參考標誌:

1)修復體的齦邊緣到達設計位置。

2)咬合基本合適。

3)修復體在基牙上就位後穩定無翹動。

(2)阻礙修復體就位的因素及處理方法

1)倒凹:牙體預備時存在一定程度的倒凹,使得倒凹上部的牙體阻擋修復體齦向就位。倒凹小者可適量調磨修復體頸部相應區內緣,或調磨倒凹上部的牙體組織以使修復體就位。倒凹大者應重新預備患牙,重新制作修復體,否則若大量調磨基牙及修復體將造成修復體與基牙的密合度降低,易引起修復體邊緣繼發齲或因固位不良導致修復體脫落。

2)過銳的點角和線角:基牙預備時形成過銳的點角和線角,包埋時包埋材料無法流入熔模相應的這些狹小間隙,造成修復體就位時在這些點角和線角處產生阻擋。可適當調磨基牙的銳利點角和線角,或使用尖銳車針調磨修復體內面相應區域。

3)模型損傷:模型切緣或胎緣灌注不全;模型切緣或拾緣損傷未被發現,如技師在製作過程中不慎刮蹭模型。修復體完成後試合時在相應的區域形成阻擋。可對照基牙與模型不 4)鑄造缺陷:鑄造過程中,在修復體內面形成金屬瘤、粗糙面。使用相應車針磨除這些突起部分。

5)鄰接過緊:在試合時表現為修復體被卡在兩個鄰牙之間,按壓頰舌側緣修復體產生頰舌向轉動。應仔細調磨鄰面高點。

6)牙齦阻擋:設計齦下冠邊緣者,尤其當臨時冠邊緣不密合導致牙齦腫脹者,試合時遊離齦緣易捲入肩臺與冠邊緣之間,影響修復體就位。可使用高速車針、電刀、鐳射等去除過長牙齦,必要時應在麻醉下施行上述操作。

7)其它因素:印模、模型變形,熔模蠕變變形,鑄造收縮,修復體邊緣過長等。

(3)排除阻礙的具體方法

1)鄰接阻礙的排除:用牙線(dentaliloss)(圖3—118)檢查鄰接有無阻擋,如果牙線加力不能透過,說明鄰接過緊;牙線不加力即可輕鬆透過,則說明鄰接過鬆。還可以使用專用的鄰面接觸檢查片(contactgauge)檢查鄰面接觸的鬆緊度。鄰面接觸檢查片一般有3個厚度:50txm、801xm和1lOtxm。正常鄰面(圖3—118)用牙線檢查鄰接接觸的鬆緊度應在50txm以上和110lxm以下,即50txm的檢查片可以順利透過鄰面接觸區,但110[xm檢查片不能透過。如50,Lm的檢查片不能透過鄰面接觸區,則表明鄰接過緊;如1101xm檢查片可以輕鬆透過鄰面接觸區則表明鄰接過鬆。鄰接過緊可以使用薄層咬合紙檢查高點,透過少量反覆調磨修復體的鄰面高點達到上述合適的鬆緊度,若鄰接過鬆可以透過修復體鄰面金屬加焊或加瓷來修改,鄰面接觸區間隙太大則需返工重做。

2)修復體組織面阻礙點的排除:可使用指示劑或指示材料檢查阻礙部位。作為指示劑的材料有塗抹型和可凝噴霧型,也可以使用專用高點檢查矽橡膠或高流動型矽橡膠作為指示材料。操作時將上述指示材料均勻塗布或噴塗在修復體內面,形成一層薄膜,隨後將修復體戴人患牙用手指

