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由 一條 發表于 娛樂2022-03-16
簡介《真實生長》主角:(左起)周子其、陳楚喬、李文婷紀錄片《真實生長》,從2012年開始,對教育改革中的3個主人公長期跟拍,從高中階段,到他們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積攢的素材將近1000個小時,影片監製是曾拍出知名紀錄片《高三》的周浩,在他看來,

掬水月在手是光的什麼現象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10年前,北京市一所一本升學率高達90%以上

的重點中學,推行了一場教學改革,

對新入學的高一學生取消了班級和班主任制度,

鼓勵學生自己選課、選老師、選方向,

在應試的背景下,這場改革非常大膽,

曾一度引起全國教育界關於“素質教育何為”的熱烈討論。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真實生長》主角:(左起)周子其、陳楚喬、李文婷

紀錄片《真實生長》,從2012年開始,

對教育改革中的3個主人公長期跟拍,

從高中階段,到他們大學畢業、進入社會,

積攢的素材將近1000個小時,

影片監製是曾拍出知名紀錄片《高三》的周浩,

在他看來,這部紀錄片可以看到一代95後,

如何在社會變化的大背景下,

尋找自己生存可能性的故事。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導演張琳

2022年2月,我們和《真實生長》的導演,

80後的張琳聊了聊,

“從第一個畫面開始,

這些孩子就在不斷重新整理我們的認知,

一個人究竟能不能把自己這副人生的牌打好,

這是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去解決的問題。”

編輯 | 陳沁 責編 | 陳子文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幾經周折,紀錄片《真實生長》終於上映了。

上映前一週,廣州內映會現場,一個00後看罷紀錄片說,“這個片子絲毫沒有時代感,很難想象是10年前的作品。”

在導演張琳看來,《真實生長》跨越時空的拍攝,之所以能讓人與之共振,在於它是一個極為真實的成長故事。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在故事裡,關於青春的迷茫,關於成長要走的彎路,每一代人皆如是。

當十五六歲的孩子們,面對變化中的校園、日新月異的社會現實,他們怎樣尋找自我?在當下,他們如何發現人生的價值?在未來,他們要成為什麼?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真實生長》所聚焦的三位主人公的成長故事,沒有預設、劇本。拍攝初期,攝製團隊穿梭於各種校園場景,逐漸,他們才“跳”進視野。

“周子其、陳楚喬、李文婷,都是思維和表達非常棒的孩子,可在他們的身上,在他們和學校、家人的互動中,其實隱藏著很多社會問題。”導演張琳說。

主角周子其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男孩周子其是典型的學霸,出身於北京本地家庭,自小學音樂、學外語,但也會沉迷於玩DOTA遊戲。

在高中階段,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上了歷史和哲學思辨,他讀洛克、漢娜·阿倫特,投身公共事務的討論,又是學校辯論隊的隊長,十分意氣風發。

主角陳楚喬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女孩陳楚喬,講話穩準狠,懟天懟地。自小就獨立、自主,甚至有些高冷。她曾嚮往艱深的科學,覺得量子力學、宇宙爆炸特別酷,但發現別人半小時就能完成的物理作業,自己“卻還在摳那幾道題”。

主角李文婷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李文婷出身縣城,話很少,眼神卻非常清澈,像小鹿一樣引人注目。高中階段,她離開山西小縣城,來到北京求學。 家鄉和一線城市的差距,對小女孩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在導演張琳回憶中,每一場拍攝,其實都有“遺憾”。有時候孩子們蹭的一下竄了出去,攝影師甚至沒法跟上;有些急忙跟上去的鏡頭,亦難免搖晃。影像上的風格,也許會顯得粗糙,“現在已經沒有人這樣拍紀錄片了”,但它非常真實。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故事開頭,太陽煌煌地照著,校園裡大樹參天。身著校服的孩子們,奔跑在操場、校舍,他們都年輕,連20歲也未到,各種挑戰在等著他們。

其後,他們會迎來人生中,一個特殊的六月。在一場持續兩天的考試過後,人也去,樓也空。未來,還有更多挑戰在等著他們。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2012年夏,烈日當空。《真實生長》攝製組進駐北京十一學校,拍攝了這部紀錄片的第一個鏡頭:新生軍訓。不久後的秋天,孩子們要進入高一年級了。

北京十一學校,有名的重點中學,在這裡唸書的孩子,上大學基本都是一本起步。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北京十一學校

彼時,一場備受矚目的教學改革正在推行。新入學的高一年級,全部取消了班級和班主任制度,實行“走班制”。這意味著,年僅15歲的孩子,就要像大學生一樣,自己決定上什麼課,選哪個老師,未來往哪個方向去發展。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改革非常大膽。同時,也引起了很多爭論。孩子們有的茫然無措,有的歡呼雀躍。有些孩子的體育課,甚至遠比物理課多。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大多數老師,積極擁抱改革帶來的自由空間。與此同時,也有一些老師感到無所適從,甚至會哭著去找年紀主任,“我無法接受這樣的場面,我找不到孩子,我沒辦法給他們訓話”,比學生更惶恐。

