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精讀《24個比利》:最好的親子教育,是給他愛與信任

由 自在小木頭 發表于 娛樂2022-05-01
簡介4、拯救比利經過法院的審判,在律師和醫生們的證明下,比利被送到了阿森斯心理康復中心,在很多位心理專家、精神專家及作家的幫助下,他透過融合人格,努力治療自己

耶穌比利是誰

精讀《24個比利》:最好的親子教育,是給他愛與信任

比利其人

一、歎為觀止的《24個比利》

威廉·斯坦利·米利根,又被稱為比利·米利根,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但因罹患多重人格分裂症被判無罪的嫌疑犯。這起案件在美國引起高度重視。

作家丹尼爾·凱斯得到機會跟比利接觸後,從1978年開始對比利進行採訪,歷時三年,又採訪了60多位當事人,最終創作了紀實小說《24個比利》。

1981年在美國出版後,曾經引起人們的瘋狂,好萊塢更是趨之若鶩,很多大導演都想將他拍成電影。2016年有訊息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將出演本書改編的《擁擠的房間》;電影《24個比利》、《致命ID》等全都因為本書而誕生。風靡一時的國產劇《柒個我》熱播時,也曾有很多評論稱看到了比利的影子。

現在我們開啟《24個比利》,走進比利的內心世界,瞭解他的過去,傾聽他傳奇的故事。

精讀《24個比利》:最好的親子教育,是給他愛與信任

二、瘋狂的比利,可憐的比利

本書中,比利因為犯下一系列重罪被警察抓獲,也正是在審判的過程中,他意外被發現有人格分裂。為了能夠更加便於瞭解故事全貌,本文也採用了倒序方式。

1、危險人物比利

1977年10月底,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接連發生多起女性遭持槍搶劫案件,一時人心惶惶,女性不敢單獨出門。

在警方的照片中,威廉·米利根(即“比利“)被受害人指認出來,案發現場採集的指紋也都與他相符,他被警察拘捕,公寓中還搜到了受害人的錢包和槍支彈藥。

不過,面對人證物證俱全,比利卻堅決否認犯罪事實。

施韋卡特和女拍檔朱迪被指派為比利辯護,他們發現比利幾近崩潰,有自殺傾向,決定從精神疾病方向為比利進行辯護。經心理醫生測試,比利被認為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

1978年1月,心理專家多蘿西·特納接手比利的治療,她意外發現比利還有一個人格,是一個叫“戴維”的歲男孩人格。後來,特納又發現了比利越來越來多的人格——13歲的英國男孩“克里斯多夫”,他還有個“人格”妹妹3歲的“克麗絲汀”;16歲的“湯姆”,聰明但很反社會;能言善辯的“亞倫”,維持秩序的“阿瑟”,強壯有暴力傾向的“里根”……比利的原人格卻一直沒有出現。原來真正的比利從16歲時開始“沉睡”,已經過去7年。導致他人格分裂的最大原因,是他的繼父卡爾莫對他的虐待。

心理醫生想辦法喚醒了比利的原人格,比利“醒來”後驚恐萬分,他以為自己已經死了,他告訴醫生自己曾經被卡爾莫性虐待時非常恐懼,“爸爸會殺死我”——卡爾莫曾威脅他,如果敢告訴別人,就會殺掉他。

律師和醫生們向法院申請,將他送到了美國最古老的精神病醫院哈丁醫院進行為期3個月的治療,然後再判斷是否能進行審判。治療期間,比利不同的人格之間總是發生衝突和矛盾,這導致他的表現經常反覆,很不穩定,有時候很配合醫生,有時候則反抗治療,還有時候四處惹是生非,治療最終延長到了7個月。

1978年12月4日開庭後,比利的母親和哥哥證明他曾經遭受繼父卡爾莫非人的虐待,醫生們則證明他患有人格分裂,最終法官宣判:比利因患有精神病而無罪釋放。

比利被作為精神病患送往阿森斯醫院進行治療,負責的是考爾醫生。考爾很快獲得了比利的信任,比利提出想把自己的故事寫成書,讓更多人瞭解到虐待兒童的後果,考爾給他介紹了一位作家(本書作者)。為了能夠將故事完整地展示出來,比利的24個人格開始努力地融合成為統一的人格“老師”——只有“老師”才完整地知道發生在比利身上的事情,因為他是所有人格的集合體。

精讀《24個比利》:最好的親子教育,是給他愛與信任

2、比利的悲慘童年

1955年,比利生於一個不算幸福的家庭。

他的母親多蘿西是夜總會服務員,在酒吧駐唱;父親莫里森是個走下坡路的喜劇演員。父親事業不順,酗酒、賭博,還借了很多高利貸,最終自殺身亡。多蘿西為逃避高利貸的追債,帶著三個孩子逃離家園。

比利的童年孤獨非常,父母沒空管他,哥哥吉姆嫌他太小不想跟他玩,妹妹凱西又很小不是很合適的玩伴,比利他只好跟“幻想中的同齡男孩”一起玩。有時候,他覺得自己是個很小的小女孩,可以和妹妹凱西一起玩,也會照顧她。