輕輕按壓,待指示材料凝固後取下觀察,指示材料被擠走,組織面暴露的區域為阻礙點。選用大小、

形狀合適的鑽針調磨阻礙點,然後戴人觀察。反覆操作直到修復體徹底就位。

5.就位後的檢查和調改 修復體就位後應按照以下順序對修復體檢查評價並修改:鄰接,固位,邊緣,咬合,外形及美觀。

(1)鄰接(proximalcontact):修復體的鄰接既不能太緊也不可太鬆。鄰接太緊妨礙修復體就位,造成患者感覺不適,使患者不宜用牙線清潔牙鄰面。鄰接太鬆則易造成食物嵌塞。對鄰接關係的檢查應在修復體徹底就位的基礎上進行,否則易產生假象。如果未將修復體按壓在其正確的位置上,修復體可能抬起或傾斜而沒有徹底就位,修復體的鄰面沒有和鄰牙形成正常的鄰接關係,這樣即使原本修復體鄰接過緊,牙線仍可從修復體與鄰牙之間透過而造成鄰接不緊的假象。修復體的鄰接鬆緊度應和患者口內其它牙鄰接的鬆緊度一致。如果鄰接過緊用上文介紹的調磨方法進行調改,直到牙線可以在遇到一定阻力下透過修復體與鄰牙之間,這一阻力與牙線在透過口內其它牙的鄰接點時所遇到的相同。如果鄰接過鬆或沒有接觸,則應在鄰接點處加焊或加瓷以恢復正確的鄰接關係。

牙科醫生講義第十九講: 牙體缺損修復體粘接、粘固與完成的流程

(2)固位(retention):設計合理的修復體在試合時醫生能夠感覺到固位力的存在。鄰接合適徹底就位的修復體用拇指和示指脫位時手指應感到明顯的阻力,固位力較大的修復體往往需要用去冠器使其脫位。如果修復體用拇指和示指脫位時手指沒有任何受阻的感覺,或者上頜修復體就位後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情況下自行脫落,說明修復體幾乎沒有固位力,應考慮重新設計重新制作,增加固位形,提高固位力。

(3)邊緣適合性(marginaladaptation):修復體的鄰接檢查合適後,在修復體徹底就位的情況下仔細觀察冠邊緣的情況。合適的冠邊緣不應存在過長(over-extended)、過短(under-ex—tended)、過厚以及與頸緣之間有間隙的情況(圖3—119)。冠邊緣與頸緣之間的間隙大於50p~m的狀態通常被認為是間隙過大,這樣大的間隙意味著探針的尖可以探入冠邊緣與頸緣之間。位於齦下的冠邊緣的適合度很難檢查,而齦下不適合的冠邊緣對牙齦的健康最為有害。

牙科醫生講義第十九講: 牙體缺損修復體粘接、粘固與完成的流程

造成邊緣不密合的主要原因是修復體沒有徹底就位。檢查是否就位的方法見上文,理想的狀態下,修復體邊緣應無指示劑或指示材料存留,顯示修復體邊緣與患牙頸緣緊密接觸,其餘組織面應有一薄層指示材料,從而證實冠已徹底就位,同時顯示將來粘固劑的厚度。所有指示材料在粘固以前應徹底清除,以免影響修復體的固位力。

(4)咬合調改(oeelusala山ustment):只有當修復體完全就位後才能開始調改咬合。應當注意的是鑄瓷修復體的咬合調改應在完成粘接後進行,因為沒有粘接劑支撐的鑄瓷修復體易在咬合時破損。調改咬合前先檢查不戴修復體時的咬合情況,讓患者自然咬至自己最習慣的牙尖交錯位,觀察牙的位置和上下牙面的接觸情況,在患牙同側接近患牙處選擇一對牙,這對牙可以將131xm厚的薄塑膠條(plastic shimstock)或薄層咬合紙咬緊。這對牙的接觸狀態將作為修復體調牙合的參考點(圖3-120)。

牙科醫生講義第十九講: 牙體缺損修復體粘接、粘固與完成的流程

1)正中牙合早接觸的調改:將修復體就位到患牙上,囑患者自然咬合,觀察患牙同側的一對參考牙是否仍然能咬緊薄塑膠條,如果不能咬緊說明在牙尖交錯位時修復體有早接觸點(圖3—121)。

牙科醫生講義第十九講: 牙體缺損修復體粘接、粘固與完成的流程

讓患者自然放鬆,作開閉口的鉸鏈運動,直到下頜被引導到最大的後退位,然後讓患者在這個位置開始咬合到剛感到有牙接觸時停止,詢問患者是哪個牙有接觸。如果是修復體有接觸,則需進行調改。

