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中的兵器設施都有哪些?

由 素年文史 發表于 娛樂2022-05-11
簡介未央宮前殿遺址基址南北長約400,東西寬200米,平面呈長方形

杭州良渚遺址是什麼

與軍事防禦相關的設施

與軍事防禦相關的設施對於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也尤為重要。兵器作坊、武庫以及倉儲是咸陽防禦體系中的重要後勤保障設施,對於抵禦敵軍進攻秦王朝都城發揮著重大的

作用。目前考古發現,咸陽城內有的手工業作坊具備一定了的製造和修繕兵器的能力。 武庫和倉儲目前還沒有公佈發掘情況,但根據相關簡牘、史料記載等,基本可以確定就存在於咸陽故城內。

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中的兵器設施都有哪些?

兵器作坊

在秦都咸陽城址的調查中,發現宮殿區以西約

4

公里的長陵車站一帶的手工作坊區, 兩千年來,雖然因渭河河水多次氾濫而損毀嚴重,但依然儲存有幾處置有各類兵器的金屬器窖藏,例如長陵車站北側的

61XXCLJC3

、長陵車站南偏西的鹹紅公路南的

62XYCLC4

、長陵火車站以南偏西的

82XYCLJC7

等。

(一)

61XXCLJC3金屬器窖藏的兵器

61XXCLJC3

金屬器窖藏中發現銅器、鐵器

500

多斤,但在四周並未發現任何建築和鍊銅、鍊鐵的作坊遺蹟,這些銅器、鐵器已經被大火融成一塊,只有少量的銅器、兵器、銅構件、銅詔版、銅鋪首等。目前發現與兵器相關的有銅劍

1

件、銅墩

1

件。此外,還發現一件鋪首(

61XYCLC3:19

面有銘文“北庫”二字。

(二)

61XXCLJC4金屬器窖藏的兵器

61XXCLJC4

金屬器窖藏出土銅器

280

多件、戰國貨幣

140

枚,還有冶煉銅器的原 材料銅錠。在此處發現的兵器中,有弩機零件

23

件、鏃

116

件、矛

2

件、鐓數量較多 但保持完整者只有

8

件、銅戈

2

件,還有削、殘斧、劍的零件等。

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中的兵器設施都有哪些?

鏃出土時只有箭鏃與鋌,且部分已經殘缺,鏃頭與鋌均為銅製,一次合模鑄成。其中三稜形鏃以銅鏃鋌居多,分四形,各形又分不同式:

A

型雙翼式銅鏃

5

件,鏃身為兩翼,兩面刃,前交為鋒,後鋒大都為逆刺,鏃脊多呈圓柱狀凸起,翼薄脊厚,少數脊下作筒式,分

5

式。

B

5

件,為菱形式銅鏃。鏃的厚度由中心向左右兩翼漸趨於薄,緣邊為刃,截面呈菱形,分

5

式。

C

17

件,為三菱形銅鏃,鏃身長短不一,鏃脊凸出 三翼,前聚成鋒,也稱三翼鏃;也有剖面成三角形的,三稜前為交鋒,又稱三稜錐鏃,分

7

式。

D

型是四稜形銅鏃,

1

件,鏃頭細小,四刃直交為前鋒,後翼稍有迂曲,鋒尖

筒形脊。

(三)82XXCLJC7金屬器窖藏的兵器

82XXCLJC7

金屬器窖藏總計出土銅器重量為

75

公斤,其中兵器有銅矛

4

件(分三型:菱形、椎體、菱形變體)、銅戈

6

件(

5

件殘缺過甚,其型難辨)、銅鏃

36

件、銅鉞

1

件、弩機構件

3

件,其中

2

件殘甚、銅鐓

3

件、銅莖

1

件。

(四)金屬窖藏兵器所在地的性質分析

從兵器種類來看,這三座金屬器窖藏所發現的兵器,除了有一件鉞用於禮儀之外,

其他的兵器皆為作戰性的實用器械,並分為近距離交戰與遠距離交戰兵器。其中作為長距離遠射兵器的弩機、鏃所佔出土兵器比重最大,說明當時秦人作戰時對遠射武器需求量大。從兵器的製材來看,全部為銅製而並無鐵製,這與兵馬俑坑所出土數萬件兵器以銅製佔絕大多數而相吻合,說明秦軍在當時作戰所用兵器依然以銅製為主。

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中的兵器設施都有哪些?

