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娛樂

30多年未見!寧波船老大意外捕獲1000多斤野生大黃魚,正宗嗎?專家買下4條測基因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娛樂2022-03-11
簡介林傑說,野生的東海大黃魚,個頭越大價格越高,像這四條魚,一斤重的每斤650元,一斤以下的每斤三四百元

正宗野生黃魚什麼確認

30多年未見!寧波船老大意外捕獲1000多斤野生大黃魚,正宗嗎?專家買下4條測基因

兩邊耳朵上都夾著香菸,水產老闆林傑有些忙碌。門市部擠滿了人,很多都是聞訊而來,搶購野生大黃魚的。

林傑笑呵呵招呼客人,不時進到冷庫,把一條條金燦燦的大黃魚捧到電子秤上。老闆娘則忙著在本子上記錄,某條魚重量多少,購買人是誰。價格是不會寫上去的,因為每條魚價格都不一樣,算是一個“秘密”。

寧波奉化桐照村,有“中國第一漁村”之稱。

五天前,當地兩組雙拖漁船在東海“意外”捕獲1000多斤野生大黃魚,整個漁村都沸騰了。前天,第一組漁船帶著36箱野生大黃魚回到碼頭,甚至有人放起煙花慶祝。第二組漁船則帶著20多箱野生大黃魚於次日中午回村。

以往,出海漁船的漁獲都由專門的漁運船轉運回港。考慮到大黃魚太珍貴,二次搬運會造成損傷,這兩批大黃魚都由漁船“親自”運回。

第一批36箱大黃魚,就由水產商林傑代理銷售。

一次性捕獲這麼多野生大黃魚,在近幾十年是件稀罕事。要知道在往年,一條漁船出海,能捕到三五條就值得慶祝一番了。

於是,難免有人會產生疑惑,今年怎麼會“突然”出現這麼多大黃魚?會不會是從養殖箱裡逃出去的?還是這些年持續的休漁和放流,東海漁業資源正在慢慢復甦?

昨天(11月30日)下午,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陪同浙江海洋大學水產學院的陶震老師,開車來到桐照村。陶老師此行的任務,是買幾條珍貴的東海大黃魚,帶回學校解剖,並進行分子生物學等層面的檢測,為這些大黃魚驗明正身。

它們到底野不野?

一網下去捕到這麼多大黃魚

上次還是30多年前

當桐照村的漁船在外海兩網撈起上千斤東海野生大黃魚時,興奮的船老大忍不住第一時間發了朋友圈。訊息迅速在整個寧波水產界刷屏。網友紛紛留言:“船老大運氣真是太好了,一網撈上一船黃金。”

在寧波、舟山從事多年水產生意的俞先生告訴小時記者,這種情況幾十年沒出現了,上一次一網下去捕撈這麼多野生大黃魚,至少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

今年6月,小時新聞曾以《200萬尾魚苗正在野化訓練,天價野生大黃魚能重回百姓餐桌嗎》為題報道了浙江海洋大學科研專案團隊開展東海野生大黃魚資源修復工程一事。

該專案為浙江省於2019年推出的農業領域兩個重點研發計劃之一,旨在透過智慧化高階裝備與技術的融合創新,首創岱衢洋大黃魚野外訓練與種源輸出的新型棲息地,構建大黃魚棲息地、水域環境和生物高效監測與預警技術,開發晶片植入標誌放流裝備技術,研發基因檢測和生化學檢測評估等“卡脖子”技術,有效重建並恢復浙江舟山海域大黃魚自然資源。爭取用三年時間,將東海大黃魚資源恢復到1000噸。

報道也回顧了東海大黃魚由四大經濟魚類逐漸走向資源枯竭的歷史。經過多年集中捕撈,尤其是在1974年初春,在越冬產卵期對外海中央漁場的一次大肆集中圍捕後,東海野生大黃魚資源一蹶不振,慢慢銷聲匿跡。