要求患者雙側牙同時咬合並咬緊所有牙,這時如果下頜偏向戴修復體的一側,修復體在上頜則應調改舌尖的頰斜面(圖3-121A),修復體在下頜則應調改頰尖的舌斜面。如果下頜偏向修復體的對側,修復體在上頜則可能應調改頰尖的舌斜面(圖3—121B),修復體在下頜則可能應調改頰尖的頰斜面;修復體在上頜也可能需要調改舌尖的舌斜面(圖3—121C),修復體在下頜可能需要調改舌尖的頰斜面。

將咬合紙置於修復體與對牙合牙之間,囑患者自然咬合,取出修復體只調改導致下頜偏移的接觸點,不磨別的接觸點。反覆調改直到下頜不再偏移,患牙同側的一對參考牙能將薄塑膠條咬緊。

注意牙合面調改不要過度,否則會造成修復體低。臨床上通常將薄塑膠條置於修復體與對牙合牙之間,囑患者自然咬緊後如果可以將薄塑膠條比較容易拽出,說明調改過度(圖3-122),可以透過牙合面加焊或加瓷恢復咬合或重新制作修復體。

牙科醫生講義第十九講: 牙體缺損修復體粘接、粘固與完成的流程

2)側方牙合早接觸的調改:非工作側早接觸的檢查,將薄塑膠條置於修復體和對抬牙之間,讓患者咬緊,然後讓患者將下頜滑向修復體對側,並使對側後牙成為工作側的接觸關係。在牙尖交錯位時,薄塑膠條應該能被咬緊,而一旦下頜滑向對側,修復體成為非工作側,薄塑膠條則應很容易被拉出。如果這時薄塑膠條不易被拉出,則說明修復體處於非工作側時有早接觸。

用咬合紙檢查早接觸的位置。在調節非工作側早接觸時,出現在上頜舌尖頰斜面的早接觸點,或出現在下頜頰尖舌斜面的早接觸點應被消除(圖3-123)。

牙科醫生講義第十九講: 牙體缺損修復體粘接、粘固與完成的流程

工作側早接觸拾干擾的調改,將咬合紙置於修復體與對抬牙之間讓患者自然咬合,然後將下頜向修復體同側滑動至該側後牙同名頰尖相對的位置,即使修復體處於功能側接觸狀態,功能側早接觸應調改上頜舌尖的舌斜面和下頜舌尖的頰斜面(圖3—124),應根據尖牙保護或組牙功能來決定上牙頰尖的舌斜面和下牙頰尖的頰斜面是否調磨。如果設計目的為尖牙保護,這些接觸點應被磨除;如果設計目的為組牙功能,這些接觸點則需保留,並調改至與尖牙之間的接觸相一致的水平。

3)前伸拾早接觸的調改:修復體在後牙時前伸拾早接觸的調改,將薄塑膠條置於修復體和對牙合牙之間,囑患者自然咬至後退位,然後讓患者將下頜向前滑動至前牙切緣相對,這時接觸薄塑膠條應很容易被拉出,如果在整個前伸過程中薄塑膠條一直很難拉出,則說明修復體存在前伸拾早接觸。同樣用咬合紙檢查出早接觸點並調改。修復體在上頜則調其牙尖的遠中斜面,修復體在下頜則調其牙尖的近中斜面(圖3—125)。

牙科醫生講義第十九講: 牙體缺損修復體粘接、粘固與完成的流程

修復體在前牙時,正中拾時前牙應該不接觸,下牙前伸時前牙應該有接觸。修復體調改的標準是在正中拾時上下牙之間應有13um的間隙,置於上下牙之間的薄塑膠條用力可以被拉出。前伸拾時應該由2組牙或更多組的牙同時保持接觸,防止對某一組牙造成牙合創傷。

(5)外形(contour):修復體的外形應符合生理要求及解剖特點,其形態、大小盡量與對側同名牙一致,與鄰牙協調。恢復正常的各外展隙和鄰間隙,以有利於食物的排溢和齦乳頭的健康。在接近齦緣處冠突度太大容易促使菌斑聚集,所以冠齦1/3的外形應與天然牙一樣。根分叉以上的軸面區域應保持與根分叉外形一致的凹面以有利於牙刷得清潔。