從質量上來講,銅製兵器雖不如鐵製兵器鋒利、堅硬,但秦軍用其作戰效果毫不遜色,而且這已經經過實戰的檢驗。秦人依靠銅材料所製造之兵器精良,基本能夠滿足在戰場上對兵器殺傷性的要求,例如

61XXCLJC4

金屬器窖藏所出土的銅鏃,在設計上分多種型別,使其能夠在作戰中發揮最大功能,有的鏃體中的鏃頭已經從實心發展到兩側鏤空形的,目的是減輕箭簇重量,使其射程更遠。

發掘者認為這些兵器及其它均產於國都鑄造工場,藏於府庫,供統治者使用。劉慶

柱先生則認為上述窖藏具有一定的商品性質。陳力對兵器銘文的研究則認為是中央統一管理的報廢金屬器儲藏地。徐帆與陳力的觀點相似。根據對咸陽城內作坊遺址的分析,其分為官府、官營和民營兩大類,官府、官營作坊多位於渭北宮殿區附近,包括鑄銅、冶鐵和磚瓦等行業,民營作坊主要分佈在距離宮殿區較遠的西南部,發現陶窖、水井、地下排水道等遺蹟。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談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以此可以窺探,秦統一後,出於維護社會 穩定與統治的需要,實行較為嚴格的兵器管制。

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中的兵器設施都有哪些?

透過考古發現,這三座金屬器窖藏所存貯之物件還有其它各式銅器、銅工具、銅構件、貨幣等,可以說明並不是專門貯存兵器之處。但又因有一定數量的兵器存放在此,

結合官營作坊區的大體位置,筆者認為其所在地帶可能是比較重要的官營金屬器加工鑄造區,所產物件當包括政府授權鑄造的兵器在內,所直屬部門當為負責監造兵器的中央九卿之一的少府主管。戰國以來,秦人加大對關東諸侯國的征伐力度,對兵器的需求量甚大,直接導致兵器製造業的興盛。這些官營作坊也可能不是專門用於鑄造兵器,但是在戰時緊張的情況下會發揮出輔助武庫製造、修繕兵器的作用。

武庫、倉儲

(一)武庫

《說文》雲:

“庫,兵車藏也”,說明“庫”與兵器儲存密切相關。袁仲一從秦的兵器刻辭推知秦中央直轄的兵器製造地有西、雍、株陽和咸陽四處。從考古發掘上看,西安相家巷遺址出土的秦封泥中有“武庫”、“武庫丞印”亦證實了咸陽存在武庫。“丞相觸戈”就是一件咸陽工師製造並存於咸陽武庫的兵器

徐龍國根據秦始皇陵出土的帶

“左”銘文銅鈹、“鄭左府”戈、“朝歌右庫”戈、咸陽“北庫”銅鋪首等,認為咸陽武庫應當不止一座。秦末陳勝部將周文率軍攻至戲(今臨潼零口一帶),秦廷釋放驪山徒和奴產子,倉促組織大軍阻攔

軍隊的武器裝備當有相當數量是咸陽武庫提供,所以一座武庫似乎不能滿足軍隊對兵器的需求。

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中的兵器設施都有哪些?

(二)倉儲

《說文》雲

“倉:谷藏也,廩,米藏也”,說明“倉”在古代多指未加工過的糧食

“廩”就是加工好的成品糧。“方倉偉,積糧甚”,說的是高大的方形房屋能夠放置更多的糧食。

倉儲對穩定國家秩序非常重要,秦人自遷都咸陽後,先後與魏國進行爭奪河西地區的戰

爭、拒守函谷關後又與關東六國持續交戰、戰國後期開始有計劃的進行統一戰爭、建立 秦朝後又不斷四處征戰以鞏固政權,所以秦都咸陽防禦體系的構建是在戰爭中逐漸完成的。在這期間,軍隊所需糧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地倉廩所提供,所以它能夠發揮很強 的備戰作用。

秦境

“粟如丘山”,如此多的糧草必當有一定數量的倉儲以貯存。出土秦封泥中亦有“泰倉” 之印,“泰倉”即“太倉”。大倉、泰倉皆為管理糧倉的官員。郡縣一般每積為萬石,秦舊都株陽每積二萬石,咸陽則“十萬石一積”,可見存貯糧食之多。《倉律》中,有對秦代糧倉建築的佈局、結構,對糧食的收藏、 保管、使用等各個環節的規定。糧倉建築與生活居住區是分開的。

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中的兵器設施都有哪些?

