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他只有4歲,為什麼要去看心理醫生?

由 趣評 發表于 娛樂2022-06-12
簡介在專家的引導下,戴維說出了心裡話:“我對卡西(他的嬰兒妹妹)很生氣,因為她不跟我玩遊戲

戴維是什麼含義

4G之前,電話訊號還不太穩定。有一次,我給別人打電話,對方的聲音清清楚楚,可我說的話,對方怎麼也聽不清。我說,你手機壞了吧,怎麼我說的話你聽不到呢?你的聲音我聽得很清楚!

沒過多久,給另一個人打電話,同樣的情況再次出現。我這才恍然大悟:不是他們的手機出了問題,而是我的手機出狀況了!

瞧瞧,這就是一種思維定式:人總是習慣於“眼睛向外”,看別人有什麼問題;而不是“眼睛向內”,先想想自己是否出了問題。

他只有4歲,為什麼要去看心理醫生?

家庭教育中,這種情況也經常出現。問題明明出在父母身上,我們卻並不知道,而是簡單粗暴地把問題歸咎於孩子。這是造成孩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國外有這樣一個案例,很典型。

戴維只有4歲,年紀輕輕,爹媽卻無奈地帶他去看了心理醫生。才4歲!看心理醫生!

這一方面說明,歪果仁不會把看心理醫生當成什麼了不起的大事,看心理醫生就跟吃飯穿衣一樣正常;另一方面,也說明這個孩子的問題比較嚴重了。

父母很不理解一個問題:這孩子為什麼有攻擊性?他攻擊的物件只有一個——他的妹妹。

他只有4歲,為什麼要去看心理醫生?

妹妹出生不久,還是個嬰兒。父母感到這樣下去比較危險,於是帶他去看看心理醫生,想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個環節。

如果哥哥或者姐姐對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帶有攻擊性,一般的考慮是,他感到了來自弟弟妹妹的威脅,自己將要失寵了。而此前,父母的愛由自己專享。

這也是二孩家庭需要認真面對的一個問題。但在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心理專家和戴維進行了良好的溝通。

在專家的引導下,戴維說出了心裡話:

“我對卡西(他的嬰兒妹妹)很生氣,因為她不跟我玩遊戲。我要她跟我玩球。她應該跟我玩,而不是每天躺在那裡。”

想要一個嬰兒和你玩球?如果你是家長,會不會上去就是一巴掌?至少也是否定?專家沒有。記住,你面對的是一個4歲的孩子。

他只有4歲,為什麼要去看心理醫生?

專家沒做任何評判,只是接著孩子的話說道:“她應該跟你玩,親愛的,這是真的嗎?”

——似乎是想啟發一下戴維,你妹妹還那麼小,還是個嬰兒。戴維沒有領會,回答說:“是的。”

還是讓他把情緒流淌出來吧!否則,你很難找出這種想法的深層原因。專家繼續引導,讓他表達當時的感受:“戴維,當你有那個想法時,你有什麼感覺呢?”

“我很生氣。我要她跟我玩。”戴維說。顯然他也不知道自己生氣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需要繼續引導。

專家說:“你怎麼知道,一個嬰兒應該跟你玩球呢?”

戴維說:“我媽媽和爸爸說的。”

專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在媽媽懷孕的時候,爹媽就不止一次地和孩子說,不久之後,你就有一個弟弟或者妹妹陪你玩了,他(她)一定會成為你的好夥伴!

他只有4歲,為什麼要去看心理醫生?

這類話語不斷的重複、刺激,讓當時才兩三歲的戴維印象深刻,所以嬰兒出生不久,他就整天點惦記著自己的“玩伴”,迫切地想讓這個嬰兒站起來、跑出去,和自己一起玩耍。

換句話說,他過於相信父母的話,而父母並沒有告訴他關於嬰兒的常識;父母強調了有個弟弟妹妹對戴維好的方面,卻忽略了由此帶來的責任與角色的轉換——比如他將從獨生子變為長子。

也就是說,問題的根子在父母身上,但父母對此毫不知情,只是以為戴維出了問題。找到了癥結,就好辦了。父母很認真地向戴維做出解釋並道歉,戴維也終於理解了所謂“玩伴”的真正含義。

相關連結:

孩子為什麼會頂撞父母?因為你沒學會“傾聽式迴應”

怎樣幫孩子克服拖延症、擺脫“手機癮”?

很多人好奇高了高是幹什麼的,那我就說說吧。

他是齊文化研究員,文史學者,作家,出版了《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喬布斯告訴中國》等圖書10餘部。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優秀女兒的好爸爸,並以此為終身職業。他致力於把家庭教育和心理學、成功學結合,打造“家庭教育的成功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擁有幸福、成功的人生,而不僅僅是學業有成。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