(6)美觀(esthetics):烤瓷冠戴人後,站在距患者1米左右處觀察烤瓷冠的位置、形態、排列、色彩是否與鄰牙及整個牙列協調一致。在粘固前,儘可能調改患者對外形不滿意的地方,直到患者滿意為止。瓷面色彩與鄰牙不協調時可採用外染色的方法彌補;鄰牙的特殊條紋和斑點必要時也可以採用外染色的方法在瓷面上模擬,以達到自然逼真的美觀效果。

三、粘接、粘固前修復體外表面處理

口內試合前金屬修復體己完成初步磨光處理,在粘固前應先將試合時調磨過的部位,如鄰接、咬合和邊緣等,依照初步拋光的順序磨到與其餘面一致後用溼砂布輪磨光,再用幹拋光布輪加拋光劑高度拋光至鏡面樣。金合金用氧化鐵拋光劑,其它金屬用氧化鉻拋光劑。注意拋光時冠必須就位在代型之上並避免損傷邊緣。

烤瓷冠應將調磨過的部位磨平然後上釉,如果不磨平直接上釉,瓷面可能有調磨時留下的劃痕。

四、粘接與粘固

粘接或粘固是用粘接劑或粘固劑將固定修復體固定在患牙上的過程。正確地選用粘接劑或粘固劑,準確地操作,對增進修復體的固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理想的粘接劑及粘固劑的要求

(1)粘接力強。

(2)粘接劑、粘固劑自身強度高。

(3)不溶於唾液。

(4)對牙髓無刺激。

(5)粘接劑、粘固劑流動性強,易於在修復體與預備過的牙體表面之間形成薄膜。

(6)操作簡便。

(7)修復體粘固後溢位的多餘粘接劑、粘固劑容易去除。

(8)價格便宜。

2.粘接劑、粘固劑的選擇與使用 粘接劑、粘固劑起到填補並封閉修復體與牙體表面間隙和增加修復體對牙體表面的粘固力的作用,因而增加了兩者的結合強度。常用的粘接劑、粘固劑有以下幾種:

(1)磷酸鋅粘固劑(zinc phosphate cement):磷酸鋅粘固劑是最早被使用的粘固劑,具有較高的抗壓強度,是一種粘固力很強的粘固劑。粘固時的pH為3.5,由於這一酸性狀態,磷酸鋅粘固劑一般被認為對牙髓有刺激作用。活髓牙不宜使用。

(2)聚羧酸鋅粘固劑(polycarboxylate cement):聚羧酸鋅粘固劑抗張強度高,但抗壓強度很低,是一種粘固力較高的粘固劑。它的pH為4.8,但由於其成分之一的聚丙烯酸(poly acryli,acid)分子是大分子,不能滲透到牙本質小管,所以對牙髓沒有刺激作用。牙體預備量大、有牙髓過敏史者可以使用。

(3)玻璃離子粘固劑(glass ionomercement):玻璃離子粘固劑是一種氟化鋁矽鈣玻璃(calcium fiuoroaluminosi licateglass),粘固強度與聚羧酸鋅粘固劑相當。它的優點是在結固過程中具有抑菌作用;在唾液中的溶解度低;可以釋放出氟化物。修復體邊緣易發生繼發齲的患者應首選玻璃離子粘固劑。

(4)樹脂水門汀粘接劑(resin luting cement):粘接強度比傳統粘固劑高,不溶於水。根據固化條件可分為化學固化(或稱自固化)、光固化,以及雙重固化三種類型。可根據修復體的製作材料選用不同型別的粘接劑。

3.使用粘固劑進行修復體粘固的方法

(1)粘固前的基牙處理:用橡皮杯(rubbercup)、浮石粉(pumice)清潔患牙表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固位力,然後仔細沖洗乾燥牙面。在修復體戴入和粘固過程中,患牙周圍必須保持乾燥,一般用棉卷和吸唾器就可以達到要求。對於唾液量大,患牙位於下頜者建議使用橡皮障隔溼。

(2)修復體組織面的處理:清洗修復體,用酒精去除汙染物,組織面噴砂,外面可塗抹凡士林以防止粘固劑粘在修復體外不易去除。常規乾燥。

(3)放粘固劑的方法:用小毛刷或調拌刀將粘固劑均勻塗布在冠的內壁,這樣做比僅將粘固劑放人冠底部更有利於全冠徹底就位。必要時在基牙軸面預備溢位溝作為粘固劑溢位道(圖3—126)。