糧倉主要由辦公房、倉房、圍牆等組成,倉房的屋頂需要覆蓋瓦片,倉室的地面要有架空的地板,高大通風,倉和倉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而且不能相連,這樣能達到防火、防鼠、防潮的作用。及此可見,秦的糧倉體制已經較為完備,而且被西漢所繼承,如京師倉的基本形制與之有很大的類似之處。

宮城

長安城內宮城的數量比較多,其中以未央宮最為重要,宮城的軍事防禦也最具代表性。未央宮又稱紫宮或紫微宮,這是因為它是皇帝的居所。未央宮選址於龍首原,所謂

“斬龍首山而營之”,這裡是長安城內地勢最高的地方,高程

385-369

米,有利於實行嚴密的軍事防禦。未央宮並非單體宮殿建築,而是一組宮殿群,其前殿又是未央宮地勢最高的地方,包括宣室殿、非常室等,為西漢一代大朝之地,規模宏大,足以顯示帝王之威嚴。

宮牆

未央宮平面近方形,周圍有夯築城牆,牆寬

7

8

米,東西長

2250

米,南北寬

2150

米,周長

8800

米,面積

5

平方公里,佔長安城面積的七分之一。未央宮宮牆長度與《西 京雜記》記載比較接近,牆基現已全部湮沒在地面以下。東宮牆長

2150

米,牆寬

7

8

米,不少地段宮牆夯土僅存

3

5

米寬,一般距地表

0。5

1

米;北宮牆長

2250

米,宮牆 夯土距地表

0。5

1

米,牆寬

7

8

米;西宮牆長

2150

米,宮牆夯土距地表

0。7

1

米,牆寬

7

8

米;南宮牆長

2250

米,宮牆夯土距地表

0。4

1。4

米,牆寬

8

10

米。在宮牆遺蹟附近發現的堆積中包含不少漢代瓦片,推測宮牆頂部原來有“屋頂”一類的防雨設施。

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中的兵器設施都有哪些?

宮城軍事防禦設施用作於防範的物件主要是內部反叛勢力、城內居民暴動等,當外部敵人攻入外郭城以後,宮城也能抵擋。長安城被綠林軍攻破,新莽政權即將滅亡之際

王莽曾率領殘部在未央宮,利用宮內設施在此戰鬥將近三天才被殲滅,顯示出當時未央宮防禦功能的強大。從考古勘探和試掘資料所見,未央宮的城牆規模雖不大,但在阻止外人隨意闖入這方面已然適用。

宮門

未央宮宮城四面各有一座宮門,每座宮門都為一個寬約

8

米的門道,門道進深與宮牆寬度基本相同。由於未央宮的位置是在城區的西南角,因此進入未央宮主要是透過北宮門和東宮門。大臣參拜皇帝、上書奏事一般都需要透過北宮門。東宮門是“朝諸侯”之門,皇親國戚來往未央宮都要經此門。歷史上,東宮門曾發生數次火災,可能與雷電所擊有關,王仲殊先生認為,若這一推測成立的話,未央宮東門闕較其他方位的門闕規模更大,或為宮城之正門。

東宮門門址的門道路土寬

8

9

米,門址西與東西向所連線的漢代道路向西通至前殿。門道外有兩個夯土基址,二者間距

150

米,二夯臺基址南北寬度不同,北者寬

18

米,南者寬

14

米,但東西均長

32

米。兩個夯土臺或與東宮門闕址有關。孫機先生推證,“漢代宮殿門闕的高度,至少當不在

20

米以下。”北宮門曾出土過“衛”字瓦當殘塊以及皴、矛、鑲、陶彈丸、甲片等,可能是當時守門衛士的武器裝備。西宮門與南宮門門道均寬

8

米,西宮門附近也出土有銅鏃、陶彈丸等兵器。

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中的兵器設施都有哪些?