雖然當年學校裡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在變動之中,但整個校園生機勃勃。在這裡,學生可以質詢老師、組建“學生內閣”,甚至可以直接敲開校長辦公室的門,請校長穿上“小黃人”玩偶服,配合社團拍攝。

高中軍訓第一天,和老師討論問題的周子其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軍訓第一天結束後,歷史教師李亮給學生們講話,談了談他對自由和規則的看法。他認為軍訓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規則的意識,如果“一滴汗流在你臉上,是不能擦的”,這是遊戲規則。

講話完畢,主人公之一週子其,穿過人群竄到李亮面前,他直接和老師開槓,“洛克說,趨樂避苦是人性,老師您怎麼看?”李亮老師答,“天生的”。周子其繼而追問道,“當軍訓的道理和人性是相違背的,那麼我應該尊重人性還是道理?”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校長在閱讀周子其寫的建議信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15歲的孩子不會跟老師這樣理論,但他卻引經據典,跟老師討論起軍訓的意義,甚至寫了“萬言書”“建言獻策”,意想不到的是,校委員會尊重了孩子的想法,這也帶來了實際改變:當年,學校的初中軍訓被取消,高中軍訓被砍去兩天。周子其形容自己這一“壯舉”,是標準的“刁民”。

陳楚喬在黃娟的魯迅課堂上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高一新生陳楚喬,沒想到學校真能給學生這麼大的自由度。她認為“走班制”意味著學校信任學生,而由此,“就覺得自己像長大了一樣,無論你搞砸了什麼事情,都可以說服自己,用成年人的態度去解決問題。”

陳楚喬選了語文老師黃娟的課,這是她最喜歡的老師之一。在魯迅主題教室裡,黃娟對包括陳楚喬在內的學生說,“脫掉校服的含義能明白吧?脫掉校服象徵著‘我’,而不是‘我們’,不介意的同學,現在可以脫掉校服。”

她的教學方式別具一格,用“抬槓”——迫擊炮式的一連串提問——來激發學生們的思考。

李文婷在北京家中接受紀錄片拍攝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相較於另外兩個主人公,李文婷是一個羞澀的孩子。面對教學改革,她會感到一點兒適應的困難。在以前,如果成績下降,班主任會找她進行一場漫長的談話,“把你說哭了之後,成績又會上去了,現在就沒有人管了。”

當其他同學們在徵詢大家對食堂飯菜、自習室使用手機的意見,並希望爭取學生權利時,李文婷則認為“應該去適應,而不應該去挑刺兒”。

在變化的環境中,她更傾向於埋頭學習,這種踏實也讓她的成績很快提升,後來,她還作為學生代表上臺領取“雙科飛躍獎”。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個體性,他們面對變化的態度各不相同,他們的看法也始終在變化,關於他們更多的故事,都被鏡頭“珍藏了下來”。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真實生長》的拍攝,貼得非常近。攝製組甚至在學校裡有宿舍、飯卡、辦公室。因為提前知道學生的課表,拍攝時會“搞伏擊”。在某處等著,學生一出現就拍,有些鏡頭,學生們甚至完全不知道攝影機在哪兒。

校方的心態很開放,基本上80%的內容,都允許拍攝。學生們對鏡頭也沒有什麼恐懼感,對攝影機早就習以為常。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因為長期跟拍,導演張琳和三個主人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是一個很奇妙的關係,因為我就會像一個數據庫,裝著他們所有的過往。他們做過的事情、說過的話、曾經跟哪個朋友最要好、都經歷過什麼,這些我都記得,很多事情他們自己都早忘了。”

導演張琳印象裡,15歲的周子其很有社會責任感。在鏡頭前,他說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北宋大儒張恆渠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15歲的周子其覺得,有時候成長是一種“庸俗化”的過程,在重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際,感到一種精神的崇高性。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但他也很清楚,這只是不切實際的理想。 “按自己的規劃,我以後想研究歷史,或者考個律師證,伸張正義什麼的。但按照家人的規劃,我應該學經濟做銀行。”

他甚至也會考慮,如果去搞歷史,自己在婚戀市場上是不是就處於劣勢了?在理想面前,他內心裡有各種搖擺。

15歲的陳楚喬認為,人類對於孤獨與痛苦的表達,十分包羅永珍,一個人可以是憤懣、不得志、不為人所愛,我們需要嘗試著去理解。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陳楚喬,在高中的第一個學期,就已經對未來感到迷茫,她說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選了理科,卻在曾極度嚮往的“艱深的科學”面前栽了跟頭。

高二那年,她寫了一篇小說《永夜的旅人》,才意識到,創作是她人生中最想做的事情。在一堂課上,她分享自己喜愛的樂隊萬能青年旅店,又談了自己對痛苦和孤獨的看法。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陳楚喬(右一)在拍攝現場

高二暑假,她和同學想拍一部殭屍題材的微電影,一個人承擔編劇、策劃、製片、演員好幾項工作。她跟同學列了一個開銷表,向學校申請贊助,校長連開銷表都不看一眼,一口回絕了,“不會資助你們資金的,如果那樣還用磨練你們嗎?”