牙科醫生講義第十九講: 牙體缺損修復體粘接、粘固與完成的流程

(4)戴冠的方法:後牙冠戴人患牙後,讓患者自然咬合,快速小幅度多次咬合後在患牙與對拾牙之間放置一塊塑膠墊(plastis wafer)或棉卷讓患者用力咬緊(圖3-127)。前牙冠就位後用手指墊著棉卷用力沿牙長軸按壓直到材料結固,而不能讓患者自然咬緊,因為對牙合牙的水平向分力容易使牙冠傾斜。用探針檢查冠邊緣,確認牙冠已徹底就位,若沒有完全就位,在粘固劑尚未結固前迅速取下。若粘固劑已結固,則應將冠拆除重做。在粘固劑結固的過程中應始終保持冠周圍的乾燥,因為過早地接觸水分容易導致粘固層溶解性增加。粘固劑變成橡膠狀或結固後去除冠外多餘的粘固劑。在材料有彈性或半結固狀態去除冠外多餘的粘固劑容易在冠邊緣的粘固層中形成空腔。

(5)戴冠後處理:去除冠外多餘的粘固劑必須在粘固劑徹底結固後進行,過早地去除冠外尚未結固的粘固劑容易導致冠邊緣粘固不全。冠邊緣的粘固劑應全部徹底地清除,鄰面殘留粘固劑可使用牙線或金屬成形片去除,殘留的粘固劑對牙齦健康非常不利。

採用不同粘固劑粘固時的注意事項:

(1)磷酸鋅水門汀粘固劑:嚴格按產品介紹要求操作或調拌粘固劑,使其黏稠度適中。臨床上常以調拌好的材料可以用調刀從玻板上拉出10mm而不中斷為標準。粘固劑太稀粘固強度低,太稠將導致冠不能完全就位。

(2)聚羧酸鋅水門汀粘固劑:按產品要求調拌材料,調拌好的材料呈蜂蜜狀,顯得比較黏稠,這是其正常狀態。完成調拌後的可操作時間為3分鐘。在粘固劑結固的過程中應始終保持冠周圍的乾燥。

(3)玻璃離子水門汀粘固劑:嚴格遵照產品使用說明建議的粉液比。儘可能地快速調拌,60秒完成調拌,完成調拌的材料呈奶油狀。剛開始調拌時粘固料比較黏稠,這時候不能新增液體,因為當隨著調拌時間延長更多的顆粒溶解後,黏稠度會適當減小。過於稀薄的玻璃離子粘固層容易產生微滲漏和水解。

用小毛刷或調拌刀將粘固劑均勻塗布在冠的內壁可以消除將粘固劑大量放人冠中所造成的較高的靜壓力,更有利於全冠徹底就位。

從開始調拌總共有3分鐘的可操作時間。當溢位冠外的粘固劑變成麵糰狀,在其表面塗抹凡士林防止失水和開裂。在粘固劑徹底結固之前,開始變得易碎的時候去除冠外多餘的粘固劑。

4.使用粘接劑進行修復體粘接的方法 若使用粘接劑粘接修復體時,根據粘接劑的使用說明,可能需要對牙粘接表面再單獨進行酸蝕處理,清洗酸蝕劑後應嚴格隔離唾液,以防汙染而影響粘接效果。

修復體組織面的處理:清洗修復體,用酒精去除汙染物,組織面噴砂,常規乾燥。可使用粘接劑配套的貴金屬處理劑或瓷處理劑對貴金屬和瓷修復體的組織面進行處理。

放粘接劑的方法:對於調拌型的粘接劑按廠家規定的調拌方式調和後,用小毛刷或調拌刀將粘接劑均勻塗布在修復體的內壁,注意不要裹人氣泡;對於有混合頭的槍混型粘接劑,應將粘接劑擠入修復體底部並逐漸塗布於各軸壁,應始終讓混合頭尖端埋在擠出的粘接劑中以防混入氣泡。