此外,未央宮除四座正門外,還有掖門。《長安志》卷三引《關中記》載

“未央宮的掖門有十四座。”有的掖門另有稱謂,如作室門,即作室之中的工徒出入未央宮的門戶。在漢初掖門曾發生過一次宮廷政變。

角樓

未央宮宮牆的四角都修建了角樓,用於警備四周,但從考古發現來看,目前只有西南角樓基址儲存尚好。此處角樓的建築夯土基址南北約

31。5

、東西約

67。7

米,平面呈曲尺形,現存高度只有

0。3

0。6

米了。角樓基址北壁和東壁分別儲存有五個和三個柱礎遺蹟。角樓基址北壁西部有斜坡慢道,慢道自西向東坡,坡長

2。7

、寬

1。7

米。與角樓基址內轉角平行分佈有曲尺形散水,周邊有欄邊磚,上鋪瓦片。散水東西長

19。6

、南北長

2。8

、寬

0。88

米。角樓基址北段西邊的北部有一夯土牆與西壁相連,夯土牆南北長

1。3

、東西寬

0。4

、現存高

0。6

米。

角樓東、北分別與西、南宮牆相連。西南角樓遺址出土物種類繁多,與兵器有關的遺物有劍、鏃、甲片、鐓、弩機栓塞等,既有鐵製的,又有銅製的。而且角樓遺址出土的一些生活用品及磚池、水弁等可證明當時此處有常駐部隊。未央宮的西南角角樓與城牆西南角樓距離相近,這樣的軍事防禦優勢在於城外一旦有風吹草動,未央宮可很快得知訊息,二者所出土的兵器遺存也間接證明了均為軍事要地。西北角角樓靠近直城門、東北角角樓靠近武庫與

“北闕甲第”可以隨時觀測情況,也具備很強的軍事意義。

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中的兵器設施都有哪些?

高臺建築

戰國秦漢流行高臺建築,這種建築外觀宏偉,位置高闊,利於觀察四方。未央宮高臺建築能夠顯示出帝王的威嚴,也因佔據地利優勢,故在特殊情況下也可用於軍事用途。例如,綠林軍圍攻未央宮時,王莽曾與眾人輾轉到漸臺,憑藉高臺優勢與敵對射,迫使敵人退後,直至至雙方無箭可射才短兵相接。

未央宮前殿遺址基址南北長約

400

,東西寬

200

米,平面呈長方形。臺階呈北高南 低,最南端咼出地面

0。6

米,向北逐漸升咼,北端咼地距今地面

15

米。前殿基址之上三座大型宮殿建築,分別位於基址的三個檯面上,南北排列,面積分別為

3476

8280

4230

平方米。三座宮殿檯面高差較大,中部比南部宮殿基址高

3。3

米,北部比中部宮殿基址高

8。1

米,後庭比北部宮殿基址高

3

米。前殿南門與南部宮殿之間有一南北寬約

50

米、東西長約

150

米的廣場,謂之“庭”

前殿作為重要的活動場所,是皇帝、朝臣商議國家大事,舉辦重要活動的場所,安全保衛必然容不得絲毫閃失。前殿高低錯落的佈局,建築結構複雜,遇到突發事件時則有利應對。在前殿基址西南部發現有四十六間房址,出土有劍、刀、弩機、鏃等兵器,說明有專人承擔前殿安全保衛任務。

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中的兵器設施都有哪些?

地下建築

在中國古代的宮城建築中,地下建築具有一定的存在意義,在特殊情況下甚至可以發揮一定的軍事用途。未央宮中目前發現兩處建築有地下室,一處是少府建築遺址,一處是椒房殿遺址(皇后正殿)。在少府建築遺址發現西漢時期建築中有

7

處地下建築,分別為

F4

F5

F7

F13

F16

F17

F23

。椒房殿及配殿也有

5

處為地下建築,分別為

Fl

F3

F6

F7

F8

。這種室內建築的高度大致在

2

2。8

米之間,

2

米以下的當屬個別。未央宮遺址內的地下室一是儲藏物品的庫房,二是供人居住、活動的居室。

若用在軍事上,會在應對宮廷政變中顯得尤為重要。此外,考古還發現五條巷道,是地下暗道,高度不低於

2

米,其中

1

2

3

號和

5

號巷道在南殿;

