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機器換人”,機械化助推馬鈴薯產業做大做強

由 青海日報 發表于 娛樂2022-06-06
簡介”據瞭解,目前馬鈴薯機械化生產的普及,依舊受到農機具價格的限制,根據這種情況,省農機部門對於馬鈴薯生產大戶以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給予農機具補貼的大力支援,進一步普及和提高機械化種植和收穫的水平

土豆播種機能補貼多少錢

“機器換人”,機械化助推馬鈴薯產業做大做強

田間實訓現場觀摩。圖/東金德

“機器換人”,機械化助推馬鈴薯產業做大做強

馬鈴薯機械化植保。圖/東金德

“機器換人”,機械化助推馬鈴薯產業做大做強

機械化耕整地。圖/東金德

10月10日,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卓扎灘村馬鈴薯生產示範基地,一場馬鈴薯一體化播種機、培土機、殺秧機、收穫機以及多功能田間管理機等機械化生產田間實訓,將現代農機具的高效率、低成本優勢,盡情展示。

馬鈴薯是我省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是全省調整種植結構中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近年來,在發展高原特色青海特點現代生態農牧業過程中,我省立足資源優勢,調結構,建基地,培育產業帶,馬鈴薯產業有了突破性發展,全省種植面積達到130萬畝,成為僅次於小麥、油料的第三大作物。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如今的馬鈴薯收穫也進入了機械化時代,全省各地不同模式下的馬鈴薯整地、播種、田間管理以及收穫、殘膜回收等農機具,得到大範圍應用,全省馬鈴薯機具保有量逐年增加,馬鈴薯機械化也已進入較快發展時期。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互助縣農機站站長祁順感慨,“機器換人讓我們有了奔頭。如果不靠機器,這麼多的田,不知要靠多少人才能管理過來。”

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實現“機器換人”,破解的是農業“用工難、用工貴”,以及“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難題,對於穩產能、降成本、提效率、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助農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省農機推廣站站長何彥武介紹,馬鈴薯機械化播種每畝(0。067公頃)可節約種子10公斤,且能規範高產種植模式,提高產量;機械化收穫每畝可減少漏收損失30公斤。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技術不僅能大幅提高作業效率,縮短農時,而且能大幅度降低勞動強度。推進馬鈴薯生產機械化,僅收穫時就可縮短收穫期,生產效率較人工提高10倍,加快產品上市,增加農民收入。

史林財是互助縣五十鎮巴洪村馬鈴薯營銷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從2010年就開始馬鈴薯機械化種植,以種植種薯為主,主要銷往雲南、山西、甘肅等地。合作社的農機具已由最初的兩三臺發展到現在的二三十臺大型機械,農機手也有二十多人,規模不斷擴大。

史林財坦言,用不用機械,是決定種植馬鈴薯能否賺錢的關鍵。“機械化種植收穫一畝地能節省成本1000多元。現在一方面難僱人,一方面人工的費用也高,如果按以前人工種植,我就掙不上錢了。我今年種了2400畝洋芋和藥材,大概一個月就種完了,收穫差不多20天也就可以完成了。今年洋芋一畝地大體上有兩千多公斤,刨除成本,一畝地有五六百元,高的能達到上千元錢。從種植到收穫,輕鬆多了,壓力也小,按季節走就可以了。如果沒有機械化,種不了這麼多,僅僅凍害這一塊就無法避免。”

在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扶持下,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聯合收割機,馬鈴薯種植、收穫機等機械的大幅增加,使我省機械化水平逐年增加。

“就像現場今天看到的,從耕整地到秸杆還田,到播種作業,到中耕,到滅秧、收穫,再到植保,機具達到了五六十種,貫穿到馬鈴薯生產全過程。這次田間實訓突出的特點是,更多的新型複式作業機具,比如播種機,特別是在全膜玉米和全膜馬鈴薯上,它可以一次性完成整個種植環節的所有作業。這些新的機具應該說對農民的幫助是非常大的,它不僅可以提高效率,生產成本也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實際上是把整個的生產過程變得特別簡單。”省農機推廣站推廣研究員許振林表示。

隨著國家和省上對農業機械投入補貼不斷加大,現代化的植保機械正在進入農民的視野。

據瞭解,新的植保裝置是我省農機化生產較薄弱的一個環節,傳統裝置基本上都是手動揹負式或者電動噴霧器,這種噴霧器完全靠人工操作,人在噴灑藥的時候,隨意性很大,藥效相對較低。而這種方式最大的害處,是人在揹負作業時很容易吸入有毒的藥液,對人身體影響非常大。