樹脂粘接劑的選擇:根據修復體制作材質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樹脂粘接劑。

(1)對於透光率高的矽基陶瓷全冠(如鑄瓷冠、嵌體和貼面)可使用光固化樹脂粘接劑,將粘接劑塗抹於冠的內壁,就位後對於冠邊緣溢位的多餘粘接劑,可使用光固化燈短暫照射以使粘接劑初步固化,使用手用潔治器去除多餘的粘接劑,再使用光固化燈充分照射冠表面,使修復體內面的粘接劑固化。由於光固化樹脂粘接劑有多種顏色選擇,因此還可以利用樹脂粘接劑的顏色進一步進行前牙的美學處理。為增加瓷修復體的粘接力,還可使用氫氟酸對瓷修復體的內表面進行酸蝕處理,再塗布矽烷偶聯劑以增加樹脂粘接劑與瓷表面的粘接力。

(2)對於烤瓷、金屬、氧化物復層陶瓷等不透光材料的修復體,應使用有化學固化功能的樹脂粘接劑。根據產品要求進行基牙表面和修復體粘接面的處理,有些粘接劑提供專門針對金合金或氧化鋯材料的表面處理劑以增加樹脂粘接劑與這些材料的粘接力。調拌粘接劑後將其塗抹於冠的內壁,就位後等待粘接劑初步固化後去除冠邊緣溢位的多餘粘接劑。此步驟最好在粘接劑完全凝固前完成,否則會很難去除冠邊緣多餘的粘接劑。但是也不能過早去除粘接劑,當粘接材料剛變成橡皮狀時,不能去除修復體邊緣的粘接劑,以免將粘接劑從修復體邊緣之下拽出而產生空腔。

(3)由於雙固化型粘接劑中既有化學固化引發劑又有光固化引發劑,因此兼具光固化和化學固化的優勢,可以粘固大多數修復體。操作時按各粘接劑使用要求對基牙及修復體粘接面進行處理後,調和粘接劑塗布於修復體的內壁,就位後用光固燈快速初步固化冠邊緣溢位的多餘粘接劑,令其初步固化,使用手用潔治器去除多餘粘接劑。在光固化的同時引發了化學固化體系,管內粘接劑將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化學自固化過程。

(4)還應強調的是,不同型別的樹脂粘接劑有不同的調拌要求,使用前要認真閱讀說明書。有些粘接劑不含酸蝕成分,需要對基牙表面進行酸蝕處理和(或)粘接處理劑(primer)處理。由於基牙牙體預備深度多達到牙本質層,因此對基牙牙體表面處理應按照牙本質粘接的原則,尤其是進行全酸蝕處理時,酸蝕時間應不超過20秒,並使用溼粘接技術,而不應過度吹乾牙表面。

如果修復體沒有就位而粘接劑已固化,應拆除修復體重新制作。重新制作時,粘接過的牙表面必須做適量的磨除,以消除伸人牙本質小管的樹脂突起,否則會影響再次粘接時的固位力。

其它處理修復體和基牙粘接面的方法還包括:用50umm的氧化鋁在80psi的壓力下給金屬冠內面噴砂,清洗,高壓幹氣吹乾。用橡皮杯、浮石粉清潔患牙表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固位力。

五、粘接、粘固後處理

粘固後重新檢查咬合接觸情況。粘固前調改時由於冠有一定的活動度,可能造成一定的誤差,所以在粘固後應再次檢查患者的咬合接觸情況。詢問患者戴修復體後的主觀感受,如果在正中咬拾時患者有異樣的感覺,前伸拾時在某個點有受阻擋的感覺,說明在正中拾、前伸拾修復體有早接觸,用咬合紙檢查早接觸、進行調磨。

如果粘固後發現修復體沒有完全就位,咬合過高,這可能是粘固劑過稠,冠就位太晚及患者未用力咬合造成的,應拆除重做。

使用牙線檢查修復體與鄰牙的接觸關係,以及鄰面是否殘留粘固劑或粘接劑,若殘留有粘固劑、粘接劑應仔細去除,否則會損傷牙支援組織。

邊緣拋光:用橡皮杯和浮石粉對修復體邊緣做最後的拋光處理。

修復體粘固完成後應教會患者正確使用牙線清潔冠的近遠中面,並定期接受口腔衛生檢查和清潔治療。

牙科醫生講義第十九講: 牙體缺損修復體粘接、粘固與完成的流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