近年來,寧波、舟山的漁業部門高度重視東海漁業的資源修復,每年增殖放流大黃魚魚苗上千萬尾。而這些魚苗,都是從海上捕撈的零星野生大黃魚繁殖的後代。

在這一背景下,當浙江海洋大學的科研團隊有關負責人看到昨日錢江晚報頭版的報道後,立即給小時新聞記者打來電話,想聯絡桐照村的漁老闆買魚。

30多年未見!寧波船老大意外捕獲1000多斤野生大黃魚,正宗嗎?專家買下4條測基因

11月30日頭版頭條報道

這批大黃漁已基本售出

越重的越貴

純正的野生東海大黃魚,相信很多真正的吃貨也沒有見過。因為近幾十年裡,這種魚實在太稀少了。漁民出海偶爾捕獲幾條,也會立即被熟客訂下買走。

昨天下午一點,在林傑的門市部冷庫裡,工人們忙個不停,36箱野生大黃魚已經賣得差不多了,僅剩下幾箱,留給了電話預約的客人。

剩下的這些大黃魚,大的在兩斤左右,小的七八兩一條。從冰塊裡拿出來,仍然金燦燦的,透骨新鮮。

陶震挑選了四條稍微小一點的——畢竟是拿來做科研的,個頭大小並無多少影響一一過秤,重量分別為7兩6、6兩、8兩8、還有一條剛好一斤。

“把零頭抹掉吧!”林老闆聽說我們是買來做研究的,非常爽氣,總價1350元只收了1000元。

購買來做研究的大黃魚,挑了個頭小一些的,價格更便宜。

林傑說,野生的東海大黃魚,個頭越大價格越高,像這四條魚,一斤重的每斤650元,一斤以下的每斤三四百元。超過一斤重的,每斤則需要八百到上千元。超過2斤的,則接近2000元一斤。

來自寧波奉化區的餐飲老闆馮再亨,帶著寧波的兩位朋友趕過來買魚。其中一位買了40多條,一共花了8萬元,另一位也買了5萬元的魚。

馮再亨自己只買了兩條一斤多重的,一共花了2140元。

“我是買回去自己吃的。”馮再亨說,這是正宗的野生大黃魚,即使是從網箱裡逃出去的,至少也在海上生活了七八年時間,也算是完全野化了。

林傑對馮再亨的說法表示認同。他拿出一大一小兩條魚來做比較,按照比例,大魚的尾巴明顯要比小魚的粗一些,胸鰭和背鰭也是。這幾個地方,是當地漁民區分野生和養殖的主要標準。

林傑說,這說明這條兩斤以上的大黃魚,有一定可能性是從養殖網箱裡逃出來的。

這批大黃魚

會是從網箱中逃出去的嗎

捕獲這批大黃魚的海域,在165漁區。

林傑的合夥人,也是漁船的股東之一鄔盛指著牆上的一張“中日、中韓漁業協定水域示意圖”給小時新聞記者看。這個漁區位於東經124度,北緯32度區域,漁船從桐照碼頭開過去要22個小時左右。從地圖上來看,165漁區在剛好在長江口漁區管理區以東,上方是韓國漁區,再東面是日本漁區。

“這片海域中日韓三國的漁船都可以在此捕撈。”鄔盛說道。

“這片公海的大黃魚很少,最近30多年還沒有捕撈到過這麼多的大黃魚的記錄。”鄔盛說,小時候他爺爺出海,能夠捕到很多野生大黃魚。在他記憶中,最大的甚至有20多斤重。

這個重量的野生大黃魚,如果放在現在,肯定會賣出天價。

“目前野生大黃魚進入越冬期,這些魚很可能受到環境的影響,從深水區上來越冬,然後碰巧被網到了。”林傑說。如果這批大黃魚是從養殖網箱裡逃出來的,有可能是舟山那邊的養殖場,也可能是從福建的漁區游過來的。

如何為大黃魚驗明正身?