“根據這種情況,這次田間實訓,我們調運了自走式噴杆噴霧機和無人植保機。這並不是說要讓農民去買這麼昂貴的裝置,而是希望他們接受一個新的理念,專業的事情一定要讓專業的人士去幹。農戶種植規模小,家家戶戶購買農業機械不經濟,也沒有必要,這也是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意義所在。我們就是要引導農戶去尋找一些有能力、有先進裝置的合作社和專業組織,進行專業的植保服務。”許振林感觸頗深。

“田間演示等實訓方式,不僅直觀演示了農業機械化技術的可行性,還反映了不同機具的實用效果,為各地機具選型提供依據。我們的目的就是要給農民看,幫農民算,帶農民幹,指導農民標準化生產,有效激發農民積極投身農機化生產的熱情,加快綠色環保新技術、新機具的示範與推廣,輻射帶動並全面推進全省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助推我省馬鈴薯產業做大做強。”何彥武說。

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大大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肥力,減少了農田水土流失和風蝕,環保效益十分顯著,有效保障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馬鈴薯要在收穫前7—10天使用配套馬鈴薯殺秧機進行機械滅秧作業,一次性完成馬鈴薯秧苗的粉碎滅秧工作,為後續機械化收穫作業創造條件。機械滅秧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功效,粉碎後的秧苗達到秸稈還田的目的。我們採用馬鈴薯收穫機,並利用配套的殘膜回收機進行殘膜回收作業,將殘膜清理回收。“互助縣農機站農技推廣研究員竇全興介紹。

而互助縣農機站副站長葉文春認為,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應用與傳統耕作、傳統種植、收穫作業勞動用工相比,大約畝均節省人工5—7人左右,畝均增產8。7%左右,功效提高7倍以上,畝節支增收485元左右。其生態效益也不容小覷,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技術重點採用機械化壟作和起壟鋪膜成套生產模式,可以有效減少土壤水分流失,抵禦春旱,確保馬鈴薯增產增收。

在許振林看來,現在最難的是對機械化的理解認識,就是在機具的選用上,因為先進的機具更新換代非常快。新的機具普遍具有多功能、作業質量更高、生產效率更好、生產成本更低的特點。這些新的機具需要農民瞭解,只有瞭解了才可能去尋找這些機具,才可能引導合作社或專業化的服務組織,去購買這些先進裝置。

而何彥武認為,新的機具雖然更新很快,但瞭解的渠道也是比較多的。“省上有12316熱線,電臺也有相關的頻道和欄目,還有我們的報紙,還有我們當地的農機服務部門,都有途徑來了解這些資訊。現在不是說資訊時代嘛,農民朋友也要透過有效的途徑來掌握這些資訊,運用這些先進的機具和技術,這樣就會把農業生產變得簡單、高效,不會將農業生產視為繁重的負擔。”

據瞭解,目前馬鈴薯機械化生產的普及,依舊受到農機具價格的限制,根據這種情況,省農機部門對於馬鈴薯生產大戶以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給予農機具補貼的大力支援,進一步普及和提高機械化種植和收穫的水平。

“從咱們省上來講,我們注重從農機購置補貼對於馬鈴薯的種植機具進行傾斜。有的縣還拿出資金,進行疊加補貼。只要農民瞭解之後,還是很樂意買的。”何彥武說。

“今年的農機補貼我全部享受上了,每臺機子都有補助,像18萬多元的那臺機子,補著3萬多塊錢。總體下來,全部機子差不多是30%的補貼。”史林財告訴記者。

“農機購置補貼這個政策已經實施了13年,應該說是家喻戶曉,最大的變化就是每年省上根據自己的資金進行疊加補貼,各地根據本地具體情況,對急需的或者是薄弱環節的一些機具進行疊加補貼,這個資訊種植戶們要到當地的農業部門或者農機部門及時去了解。再則,每年若干的農機化專案和農業生產專案,都有一定量的先進機具的購買數量,他們也可以積極參與進去,及時瞭解這些相關資訊。”許振林建議。

省農機管理局局長王建元表示,今後將依託種植大戶、農機具經營戶和具備一定條件的農民,透過國家購機補貼扶持、增加裝備,培育馬鈴薯機械作業大戶。

“積極引導廣大農機戶整合資源,組建馬鈴薯機械化專業合作組織,鼓勵和支援他們以區域內規模化服務和跨區作業為方向,開展社會化作業服務。要鼓勵他們購買使用馬鈴薯生產機具,併為周邊的農民提供作業服務,既解決馬鈴薯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困難,又實現農機戶獲益,走健康、持續良性發展道路,推動馬鈴薯生產機械化,帶動馬鈴薯產業快速發展。”王建元說。

作者:王玉娟 來源:青海日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