4

號巷道在北殿。巷道在宮殿之下,隱蔽性很強,串聯相通。未央宮在當時的地下建築應該不只只有少府建築遺址和椒房殿遺址,其他的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宮城內地下建築的存在應該並不是偶然的行為,折射出當時的西漢的政治情形。

中央官署

中央官署遺址在未央宮內,東距未央宮前殿

850

米,西距未央宮西牆

110

米。

1986

年至

1987

年對其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

9790

平方米。中央官署建築遺址是一組封閉式的大型院落結構,面積

9640。8

平方米,南北

71。2

米,東西

135。4

米,院落的四面有夯土牆環繞。在院子的東西居中位置,有一條南北向的排水渠,將大院分為東、西兩部分(以下簡稱東院、西院)。

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中的兵器設施都有哪些?

大院北牆長

133。8

米,寬

1。5

1。6

米,殘高

0。1

0。5

米;南牆長

133。8

米,寬

2。4

米,殘高

0。15

0。7

米;東、西牆均長

64。6

米,寬

1。5

米,殘高

0。06

0。6

米和

0。14

0。3

米。院子的四面牆基均為夯築,夯土厚

1。25

1。7

米,牆基與牆的寬度相同。大院四面圍牆內外均有壁柱。北牆、南牆、西牆外均有廊道,北牆和西牆外的廊道外還有散水,南牆廊道外無散水,東牆之外有散水而無廊道。

東院東西

57。2

米,南北

68。8

米,四面有夯土牆,東牆即大院東牆。東院西牆長

64。6

米,寬

1。5

米,牆外接廊。東院的南、北牆分別為大院南、北牆的東段,其長各為

56。8

米。東院現存北門和西門各一,北門在東院東北角,闢於北牆,門道面寬

1。1

米,進深

1。6

米,門道外路土儲存良好;西門位於東院西南角,闢於東院西牆南端,門道面寬

1。2

米,進深

1。5

米。根據東院現存建築的佈局,東南角可能還有一門。東院之內南面和北 面各有兩排房屋建築,間距

23。3

米。兩排房屋的南面均有天井與迴廊。

西院東西

73。2

米,南北

68。6

米,四面有夯土牆,西牆即大院西牆。西院東牆長

64。6

米,寬

1。5

米,牆外有廊。西院南、北牆分別為大院南、北牆西段,各長

71。6

米。西院有東門和南門各一,東門在西院東南角,闢於西院東牆南端,門道寬

1。2

米,進深

1。5

米;南門也在西院的東南角,闢於西院南牆東端,門道寬

3。4

米,進深

2。4

米。西院之內南面和北面各也有兩排房屋,間距

19。5

米。兩排房屋之間是天井、迴廊和亭子。南排房屋與院子南牆之間為天井和迴廊。

秦都咸陽防禦體系中的兵器設施都有哪些?

中央官署遺址出土很多鐵製品和銅製品,其中鐵製兵器有:織(

1

件)、戟(

2

件)、 鐏(

1

件)、鏃(

188

件)、弩機及零件(弩機

6

件、弩機牙

17

件、弩機懸刀

9

件、弩機栓塞

17

件),此外還有甲片和胄片(分別為

145

件、

11

件)。銅製品中也有不少兵器,有銅弩機及零件(弩機

2

件、弩機牙

3

件、弩機栓塞

16

件)、鏃(

50

件)等。

從中央官署遺址的整體佈局和規模以及出土物分析,這座遺址應該不是大型宮殿,建築物中有單體房屋

15

座,形制基本相同,其中有兩座規模較小,即東院東北角和西院東南角的“門衛房”,其餘的房間比較大,最大的面積達

215。04

平方米,最小的房屋 建築

109。2

平方米。官署遺址內出土的漢代兵器,少者一件,多者百件,它們應該由衛士所執,以備非常,這反映出中央官署在當時有著比較嚴密的警衛防守。

此外,中央官署遺址出土的骨籤大概

60000

多片,其中刻字骨簽約

57000

片,主要出土於房屋建築中,推測原來是放置在靠牆的架子上的。從骨籤文字內容來看,分兩種

一種是物品的代號、名稱、編號、數量、規格等,主要為箭鏃弓弩等兵器和器物編號兩大類。以兵器名稱、代號及數量舉例

第二種就是年代、工官或官署名稱、各級官史、工匠的名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