專家要做基因測序

假設兩斤以上的大黃魚是從網箱逃出來的話,偏小一些的大黃魚可能就是它們的直系後代。陶震老師認為,對於林傑以及桐照當地漁民的說法,目前還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來證明。

陶震博士是浙江海洋大學東海野生大黃魚資源工程科研團隊的成員,主要在實驗室從事生物分子學方面的研究。

當天傍晚,陶博士把四條買來的野生大黃魚帶回學校實驗室,並和團隊成員一起,對這四條魚進行體型資料測量並登記後,將它們一一解剖。他們用手術刀將魚的肌肉切片,用於進一步的實驗室分析測試。另外,還取下了魚的內臟,將由學校的另一個科研組進行內含物的檢測。剩下的標本將存入零下80攝氏度的冰箱進行儲存,後續還會進行更多的研究。

“這些肌肉切片,除了對細胞裡的線粒體(擁有自身的遺傳物質和遺傳體系)進行基因序列分析以外,還會對肌肉本身的脂類和脂肪酸含量進行檢測。”陶震說,不過這些檢測結果需要一段時間,沒這麼快出來。

“我們同時也收集了其他的幾條野生大黃魚樣品,正好可以進行比較分析。”陶震說,

10年前,浙江海洋大學就對野生大黃魚做過全基因測序,最近的這些資料可以與此前的資料進行比對,由此推斷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親緣關係。

野生和養殖的特徵區分

越來越不明顯?

據瞭解,東海野生大黃魚歷史上的產卵地,多在舟山岱山島和衢山島之間,因此學界從種族上將之命名為岱衢族大黃魚。

近年來,舟山、寧波等地發展大黃魚養殖業,取種都是正宗的岱衢族野生大黃魚。

然而,由於網箱養殖的環境因素,養殖大黃魚從體型和吃起來的口感上與純野生大黃魚肯定不一樣。小時記者採訪了當地的一些水產老闆,其說法一般歸為以下幾點:養殖的魚食物豐盛,體型更肥(特別是肚子更鼓),尾巴也要短一些,魚鰭也更短小,鱗片更粗糙。這是都比較好理解的,畢竟在大海里的野生黃魚,其環境決定了其尾鰭、背鰭和胸鰭更長,鱗片也更細密整齊,這樣遊得更快,利於逃避天敵和捕食。

另外,兩種魚的頭部、魚唇、脊椎、內臟等的形狀,包括吃起來的口感等都有較大區別。譬如,野生大黃魚的肉吃起來有很強的粘性,肌肉節明顯,是甜甜的蒜瓣肉,而養殖的可能會帶著一點腥味。

野生大黃魚的流線形體形明顯要“漂亮”一些。

對此,浙江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副院長、教授宋偉華表示,民間的說法是可以作為區分兩種魚的參考,但並不是絕對的。譬如,老百姓說野生大黃魚的嘴唇是紅的,但不代表嘴唇白一點,就一定是養殖的。“這個需要綜合判斷。”他說。

小時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近年來,隨著深水養殖技術的發展,市場上出現了不少“高模擬野生大黃魚”,其精品禮盒價也超過了500元每斤。由此可見,隨著時代發展,野生與養殖之間的分界線不再那麼明顯。

正如來自奉化的餐飲老闆馮再亨所說,目前大海的環境也不比以前了,船太多,柴油汙染、塑膠垃圾和啤酒瓶、飲料瓶到處都是,即便是完全野生的,它的特徵也會發生變化。

“我外公就是桐照漁村的老漁民,他年輕時出海捕撈到的大黃魚,體型是非常修長的。現在的大黃魚,哪怕是野生的,也根本沒法比。”馮再亨說。

欄目主編:趙翰露

本文作者:錢江晚報

文字編輯:楊蓉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笪曦

推薦文章