5歲那年,有一次比利不小心打碎了糖罐,他很恐懼,也不想聽媽媽訓斥,極度緊張之下他閉上了眼睛……怪事發生了,等他再睜開眼睛時,發現他只能看到媽媽嘴巴一張一合,卻聽不到她的責罵。而等比利的意識完全清醒過來之後,他發現自己“逃避”了懲罰,非常高興。

比利意識到,自己只要在某個地方閉上眼睛再睜開後,時間、地點就都發生了變化,就如同發生了瞬間轉移。因此,每當感到孤獨和悲傷,他就會閉上眼睛,再睜開時一切就全過去了。

1962年,母親多蘿西遇到了第三任丈夫卡爾莫,比利的人生進入了更灰暗的時期。

卡爾莫近乎變態,經常家暴妻子,會因為她跟同事一起說笑,就會將她暴打一頓。

更為可怕的是,比利9歲時,卡爾莫將他帶到農場的穀倉進行了強姦。他威脅比利,如果敢說出去,就把比利埋在穀倉裡,再告訴母親是他自己離家出走的……比利不敢透露半點,也因此被卡爾莫持續強暴了一年多。

此外,卡爾莫還用各種方法折磨虐待比利。他讓比利在玉米地裡挖洞,把比利活埋,只插了一根管子讓他呼吸。還有一次,他在電視上看到蓋世太保用橡皮管鞭打罪犯,就剪了一根橡皮管,開始抽打正在洗碗的比利。

身心的巨大痛苦,已經超過了比利所能承受的範圍,他的精神、情感和靈魂分裂成了24個部分來安慰和保護自己——每當他痛苦時,人格“丹尼”就會出來承受,比利的原人格就感覺不到痛苦;面臨危險時,暴力人格“里根”就會出面解決問題……因為人格分裂,比利總是看起來精神恍惚,他四處惹禍又茫然否認,老師們稱他是“逃學生”、“闖禍者”和“騙子”。

比利並不知道自己是人格分裂了,他懷疑自己精神出現了問題,因為時間總是對不上號,好像許多時間被“偷走了”,他怕被別人知道自己精神有問題,所以更加努力掩飾。

學校的心理專家提交報告,認為他“精神恍惚”。校長也向郡心理健康中心提交了比利的情況,希望他得到幫助。醫生檢查後認為比利有歇斯底里症,建議到醫院治療。15歲生日過後,比利被送往哥倫布市醫院。這件事令比利很受打擊,他認為母親選擇了卡爾莫,而將自己送走,人格分裂狀態更加嚴重。

他經常跟其他患者打架,不配合醫護人員,還企圖自殺。因為沒有“對症醫治”,比利不但沒有好轉,還變得更加有敵意,在母親的要求下,比利出院,休養半年後,進入高中就讀。

比利曾非常努力地想要融入正常生活,他甚至想透過討好繼父,讓他對自己和母親好一點。他賺到的第一份工資,就跑去給卡爾莫買了牛排,可是等他回到卻發現卡爾莫又下狠手毆打母親。悲憤交加的比利在枕頭下藏了牛排刀,打算要殺死繼父,母親打掃衛生髮現才作罷。

他在學校也備受凌辱,被同學嘲諷是精神病患者。有幾個女孩將他推進了女廁所,還將他的褲子脫了下來,在她們一鬨而散之後,比利穿著內褲躲在廁所裡哭泣。從女廁所出來後,比利萬念俱灰,他爬上了學校的樓頂,決定要自殺。

就在千鈞一髮,比利身體內的人格“里根”將他絆倒,在和聰明的人格“阿瑟”商量後,決定讓比利在意識中沉睡,免得他傷害自己……之後的7年,掌控比利身體的,是他體內的23個人格,而並非真正的比利。

自殺事件發生後沒多久,學校遭遇炸彈威脅,雖然沒有確證據,但所有人都認為是比利乾的,學校將他開除了。

17歲生日後,比利參加了空軍。

精讀《24個比利》:最好的親子教育,是給他愛與信任

3、迷失的比利

比利最初在軍隊裡表現得很優秀,這是積極聰明的人格“亞倫”的功勞,他得到了上司和隊友的認可,很快還得到了勳章。

但有一次打電話回家,比利得知卡爾莫又開始毆打母親,他受到刺激後精神再次出現了不穩定——他經常衣著邋遢、不服從紀律、夜遊晃盪,參軍一個月後被“光榮退伍”,他只能找工作重新融入社會。

1972年,比利和同事山姆因為與約會的女孩鬧翻,被女孩以挾持、強姦和攜帶武器等罪名向警方告發,剛18歲的比利被送往俄亥俄州少年監獄不定期服刑。

幾乎與此同時,母親多蘿西和卡爾莫離婚,又跟第四任丈夫摩爾約會結婚。“比利”跟摩爾的關係也不算好,後來乾脆從家裡搬出去。最開始,比利的獨立生活還算順利,因為人格 “阿瑟”給所有人格擬定了規章制度,“不準說謊”、“善待婦女兒童”、“禁慾”等等,避免將比利再度陷入麻煩。