15歲的李文婷相信,只要認真去做一件事,就會有回報,只是時間或長或短。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李文婷,平時幾乎不參與學校裡的活動,一個勁兒埋頭學習。但她後來去選修了一門體育課,嘗試去跳當年最流行的韓國女團舞。雖然一開始肢體很不協調,但是她願意嘗試。

最後彙報演出的那一場,這個羞澀的女孩穿上黑色緊身衣、短褲、高跟鞋,在佇列中,努力地去展現自己的美,成了高中階段,她非常高光的時刻。

周子其在辯論現場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在導演張琳看來,隨著拍攝的深入,這些孩子也不斷刷新制作團隊的認知。95後這一批人,他們一出生就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比前幾代人都更早熟,遇到的壓力也更加複雜。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平平淡淡,過中庸的一生;有些父母,則只希望孩子快樂成長。

老師們希望孩子們能再往前一步,他們既然已經享有優渥的教育資源,應該儘快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找到自己跟社會的聯絡,能成為“無窮的遠方和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的人。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這些壓力,無論是理想和現實的衝突,代際之間的差異,還是人生走向的困惑,背後都有殷切的期許:希望孩子們能“打好人生這副牌”。

但最重要的,也許是評判的標準。到底該依據什麼,來判斷一個孩子有沒有打好人生這副牌?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紀錄片導演周浩,最初在廣州紀錄片節看到《真實生長》的提案,並以監製身份加入《真實生長》。最吸引他的,是這部紀錄片跨越10年拍攝的“時間的力量”。

“這個片子因為歷時10年,有巨大的素材量,早期,我們起碼開過四五次會議,後來招募了十來個人,專門整理素材。你能讀出一些人物的變化和發展,是一場很有意義的教育觀察。”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在周浩看來,好的教育,就是讓年輕人受過教育以後,擁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提供一個標準答案。

在高中階段結束後,攝製組又繼續跟拍了7年,記錄了3個孩子讀大學和畢業找工作的故事。

大學時期的周子其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周子其在高中畢業後,如願以償地去了北京大學讀歷史系,卻體驗到了某種幻滅感。在高中階段,神采飛揚、行事篤定的男孩,也同樣會擔心自己找不到工作,不能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他甚至會說,“這4年,就是見證自己從一個學霸,變成一個普通人的過程,甚至過得還不如普通人。”

大學畢業時的陳楚喬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在高中寫完人生第一篇小說後,陳楚喬意識到創作的意義:“你交的朋友,包括你的親人最終都會離開你,但作品永遠不會離開你。”

陳楚喬後來沒有參加高考,而是選擇出國讀書,從事和創作相關的職業。

大學時期的李文婷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李文婷在北京唸完了本科和研究生,已經完全沒有了當初作為外地人,來到北京生活的緊張和不安感。她變得越來越從容,慢慢地融入了北京的圈子,變成了當年她視野中,一個悠哉的北京小孩。

車在月光前穿梭,感到“楚喬真的長大了”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導演張琳記得,有一次她跟著陳楚喬去拍攝,“那一天,她出門辦了四五件事,最後傍晚要回家的時候,從東三環一路開過去,夜晚的月光特別大、特別涼,從月光前面穿梭而過,我突然就會覺得,她終於變成一個大人了。”

三個孩子如今都長大了。當人成長之後,他們走向更復雜的世界,這個世界裡的變化,也許遠遠要比10年前,那場備受矚目和爭議的教育改革要大。

《真實生長》主角重聚於2022年首映會現場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左起)周子其、陳楚喬、李文婷

人的長大,總會充滿了困惑和遺憾,但它同時也和一往無前的勇氣、不懼代價的探索有關,它本身是一種“時間的力量”。

某種意義上,紀錄片吸引人的地方,並不在於它有多麼跌宕起伏的劇情,或者口號式的豪言壯語,而是在觀看人物真實的經歷時,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得到某種借鑑和激勵。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這3個孩子,無法成為任何大敘事裡的故事主角,“所以這是個成長的故事,而不是一個成功學的故事”,關於孩子們成長為了什麼?導演張琳特別贊同“實務學堂”的說法,她覺得這3個孩子,成長為了3個“珍貴的普通人”。

至於他們是否有打好人生這副牌,她希望能夠用一生的長度來看待。

95後成長紀錄片:考上北大後,我成了普通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