可惜,喜歡惹禍的人格仍然經常出現,導致“比利”的生活時好時壞——一方面,聰明的人格“湯姆”把工作做得很不錯,還交往了漂亮的女朋友瑪琳娜;另一方面,反社會人格“凱文”卻參與毒品生意,而暴力人格“里根”則靠押運軍火和毒品賺錢;一個叫“菲利普”的人格甚至還專門搶劫男同群體……但沒過多久,“比利”在人格“凱文”的支配下,又策劃搶劫了格雷藥房,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案件,這也導致1975年比利再次鋃鐺入獄,而那時他剛跟女友瑪琳娜求婚。

瑪琳娜經常來看望他,給他送東西,給他慰藉。在監獄,除了繪畫療法讓“比利”得到一點幫助——他有兩個人格畫畫非常好,作品賣了不少錢,其他時間,他經常跟人發生衝突。

兩年後,“比利”假釋,他跟瑪琳娜分手,又過起了招搖撞騙的日子,直到在公寓管理公司找到修理工的工作。這份工作提供免費的公寓,收入非常穩定,他也能應付得來,他決定好要好好過日子。可是,沒幾天,體內那些反社會、熱愛暴力的負面人格們又開始惹禍,不但偷盜,還給上司、同事安裝竊聽電話,比利又被解僱了。

失業後的比利面對一大堆賬單,陷入了恐慌,“里根”拿起手槍,決定出去搶錢渡過難關。他來到了俄亥俄州立大學附近,於是開頭的案件發生了……

精讀《24個比利》:最好的親子教育,是給他愛與信任

4、拯救比利

經過法院的審判,在律師和醫生們的證明下,比利被送到了阿森斯心理康復中心,在很多位心理專家、精神專家及作家的幫助下,他透過融合人格,努力治療自己。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對他很友好。媒體多次暗示他的危險性,還有仇視分子到治療基地,對他開槍,想要暗殺他。

壓力之下,法院舉辦聽證會,並將他送進了管控非常嚴格的州立利瑪醫院。他不但沒辦法接受對人格分裂方面的治療,跟作家的聯絡也被切斷。在這裡,比利遭受過嚴重毆打,醫生給他吃很多鎮靜劑,而副作用正是會加劇人格分裂。

一年後,利瑪醫院被改製為監獄,比利被送往戴頓司法中心,情況才有所好轉。比利在這裡認識了一個叫坦達的女孩,交往兩個月後兩個人結婚。可惜,婚姻只維持了幾個月,坦達帶著他們共同賬戶裡的錢消失了……

1982年,比利再次回到了阿森斯心理康復中心,繼續接受考爾醫生的治療;他和作家也重新建立聯絡。持續治療了十多年之後,比利才離開康復中心,重返家園。

根據作者“後記”和本書中文版出版時的相關資訊,比利在出院之後的人生,總算是塵埃落定,走出了之前的痛苦顛簸。

1996年,比利曾稱擁有一家小製片公司,嘗試將《24個比利》和續篇《比利的戰爭》拍攝電影,約翰尼·德普飾演自己,但並未面世。

2014年,比利因為癌症去世,傳奇故事告一段落。

精讀《24個比利》:最好的親子教育,是給他愛與信任

三、願你被世界溫柔以待

比利的悲劇,不禁讓人扼腕嘆息,更讓人不寒而慄——這是該引起整個社會對於“虐待兒童”關注的話題,更是應該讓我們深層次地看到家庭環境對於兒童心理的巨大影響的故事。

動盪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漠視,讓比利從一開始就非常孤獨;而後來遭到卡爾莫的虐待和性侵,他作為孩子他不但沒有得到母親的保護,還時刻別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處於極度的恐懼之中,他才不得不分裂人格,保護自己。

……

近年來不斷爆出的校園霸凌事件、虐童事件,有很多受到虐待和欺凌的孩子受了欺凌不敢反抗,甚至不敢告訴家人和老師,而是選擇默默承受,一直到惡劣後果出現,家人和社會才備受震撼,卻為時已晚。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講,真正健康的親子關係,是跟孩子建立親密感和信任感,給他們更多的陪伴,讓他們知道父母是站在自己這一邊,是可以信賴的,自己遇到難題都可以跟父母求助,而不是“不敢讓爸爸媽媽知道”。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會支援和幫助你”,讓他在遇到危險時要學會求助。並且做父母的,要說到做到,幫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動輒就苛責孩子“你怎麼不反抗”、“為什麼人家欺負的是你”,這些話語和態度,反而讓孩子不敢開口告訴父母自己受到欺凌。

在兒童欺凌事件發生後,除了要關心孩子身體受到的傷害,更應該關注心靈和精神健康——這些傷害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但內心的煎熬和破碎是更為嚴重的。

也因此,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他們受到傷害後,及時干預,給他們呵護和引導,必要時求助專業的心理機構和人士,及時干預,把孩子的精神心靈受到的傷害降低到最小,及時療愈,而不是重蹈覆轍,重演悲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